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5 毫秒
1.
建构主义——革新高校体育教学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吴军 《体育学刊》2002,9(3):58-60
在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即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对体育技术、技能、锻炼理论的主动探求、主动建构、并对建构体育提出了系统的模式和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一贯制学校体育课程目标构建、内容衔接、实施方法、评价方式四个维度进行分析,探析一贯制学校体育课程优化路径。研究发现,当前一贯制学校体育教学面临体育课程目标与课程建设衔接不畅、体育课程内容层次不连贯、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方法单一、学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机制亟待更新等困境。提出如下路径:以培养体育素养为核心,确定课程目标;搭建衔接小、初、高阶梯式课程内容体系;创新与整合教学实施手段,因材施教;重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健康档案。从而构建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的一贯制学校体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3.
从自主建构课程模式出发研究体育精品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以江苏省省级精品课程《大学体育》为个案,建构结合本校课程特色,树立自主创新理念。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学习内容、方式、评价体系、教材、教学管理、高水平运动队、网络课件等方面整体建设和立体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根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新概念,对新旧课程目标的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下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对策:树立促进发展评价目的观;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整合多元评价方式;以学习水平为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试通过学校体育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比较分析,阐述评价反馈体系的建立是现代体育教学过程的必然趋势。中探讨了关于学习评价的若干理论性问题,认识了体育教育与评价的相对性,即不应盲目追求客观和量化指标,依据学习评价的反馈功能,建立起着眼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纵向评价和学生学习效果的相对差距的评价。最终实现学校体育由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的转移。  相似文献   

6.
作为课程教学评价,无论在功能和价值上,还是在学科内容、呈现方式以及对考核结果的处理上,都要力争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立足过程,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评价理念和工作思路。这必须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多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指标的体育学习评价体系,既关注学生体育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焕霞 《体育世界》2011,(8):100-101
评价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中的教学与评价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为了能科学、全面地评价体育教学与学生综合运用技术能力的发展过程及学习的效果,有必要对体育教学进行多元评价,即建立多样化和可选择性的、能注重学生个别差异、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学校体育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梳理学校体育课程的评价观;作为学校体育课程之一的健美操,也不例外,借鉴"生命哲学理论"再次解读健美操课程评价,并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价值取向4个方面探讨生命哲学视域下健美操课程评价特征。  相似文献   

9.
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具体化趋势反思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富菊 《体育学刊》2003,10(5):11-13
重新分析了体育教学模式的特性,对体育教学模式要规定它的适应范围及所对应的教学方法之观点进行了反驳,认为体育教学模式与具体教学实践有着质的区别,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具体化,不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出深化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应注意3个方面:一是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模式观;二是加强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性研究;三是重视课程改革后新体育教学模式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体育生活方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生活方式的评价指标涉及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基本指标,评价指标经过权重后,筛选为3个不同级别指标。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在结构上由评价指标、指标权重、评价标准三部分组成;经过了确定评价对象和目标、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设计评价标准等4个步骤。指标体系的建立、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及评价标准的制定,标志着小康社会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完成。体育生活方式评价指标体系可使体育生活方式更加规范,是对体育生活方式的填补和提高,为人们的体育生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拓了新空间。  相似文献   

11.
从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出发,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对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的实施现状、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及开放式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的构建与实施路径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发现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教学的实现途径与学生存在矛盾等问题,对于培养高质量的体育专业学生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提出开放式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中实施,旨在更好地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术科水平。通过把握对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现途径来实现体育专业术科课程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创建大学体育课新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现阶段我国大学体育课堂教学隐含着与一般大学教育相悖的4个特点:教程的非衔接性、成绩的非进展性、教育的非系统性和学习的非独立性。针对大学体育课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既有易于接受素质教育理论的优势,又有难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大学体育教育要以学生的健康为中心,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心理素质、培养社会参与力为3个支撑点,并相应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改革考核方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王乐  熊明亮 《体育学刊》2020,(1):104-110
基于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和杜威经验活动论,对体育课结构化技能教学的内涵与应用路径进行探析。结构化技能教学的内涵强调摒弃单个知识技能教学,倡导以两个或以上的内容或手段组合学练方式设计层次感和关联性突出的体育教学课堂,用体育活动展示和比赛形式呈现。提出体育课结构化技能教学的应用路径:(1)课程目标贯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和诉求;(2)课程内容反映体育学科的基本结构,在活动和比赛中学以致用;(3)课程实施创设复杂运动情境,鼓励发现和探究学习;(4)课程评价指向运动技能深度学习的表现性评价。  相似文献   

14.
于向 《精武》2012,(24):3-5
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对高校体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创新,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课外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为拓展和延伸"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教学模式。通过淡化竞技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注重体育课程的实效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学习的自主性;突出学生终身体育健身兴趣、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教育质量之目的,促进体育课程目标的落实与实现。  相似文献   

15.
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问题是体育新课程的一个焦点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运用Fuzzy(模糊)公式法,建立学生学习成绩综合评价模式,通过分值量化以评价学生体育课学习的效果,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依据,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和自觉参与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16.
邵桂华 《体育科学》2005,25(7):72-78
体育教学的目的论,是体育教学研究的基点问题,对体育教学其他问题的探讨,往往要回归到对体育教学目的论的反思和重构。从我国古代的“自然养生体育思想”,再到建国后的“以政治为中心”、“以体质为中心”、“以技能、技术为中心”、“以全面发展为中心”、“以育人为中心和“以健康第一为中心”,我国的体育教学目的论几经变革,一直努力寻找着自己的位置。传统的体育教学目的论,以“工具主义”为其核心,往往将体育教学导入到一个恶性循环之中,而摆脱恶性循环的途径,则在于坚持新的、以自组织为核心的、本质上不同于“工具主义”的体育教学目的论。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比分析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稿和实验稿,解读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变化:课程名称统一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由过去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五大领域"整合成了4个学习方面,即把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合二为一,变成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实施指导更加具体和实用。但在课程内容、目标、评价等方面仍存在定位和操作性的困惑。  相似文献   

18.
在高校篮球教学的过程中,双分教学模式是为了更好的顺应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创新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双分教学模式的基础是分层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在实施的过程中按照学生身体素质、篮球技能水平实施分层,然后就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本文以塔里木大学篮球选项课双分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就实施的路径进行了分析。通过本研究以期为高校篮球教学水平的提升,做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和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解析当前体育教学中德育的实践困境并围绕现存问题提出优化策略。研究认为:1)学校体育教学中德育具体指涉的是体育品德教育,体育品德教育是学校场域中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手段。2)实践困境表现在体育教学德育价值和功能的泛化导致体育品德教育目标的模糊,体育教师对运动技能教学的狭隘理解限制品德教育内容的生成,体育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缺失固化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的方式,传统技能教学过程未重视师生交往关系对学生品德塑造的价值,体育品德的内隐性使教师难以把握对学生体育品德的客观评价。提出优化策略:发展学生体育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教学中德育的目标,强调技能教学项目完整性与突破体育教学德育时空界限,用多种品德教育方式调适学生参与运动项目学习的体验,学生体育品德教育要关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与交往,提取情境中学生情意品质的表现是体育品德评价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