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低碳化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社会迫切需要更多创业者实施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绿色创业。大学生是绿色创业的生力军,加强大学生绿色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绿色创业意愿意义重大。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绿色创业教育、情绪智力、创业自我效能感与绿色创业意愿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通过对283份调查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绿色创业教育对绿色创业意愿具有正向影响;情绪智力在绿色创业教育与绿色创业意愿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创业自我效能感在绿色创业教育与绿色创业意愿之间具有中介作用;情绪智力、创业自我效能感在绿色创业教育与绿色创业意愿关系间具有链式中介作用。研究丰富了绿色创业理论,有助于引导更多大学生加入绿色创业行列,助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徐菊  陈德棉 《科研管理》2006,40(12):225-233
基于个体感知视角,通过对接受创业教育的个体展开问卷调查研究,考察创业教育和创业自我效能对个体创业意向产生影响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创业教育对创业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计划、搜寻、调拨梳理阶段的创业自我效能在创业教育与创业意向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而与人相关和与财务相关执行阶段的创业自我效能并不发挥中介作用。主动性人格正向调节创业教育与计划、搜寻、调拨梳理阶段创业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却对创业教育与执行阶段自我效能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构建“认知方式(直觉认知/理性认知)—创业自我效能—创业意愿”的研究模型,探究大学生的不同认知方式如何影响其创业意愿,及这一关系的影响机制与边界条件。通过对我国9所研究型大学的1 05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大学生而言,偏向直觉认知的个体比偏向理性认知的个体具有更强的创业意愿;创业自我效能会中介认知方式和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研究指出,在外生支持较强的情况下,直觉认知对创业自我效能的促进作用会减弱,而理性认知对创业自我效能的促进作用会增强;在内生障碍较强的情况下,直觉认知对创业自我效能的促进作用会增强,而理性认知对创业自我效能的促进作用会减弱。扩展了直觉在创业相关活动中的作用,并丰富了关于创业自我效能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提高我国大学生创业水平对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实施意义重大,但缺乏对创业机会的识别一直是困扰大学生创业活动的难题之一。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探讨理论导向和实践导向创业教育分别对创业自我效能与机会识别的影响机制。通过对968名大学生组成的样本分析,结果表明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正向影响机会识别,理论导向和实践导向创业教育分别负向、正向调节从创业自我效能到机会识别的关系。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从提升创业自我效能、加大实践导向创业教育等方面促进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从而提高大学生创业水平。  相似文献   

5.
以温州4所本科高校的605名在校生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大学生创造力、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态度、感知控制以及主观规范对其创业意愿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应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探索性分析,应用Amos22.0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最终得出创造力对创业意愿有显著性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对感知行为控制有显著性影响,感知行为控制、主观规范及创业态度对创业意愿有显著影响,因此创业教育应该关注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并增强其自身创业效能感,在提高其创业意愿的同时,也提升创业质量。  相似文献   

6.
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及疫情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重要途径.调研发现:性别、创业经历、创业教育等个体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有显著性影响;创业教育、创业政策等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有显著性影响;创业态度对创业教育、创业政策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具有中介作用;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教育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具有中介作用.结合研究提出大学生创业扶持建议.  相似文献   

7.
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秀娥  徐雪娇  林晶 《科学学研究》2018,36(9):1650-1658
创业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经济和社会研究议题。许多研究表明,创业是可以教授的。然而,先前学者对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关系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亟待重新验证。论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多重中介效应模型。通过收集八省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并使用SPSS和AMOS软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具有积极影响,计划行为理论的三个认知因素(创业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在创业教育和创业意愿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拓展了计划行为理论在创业研究领域的应用,丰富了现有创业教育研究文献,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提供理论基础,有利于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助推国家创新创业型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引入创业学习变量,形成以人格特质、创业学习和创业意愿为核心的分析框架,基于大学生实证调查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创新性、冒险性和主动性对创业学习与创业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对创业意愿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创业学习在创新性和创业意愿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冒险性和主动性与创业意愿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创业自我效能是影响大学生的创业倾向和创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基于创业认知理论,将创业自我效能感作为大学生创业的推动因素,以高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探求其创业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从自身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分析如何提高其创业自我效能感。基于290份有效样本,采用成熟再量表进行测量,通过实证分析,对影响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的因素进行深入探究,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建议,为政府和高校创业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张爱丽 《科学学研究》2020,38(2):288-295
通过对医药行业192个创业者或潜在创业者进行问卷调查,并运用SPSS的PROCESS宏程序进行Bootstrapping分析后发现,个体的创业经验通过创业自我效能为中介对创业机会开发产生正向影响,其中,创业意图调节创业经验与创业机会开发以创业自我效能为中介的间接关系,从而形成了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从创业经验影响创业自我效能的视角,探讨了影响个体创业机会开发的相关机制及关系路径,深化了对创业经验、创业自我效能、创业意图及创业机会开发相互关系的了解,为提升个体创业机会开发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以90后大学生为样本,分析并验证了创业能力和家庭收入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创业能力对创业意愿有显著促进作用;家庭收入对创业意愿有显著抑制作用,且为创业能力对创业意愿影响的正向调节变量;按性别和户口性质分组检验发现,创业能力仍与创业意愿显著正相关,但家庭收入的直接影响和正向调节效应仅对男生和来自城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显著。研究结论可为高校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和自主创业引导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2.
刘大志  赵志成 《科技风》2023,(36):143-145
本文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以地方高校LDXY为例,探讨了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400名大学生进行了返乡创业意愿的调研,并运用SPSS和AMOS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从家庭因素、学校创业教育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得出以下结论:家庭因素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不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可能与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独立、追求个人价值实现有关;社会因素对高校创业教育及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不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可能与测试样本所在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理想、政府返乡创业政策有关;学校创业教育因素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高校对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和创业扶助工作是有成效的;家庭因素通过影响学校创业教育因素间接影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说明家庭因素会影响学生的高校选择,从而促进高校将更加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政府和高校完善大学生返乡创业支持政策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现有创业经验学习理论,系统分析了创业者经验、创业学习、创业自我效能、创业机会识别四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构建了“创业者经验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模型”,深入探讨创业者经验对创业机会识别的作用机制。通过对宁夏地区四个城市的新创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实证结果表明创业者经验、创业学习、创业自我效能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探索型学习、创业自我效能在创业者经验和创业机会识别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应用型学习在创业者经验和创业机会识别之间的起着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课题通过设立和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项目KAB的课程教育,对贫困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开展相应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KAB创业教育项目对贫困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干预效果显著,也进一步证实了在高校开展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张秀娥  王超 《科学学研究》2020,38(3):466-475
创业活动的失败率极高,如何促进连续创业已经成为政府和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基于以往研究,本研究构建了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以探究创业失败情境下创业者创业承诺影响其连续创业意愿的中介机制以及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1)创业承诺影响创业者连续创业意愿;(2)创业机会识别在创业承诺与连续创业意愿之间起到中介作用;(3)环境宽松性不仅调节了创业机会识别与连续创业意愿的关系,还调节了创业承诺通过创业机会识别影响连续创业意愿的间接关系,即当创业环境越宽松时,创业机会识别在创业承诺与连续创业意愿之间的中介作用越强。以上结果不仅丰富了创业承诺的理论研究,而且对我国创业实践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大学生创业激励机制为研究对象,提出大学生创业激励机制是由大学生创业触发机制、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机制、大学生创业环境激励与保障机制构成,各激励要素协同发挥作用的系统。并从创业教育、创业能力、环境要素、创业意愿、创业行为5个变量入手,建立大学生创业激励机制理论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包括:大学生创业激励机制是以创业教育、家庭支持、社会支持、环境支持为外在激励要素,创业能力、创业意愿为内在激励要素的协同激励机制;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作用不明显;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创业激励作用不明显。在此基础上,根据理论模型进一步详细描述了大学生创业激励机制,结合研究结论发现我国大学生创业激励机制存在触发机制较为完善,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环境激励与保障机制存在不足的现状,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既有研究聚焦于创业者个体内部因素来解释连续创业者的再创业绩效,而嵌入于社会环境中的连续创业活动如何受外部因素影响的研究尚处初始阶段。在创业失败率较高的背景下,对失败宽容的创业文化如何影响连续创业者的再创业绩效尚未清楚。基于社会支持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从连续创业者的情绪以及认知视角切入探讨宽容的创业文化对连续创业绩效的影响机制,以来自全国25个省级行政区的225位有过创业失败经历后又再创业的创业者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法和Bootstrap检验方法。结果表明:社会宽容对再创业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在社会宽容和再创业绩效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创业激情与创业自我效能感在社会宽容和再创业绩效之间起着链式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宽容的创业文化对再创业绩效的影响机制,证实了文化因素是驱动创业激情和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前因变量,对创业文化与连续创业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对推动宽容的创业文化实践也具有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8.
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 QCA)研究返乡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从外部环境和内部个人特质两个层面入手,探究了创新创业教育、社会规范、资源拼凑能力和创业自我效能感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影响创业意愿.结果发现:①强创业意愿驱动分为3条路径,即顺"势"而为型、谋事在人型和如鱼得水型.其中,第一条路径指良好的社会规范和高创业自我效能感与低资源拼凑能力的联动匹配;第二条路径指良好的创业教育培训、高创业自我效能感、高资源拼凑能力联动匹配;第三条路径指良好的社会规范、高创业自我效能感、高资源拼凑能力联动匹配;②与顺"势"而为型和如鱼得水型相比,谋事在人型是一条更为高效的影响路径;③非强创业意愿驱动机制有3条路径.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创业是推动我国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是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社会与环境问题的重要活动。提高可持续创业意愿有助于提升可持续创业活动的活力。基于创业机会开发两阶段模型,提出了可持续创业意愿形成的两阶段模型,认为可持续创业意愿的形成包含注意阶段和评估阶段。在注意阶段,个体的社会/环境问题知识会影响可持续创业机会识别,并且亲社会动机对该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在评估阶段,可持续创业机会识别对可持续创业意愿有积极影响,亲社会动机、创业自我效能感、高校创业支持感知和政府创业支持感知对这一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以福建和湖南两地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3个时间点进行了3轮数据收集,研究结果表明,对社会/环境问题更了解的大学生更有可能发现可持续创业机会,且那些亲社会动机更强、对自己的创业能力更有信心、感知到更多创业支持的大学生更有意愿创办可持续创业企业。研究从机会形成的两阶段视角探讨了可持续创业意愿的形成机理,揭示了社会/环境问题知识对可持续创业意愿的复杂作用机理,为优化高校创业教育和推进可持续创业的政策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张秀娥  王超  李帅 《科研管理》2022,43(5):59-66
如何促进创业是近年来学术和实践领域广泛关注的议题。基于制度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本文研究了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愿的影响,以及制度环境在该过程中所起的调节作用。利用来自28个国家跨越2009-2013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分层广义线性模型。结果发现,创业自我效能感正向影响创业意愿,制度环境中支持创业法规、金融资本可得性、教育资本可得性和腐败控制正向调节二者关系,社会文化价值观负向调节二者关系。论文从跨层视角探索了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制度环境对创业意愿的交互作用,拓展了对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最后,本文从创业者和政府层面提出管理启示,以激发企业家精神,促进创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