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普通地质学"是高等院校地质类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以地球科学基本理论框架为知识内容、构建科学的地质学思维方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进为核心的地球科学观为教学目标。在高校推动并普及地质学通识教育,对非地质学专业背景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具体分析了当前在非地质学专业开设"普通地质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并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查方式等方面对课程的进一步推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PISA-2006主要评价15岁学生的科学素养,其中涉及与环境和地球科学密切相关的内容,包括学生在环境科学和地球科学上的表现、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学校课程中环境内容的设置、课外学习以及学习资源等。PISA-2006对环境和地球科学问题的评价和结果,为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中的环境教育和评价改革、提升学生的环境知识水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境态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正>新课程标准中,对地理环境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阶段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高中地理课程要"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是"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由此可见,高中地理课程是渗透环境教育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4.
杨莉 《内蒙古教育》2008,(10):10-12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理所当然是教育中最核心的因素。当我们探讨教育问题时,必须学会从人的视角来分析问题。当前,传统的课程知识观正遭受到被解构的命运。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第一,当代人生存的环境发生了转变,知识性生存成为人们的基本生存方式。知识开始全面参与、干预人的日常生活。知识与人的关系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第二,新课程改革必然要求重新审视课程知识观,纠正传统课程知识观所带来的弊病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知识观。由此,课程知识观的重建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正>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及地域系统的科学,是解释地区特征、人与环境在地球上出现、变化和分布规律及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其思想性是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这就是要通过地理课堂向孩子们渗透环境教育,新课程标准将环境保护和可持  相似文献   

6.
信息专递     
将以前初中阶段的自然地理、生物、物理和化学课的内容整合为综合性的科学课,是2001年开始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此项改革旨在超越学科界限,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建立开放型的知识结构,促进知识的迁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课程的内容分领域表述,分为“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5个领域,将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科学概念和原理贯穿其中。现代公民必不可少的科学观念和科学知识——生态观、环境观、资源观、能源观等,在科学标准中得到了反映。但是,在实…  相似文献   

7.
科学观、教育观、课程观是科学课程范式的基本内核,它们的演进构成了科学课程嬗变的深层原因。据此,可以将科学课程发展的基本历程划分为“合法化”、“活动化”、“结构化”和“综合化”四个阶段。这有助于我们深入考察和分析不同时期科学课程所隐含的科学观、目的观、形态观、习得观,进而明确科学课程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8.
<正>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界逐渐流行起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前我国生物课程变革的重要理论依据.当前,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探究能力及在特定环境下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能力,这无不体现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密切联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师生观及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等,更加斩钉截铁地证实了与生物教学的联  相似文献   

9.
科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础,按照现代科学观和科学教育观,科学教育不应该只是科学知识的教育,它应该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高中物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处于物理课程的核心地位,应包括最基本的物理知识、学科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它们是学生智力开发、能力发展、个性形成及后续学习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0.
论初中《科学》课程教材的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初中《科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其核心理念是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此在教材设计时,应明确所持有的知识观、学生观和社会观,以产生均衡的课程;应将主题中心和探究过程相结合,来设定综合科学课程类型;并应从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探究活动这三条基本途径对课程内容进行合。  相似文献   

11.
园本课程的研究已成为当前新一轮幼教改革中颇为引人瞩目的一个热点。园本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科学的教育理念的形成和实践与行动。园本课程的建设不只是课程内容和活动的确定,首要的和更重要的是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活动观、评价观及环境观等基本理念的形成。在园本课程研发的过程中,教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决定了教师是课程园本化研究的主体。  相似文献   

12.
网络环境下的物理教与学是对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其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让学习者改变学习方式,进行知识重构。课程材料观是利用网络这一认知工具尽可能多地为学习者提供全面而具体的学习素材,是大课程观、学习化课程观。其基本的立场是以学为本,主要构成是学习者的学习素材包,基本形式是课程目标库、试题及检测库、相关资料库、动画图片等技术数据库。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观念性支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科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绝对化的科学知识观、重结论呈现而不重知识的发生过程、重视“读科学”而忽视“做科学”的学习方式。科学课程改革倡导新的科学教育理念:合理的科学观、科学素养的教育目的观、科学课程的整合观、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观。同时,必须清除教育中的应试倾向。  相似文献   

14.
知识观是课程观的哲学基础,知识观的转型势必引起课程观的变革。与现代知识观相比,后现代知识状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突出表现在知识的生成性、知识的个体性、知识的境域性和知识的非良构性。与此相对应,形成了以对话课程观、自主课程观、本土课程观和实践课程观为主要特征的新课程观念。  相似文献   

15.
知识观是指人们关于知识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认识,是关于知识的集合观念。成人教育课程因其实施对象的丰富特殊性,对知识观就有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对知识,知识观以及知识观与成人教育课程关系的梳理,试图从受教者的视角对课程中的知识重新认识和定位,以促进其对成人教育课程的良性影响。  相似文献   

16.
科学知识是科学课程的核心要素,传统的对科学知识客观性、价值中立性、普遍性的理解决定了教师、学生的科学课程知识观的价值取向。随着科学知识社会学对科学知识的文化性、相对性、多样性、建构性、境域性品格的揭示,引领了科学课程领域的一场思想革命,催生了由封闭、单一、科学本位的科学课程知识观向开放、多元、人文、生态课程知识观的转变,对科学课程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学地理教育在现实社会生活和国民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实践表明:地理教学要强化人地关系,使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预测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以正确地调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消费的活动方式,并掌握利用、改造、保持各类地理系统的基本方法及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方式和途径,教育学生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 的资源观、人口观、生态观和发展观,为将来投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基础.依据这一指导思想,我校在地理学科教育改革中,以现代课程体系社会本位(以社会需要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学科本位(以学科体系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学生本位(以学生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三大价值取向的辩证统一观为指导,逐渐构建起以传递人类文明成果和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科课程,以满足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需求为主要目标的活动课程,以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为主要教育资源的环境课程组成的三维立体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8.
物理学的知识可分为常规科学时期和科学革命时期。常规科学时期的物理知识主要包括经典物理学的基本内容,以及一些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基本观点与基本结论;科学革命时期的概念如时空观、物质观、波粒二象性等。  相似文献   

19.
对当代知识观转型与课程变革的审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权威型知识观包括理性主义知识观和经验主义知识观,它确信知识的必然性、真理性,知识权威导致课程的控制。批判型知识观包括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及其相近流派的知识观,它主张不确定性、建构性和个体体验性,提倡平等对话,然而又使课程改革缺乏目标,失去方向。以马克思主义审视当前知识观转型与课程改革,应坚持科学与人文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继承与创新统一等。  相似文献   

20.
学习观是研究课程知识观的一个重要视角。对历史上四种基本课程知识观流派的分析表明:课程知识学习的重点、形式、过程、类型是不断转移的,这种转移预示着课程知识学习观的发展正走上人化、理解、批判和创新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