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发展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考虑发达国家拟开征碳关税,将形成新的贸易壁垒,研究低碳经济发展与外贸增长方式转变融合推进,促进外贸发展低碳化很有必要.在分析江西外贸发展中的高碳化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低碳经济与外贸增长方式转变融合推进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我国对外贸易粗放式增长方式的不协调越来越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本文详细叙述了我国在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技术支撑,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仅是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迫切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  相似文献   

4.
单宝 《未来与发展》2007,28(7):7-10
标准化战略对于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标准化战略的外贸增长方式转变路径选择是:以标准化战略作为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着力点;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争夺国际标准的制定权;参与WTO相关评议以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推动落实标准的认证认可制度;培养国际化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5.
知识产权战略的运用,使鞍钢由常规产品向高端产品转移、由同质化产品向差异化产品转变近几年来,鞍山钢铁集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10年,  相似文献   

6.
如何推进民营企业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于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本文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信息化推进我国制造业的新型工业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时椿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4):45-46,49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尚十分薄弱,严重制约了经济增长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把发展先进制造业放在优先位置,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产业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是制造业新型工业化道路重大而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尚十分薄弱,严重制约了经济增长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把发展先进制造业放在优先位置,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产业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是制造业新型工业化道路重大而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增长及其增长方式的转变受多个因素影响。环境保护投资和最终消费率对经济增长及其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拉动效应还是抑制效应取决两个变量各自样本观测值与对应临界值的大小关系。市场化程度和外贸依存度起着积极的拉动作用,税收水平和行政管理费支出起着消极的抑制作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仅要转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也要逐步实现以消费和政府投资共同推动经济增长及其增长方式的转变,还要推动我国税负水平的合理化,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严格控制行政管理费开支,合理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最后,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带来一些问题,如果不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做必要的调整.将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也难以实现。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处理好内外需关系、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来调整外贸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张世俊  邓峰 《科学学研究》2019,37(5):826-832
文章采用2004年-2015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西藏除外),结合空间计量的方法研究了国际R&D溢出对中国经济增长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从全国整体看,自主创新、对外投资以及出口贸易均能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但仅有进口贸易能显著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东部地区自主创新、对外投资、进出口贸易均能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而进出口贸易则对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积极影响;中部地区自主创新和对外投资会促进该地区经济增长,而外商投资、对外投资以及进口贸易则能提升中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对于西部地区,自主创新和进口贸易能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同时进口贸易还能显著提高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我国各区域应采取不同的对外经济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是一柄双刃剑,在逆全球化加深的背景下有必要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厘清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对区域集约化增长的影响效应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造成了直接正向影响,且会通过提高产业绝对专业化水平、增加政府支出水平产生正向间接影响,有利于集约化增长;第二,异质性分析表明对外贸易对开放度较低的城市、小型城市以及外贸政策条件较好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更高,同时影响效应因相对专业化产业的差异存在异质性,对制造业、科研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化程度高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作用更低;第三,对外贸易对技术创新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刺激不明显,且会造成区域内产业同质化竞争加剧、对政策依赖过强、区域经济总量差距拉大的风险。据此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袁裕辉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6):154-157,167
全球社会责任运动、金融危机、制造业数字化、虚拟社区等多重因素将改变珠三角外贸企业的生态环境。基于复杂自适应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影响珠三角外贸企业成长的因素,并构建了其适应性成长机制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只有快速响应外部生态环境变化而重构"内部模型",才能适应性成长。最后,针对目前多重外部因素的影响,提出了由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营销创新、意识创新等构建的快速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14.
俞立平  戴化勇  蔡绍洪 《科研管理》2019,40(10):116-125
从创新数量、创新质量角度分析创新对外贸出口的作用机制与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创新数量的微观作用机制包括提高企业竞争优势、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宏观作用机制包括加强国际贸易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文化等。创新质量的微观作用机制包括有利于企业形成蓝海战略、企业创新成果的良性反馈效应,宏观作用机制包括催生新兴产业、提升全球价值链、改善国家贸易环境等等。在此基础上,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了创新数量、创新质量对外贸出口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创新数量对外贸出口呈现U型曲线。并且具有外贸出口门槛效应,即随着外贸出口门槛水平增高,创新数量贡献的弹性增大;创新数量存在“U型陷阱”与“低外贸出口”效应;创新质量水平较低,与外贸出口无关。  相似文献   

15.
郑展鹏 《科研管理》2014,35(4):18-25
文章借鉴国际经典技术溢出模型,构建包含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贸易及外商直接投资等国际技术溢出渠道的国际RD溢出模型,利用2003-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将国际技术溢出渠道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的技术创新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比较而言,对外贸易对我国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强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不仅存在地区差异,还与技术本身所属的创新层次有关,但总体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张建清  刘诺  范斐 《科研管理》2019,40(1):42-51
通过构建R&D存量测算模型,对比分析区际贸易、投资和无形技术外溢对区域自主创新的影响机制,并以桂林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无形技术外溢短期内显著促进了桂林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但长期看来则呈现负效应;区际贸易技术外溢对桂林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大于无形技术外溢;投资技术外溢未能显著促进桂林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此外,桂林市R&D投资对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虽然其贡献要小于区际贸易和无形技术外溢,但其正效应持续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观的技术创新范式已为学界所认可,而跨国公司全球研发战略及研发本地化则有利于区域创新生态的形成、转型与升级。对外资企业在华研发网络布局进行调研;借助质化研究及扎根理论分析,通过数据的三级编码提炼出在华外资研发生态网络特征、生态嵌入及其与自主创新生态依存共生、协同演进的核心范畴;揭示了外资研发克服约束条件实现产业生态、商业生态和文化生态嵌入的路径;构建外资研发生态与区域自主创新生态的共演模型,刻画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双重子系统”协同演化的内在规律。提出有助于研发机构网络管理及政府生态创新政策优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使用结构方程模式系统分析电子商务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电子商务通过促进区域信息化水平提升、商贸流通体系转型和经济增长3条路径,间接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应当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传统商贸流通业态进行转型升级,促进传统企业结合电子商务进行业态创新。  相似文献   

19.
从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性定位展开研究,从企业层面来考察、总结和检验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实践和模式,并探索性构建创新转化评估体系、因子分析及策略。以企业作为研究主体的视角,总结提炼国外领先企业在创新及创新转化上的最佳实践模式和机制,为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借鉴和参照,通过实证检验得出的若干影响我国企业创新及创新转化的因素、机制和结论,为指导企业的创新实践提供科学原则。最后,构建企业创新转化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罗盘,也为企业提供一套系统化的创新评估方法和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