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是西藏军区某旅一名士官报道员。以前与其他报道员聊天时,总听到他们一些埋怨,说自己在军报上不了稿主要是在报社没熟人、没有关系。每听到这些话,我总会为军报编辑感到愤愤不平和冤枉,因为我今年在军报发表的每一篇稿件,几乎都是自然稿,没有找任何关系,也没到北京送稿。  相似文献   

2.
2006年1月,是解放军报创刊50周年。在这喜庆的日子里,我无不感到兴奋,因为我从一个小学生,到军报工作了50年。50年来,我就是在军报的老领导、老编辑、老记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3.
李翔 《军事记者》2007,(11):35-35
作为军报特约记者,能亲历"和平使命—2007"联合军演,我感到很幸运。跟踪拍摄演习的整个过程中,我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作为摄影记者的辛苦、挑战和危险。当然,还有体验  相似文献   

4.
孔老夫子在回顾自己人生经历时说:“五十而知天命”,意在表明,五十,这是个成熟的年岁。我们的军报走过不平凡的历程,已届“知天命”之年。我作为军内新闻战线一介老卒,自然回忆起军报对军区军兵种报纸的影响、引导和帮助。上世纪80年代末,本人曾在军报工作两年,既担任一定职务,当然应很认真负起责任,但在内心总感到是在军报实习,不论是值夜班,还是看稿,都是学习过程。1957年冬,本人,一个24岁的小青年调入海军报社,觉得办报高深莫测,内心有点怕。总编辑丁丕烈同我谈话,他说,办报主要是从实践中学,一个便捷的办法,就是看军报、学军报。两个小…  相似文献   

5.
我当兵快44年了,干新闻工作39年多,在军报当编辑整整38年。我刚来时是23岁的小伙子,现在已是快61岁的老头子。是军报这只熔炉培养了我,是军报这个平台成就了我。我是为军报做了点工作,军报给了我很多荣誉。我对军报感情很深。我虽然编制上离开了编辑岗位,但我永远心系编辑岗位。如果还有来生,我还是想当一个编辑。  相似文献   

6.
每次回到老连队,在学习室一隅看到贴着“军报之家”标签的学习柜和里面存放的一摞摞整齐的军报,我便会感慨万千。因为这个不起眼的“军报之家”的建立,有一个令我永远难忘的故事。5年前,我在连队当文书。由于喜欢写写画画,我对连队订的各种报刊很珍爱;尤其是军报,每一期我都要认真阅读,而且经常把看过的报纸用一个小柜子保存下来,以备日后查阅资料。那时连队的军报比较少,每次我到各班发报纸时都要亲自交到班长手里,还要特意喊上一声“军报,这是今天的军报”,生怕大家不重视。但由于缺乏管理,一些战友看完报纸后随手乱扔的现象时有发生。一…  相似文献   

7.
刚刚踏进2006年,就来参加军报创刊50周年座谈会,感到亲切,感到振奋。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去年一年,我先后在军报见稿10余篇,虽然数量不算多,但作为一名身在基层的战士报道员,一年能在全军性的大报上发表这么多的稿件,也算是不小的“丰收”。许多战友和同行都问我是不是认识军报编辑,是不是去军报送过稿?说实话,迄今为止,我从未与一位军报编辑谋过面,更谈不上去军报送稿了。说起我给军报写稿的经过,有一番比较曲折的经历。当兵第一年,我凭着一手好字走进了团报道组。当时,一位机关老同志告诉我,搞报道不容易,尤其在军报上稿子,没有关系根本不行。一席话使原本壮志在胸的我顿时没了信心。以后的日子里,…  相似文献   

9.
晏良 《军事记者》2005,(11):58-58
在军报读群中,我算得上幸福的:单位专门为我订份军报,每期都能读到。可以说,军报是我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0.
2005年11月3 日,这个让我永生难忘的日子,上午10时31 分,我像往常一样打开军报浏览一下再仔细阅读时,猛然发现自己的稿件在军报上变成了铅字。一阵狂喜冲来,我举着报纸爱不释手, 并手舞足蹈:“我上军报了,我上军报了。”战友们见我有反常举动,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纷纷围拢了过来,看了我手中的  相似文献   

11.
入伍6年,军报是我成长的阶梯。我从中了解到国内外重大新闻和新军事变革动态,汲取知识的养分,懂得做人的道理。军报是我人  相似文献   

12.
1999年12月27日下午,军报通联部的领导和编辑们来到驻守在钓鱼台国宾馆的警卫大队,与刚刚被武警总部授予“国宾卫士班”称号的警卫战士们进行座谈,虚心听取他们对办好军报和本刊的意见,畅谈学习军报和本刊的体会,下面刊登的是他们的发言摘要。我和军报一起成长肖德更;入伍10年来,在军旅生涯中与自己打交道最多的那就是军报了。它使我由一名社会青年成长为一名首都卫士,又由一名光荣首都卫士走上政治指导员的岗位。回顾这10年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我与军报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在我的心目中,解放军报就好比军队大学校里一个无言的老…  相似文献   

13.
肖蒋 《军事记者》2007,(5):68-68
记得刚到报道组那会儿,主任拉着我的手说:“小蒋,希望你能在军报上见稿。咱们团已几年没人在军报上‘露脸’了,你好好努力吧!”主任的话在给予我压力的同时,无形中又给予了我动力,也让我对军报有了无限的向往。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军报上见稿。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转业待安置的海军部队干部,原在机关任政治协理员。在我不久就要踏上去地方工作的征程时,我想通过《军事记者》杂志,说说我对军报的喜爱之情。我与军报的初次见面,并不是像大多数战友一样是在走进军营之后,而是早在我穿上军装之前的1988年。一天,我堂大哥不知从哪儿拿来一张《解放军报》,那是一张刊有刚刚被授予上将军官军衔的我军高级将领照片的军报,我一下子被那些新闻照片和军报上面的文章迷住了,爱不释手,看了又看。虽然我不敢奢望自己将来当将军,可是我对将军们确实万分仰慕,反复端详将军们肩上闪闪发光的金星。我把那张军报贴…  相似文献   

15.
能在军报上稿,是所有部队报道员的最高目标,我也不例外。去年初,我给军报邮寄了50多篇稿子,但全都泥牛人海,不见踪影。当时,有的战友说,要想在军报上稿,必须报社有熟人,否则稿子再好也上不去;有的战友劝我不要气馁,而是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军报上的章,坚持给军报投稿,一定会如愿以偿的。  相似文献   

16.
李吟 《军事记者》2013,(12):16-17
我是1983年从地方大学毕业来到军报的。回溯起来,我与军报原社长孙晓青的相识已有28年多了。  相似文献   

17.
单伟 《军事记者》2005,(12):51-51
10年前,军报对我情有独钟;10年间,我对军报痴心不改。说这话,一点都不夸张。  相似文献   

18.
我对军报,对军报的编辑记,一直是心存敬畏、感激的。当兵11年,每天翻开军报,都保持着这样的情愫。  相似文献   

19.
当兵近二十年,养成一种习惯:天天看军报。如果哪一天看不到军报,就像少了点什么。这个习惯不但使我长了知识,还使我学会了写稿。早在1984年,我在家休假。一天在县武装部看到军报发表了一条消息,是军委要求各级领导做好离退休老干部工作的通知,当时我便采访了我部老干部与五个直属连挂钩,开展“老干部为直属连讲传统,直属连为老干部送温暖”的活动,写了一篇《某军干休所与直属分队挂钩,两代人共建精神文明》的稿件,很快在军报头版发表,并配发了“编后”。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我都天天细读军报,结合工作实践学着给军报写稿,…  相似文献   

20.
面授之页     
"我与军报"有奖征文活动启事为纪念于1956年1月创刊的《解放军报》诞生50周年,《军事记者》杂志拟从2005年7月至2006年4月举办"我与军报"征文活动。如果您是一位曾在军报工作过的老报人,请您回忆一段在军报工作的难忘岁月,写一写那些曾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和事;如果您是一位部队领导,可写一写您是如何利用军报指导工作的;如果您是一位基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