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敬爱的老师:昨夜雨疾风骤,风云异色,天气突变。因吾尚在梦中,猝不及防,不幸受凉!鸡鸣之时,吾方发现。不想为时已晚矣!病毒入肌体,吾痛苦万分!亦悔昨夜临睡之际,不听室友之劝,多加棉被一条,以至此晨之窘境。吾痛!吾悔!无他,惟恸哭尔!室友无不为之动容!本想学业之成为吾一生之追求!又怎可因逃避病痛而荒辍学业乎!遂释然而往校。不想行至半途,冷风迎面吹,痛楚复袭。吾泪涕俱下,已至生不如死之境。哪得力气再往之?不得已,借友人之臂,返之!由此上述,为吾未至校之缘由。吾师应懂,吾未至校,乃吾迫不得已。非不为也,而不能也。吾亦懂,吾未至校吾师失…  相似文献   

2.
吾学生小灵龙,喜书画,好说唱,成绩佼佼,又为体育健将,全面至极也;其貌活泼灵异,其性善良可爱。吾喜焉,令为班长,即工作出色,并得同学拥护,为学生会主席。学习工作两可不误,得一校师生赞之,自是成为教师之宝,人人厚待之。后转入升学成绩最优之学校,成绩亦遥遥领先,邑人引以为荣,其父稍稍宾客其师,或以钱币赠之。师感其心也,日使其埋头于题海,不使活动。吾念之也久。二年后,于路上见之,上初三矣。问成绩,不能如前时之名,其眼五百度,其貌瘦矮,表情木讷,言谈吞吐。初三会考后,复至学校问其成绩,曰:“泯然众人矣。”灵龙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而卒为众人者,其受于人者不至欤?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又受之人,终为众人——呜呼现代教育,众人如何成材人耶? ——齐人路兵《新〈伤仲永〉》  相似文献   

3.
《高中生》2004,(3)
米乐:一日看信,偶得一张皱巴巴的请假条,读来忍俊不禁。翻看背面,还有更为绝妙的批复,实在是佩服,佩服!××吾师:夫子批曰:观汝之书,乍看成理,字字血泪,真情溢于言语之外,虽铁石心肠之人,尚且一掬同情之泪……然仔细体察,为师不禁勃然大怒,小子何忍欺师,意欲陷为师于不义之地也?盖昨夜虽风雨交加,然以今日建筑之强固,虽不足以承受天怒地震,然阻挡此等风雨乃是绰绰有余,莫非君之栖身处为茅草筑成,一吹即倒哉?此欺师一也。然为师又不免再问何谓鸡鸣之时?莫非君家紧邻菜场,隔邻便是鸡贩屠夫,入耳者为土鸡临终前之悲鸣乎?此欺师之二也。吾细思之…  相似文献   

4.
戴高帽     
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师颔其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相似文献   

5.
吾爱吾师,若陶渊明之爱菊。陶渊明采菊悠然,吾拜师肃然。以为如此之师当恭然拜之,默然听之,欣然问之。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于师何?师之大者,济世也。何以济之?真知灼见不以一心独享,精思至论无缘一意孤行。知独享则学亡弟子亡天子亡,固执则水枯鱼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第五册《殽之战》一文中,有这么一段:“(秦穆公)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这样断句冲淡了秦穆公发兵袭击郑国的意思,似乎“使出师于东门之外”成了穆公召见  相似文献   

7.
陆子曰:“子之辞辩矣,顾未入吾室。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dí,相见),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因书以自警。——选自陆游《渭南…  相似文献   

8.
武帝克京城,从何无忌求府主簿,无忌进穆之。帝曰:“吾亦识之。”即驰召焉。时穆之闻京城有叫声,晨出陌头,属与信会,直视不言者久之,反室坏布裳为裤往见帝,帝谓曰:“我始举大义,须一军吏甚急,谁堪其选”?穆之曰:“无见腧者。”帝笑曰:“卿能自屈,吾事济矣。”即于坐受署。从平建邺,诸大处分,皆仓卒立定,并穆之所建,遂动见咨询,穆之亦竭节尽诚,  相似文献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3题。子产为政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丝竺谓至广曰:“跳乡校,何如?”至广,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烤,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香则行之;其所恶者,否列改之。是否师也,若之何饭之?我闻忠善以扭怨,不闻作成以防怨。色不逮止?然扰防川:大  相似文献   

10.
弈 喻 [清]钱大昕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 )败,嗤( )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 )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金查堂查篮查厶主:垒鐾( 2查厶查塞;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 )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知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 )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  相似文献   

11.
伶人智谏     
庄宗好畋猎。猎于中牟,践民田。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邪?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  相似文献   

12.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相似文献   

13.
韩愈在《师说》中论述教师的标准和从师的原则时,曾这样写道: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责无贼,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段文字,最令人费解的是“吾师道也”的“师”字。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选注的《中国历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O年九月第一版)上说,师道,就是以道为师。何乐士等同志  相似文献   

14.
<正>片段一:设问激趣,引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几位老朋友,见一见吧。(课件出示情景图,生从中找出长方形、圆、三角形、扇形等。)师:有一位新朋友就藏在这些图形中,想认识吗?生提高了热情,师点击实物,抽象出角,导入新课。【评析: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将本课的知识巧妙地隐藏于学生熟悉的物体中,通过介绍新朋友,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探究愿  相似文献   

15.
笔者最近听了很多课,坐下来仔细想想:为什么有的课听完后印象不深,甚至留下一堆的遗憾,而有的课听完后会让人赞叹不已、回味无穷。前几天有幸参加“全国小学语文历届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成果展示与交流活动”,听了11节课,感触很深,其中《借生日》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年级《借生日》(人教版)师:你们向别人借过东西吗?生1:我向同学借过小刀。生2:我向同学借过橡皮。……师:那你们向别人借过生日吗?生:没有。生日怎么可以借?师:是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借生日》这篇课文。自由读课文,读了课文你就会明白的。(学生自由读课文)师:通过读书,…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第85“页6的乘法口诀”。片断一课始,出示主题图,创设去儿童乐园玩木马转盘的情境。师:木马转盘一次可以坐几人?生1:数一数就知道了,木马转盘一次可以坐6人。师:木马转盘一次能坐6人,那两次能坐多少人呢?生2:可以坐12人。师:你怎么知道的?生2:二六十二。师:噢“!二六十二”是什么意思?教室里出现了冷场,可以看出虽然学生知道了“二六十二”这句口诀,但还没有真正弄清口诀的由来,理解口诀的意思。一会儿,生3举手发言。生“3:二六十二”就是2个6相加等于12。生“4:二六十二”写成乘法算式就是2×6=12或6×2=12…  相似文献   

17.
黠鼠赋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役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为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之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无失声于破斧;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俯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相似文献   

18.
宝历年间,冬雪纷飞,余独立梅园。坐于亭,自酌。有朋自远方来,余大喜,宴于亭,朋李某,俗人也,风趣之极。吾与之坐饮,友谓余曰:“吾方自太宰府中闻一奇事。”余曰:“何芽”友人遂絮絮道之:“近日,太宰新得一猫,稍异于常,纹理若虎。宰喜之,常于人前道。有一谀者闻之,便于深山之中捕  相似文献   

19.
《唐阙史》载:“唐咸通中,俳优人李可及滑稽谐戏,独出辈流,虽不能托谊讽喻,然巧智敏捷,亦不可多得。尝因延庆节,缁黄讲论毕,次及倡优为戏。可及乃褒衣博带,摄斋以升座,自称三教论衡。偶坐者问曰:‘既言含博通三教,释迦如来是何人?’对曰:‘妇人。’问者惊曰:‘何也?’曰:‘金刚经云:“敷坐而坐。”有夫有儿,非妇人而何?’上为之启齿。又问曰:‘太上老君是何人?’曰:‘亦妇人也。’问者益所不谕,乃曰:‘道德经云:“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何有患?”若非妇人,何患于有娠乎?’上大悦。又问曰:‘文宣王(即孔子——笔者)何人也?’曰:‘妇人也。’问者曰:‘何以知之?’曰:‘论语云:“沽之哉!沽之哉!我待价者也。”若非妇人,待嫁奚何?’上意极欢,宠锡颇厚。”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下文及其注释 ,按要求逐一答题。晏子之晋 ,至中牟① ,睹敝冠反裘负刍② ,息于途侧者 ,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 ,曰 :“子何为者也 ?”对曰 :“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 :“何为至此 ?”曰 :“吾为人臣③ ,仆于中牟 ,见使将归。”晏子曰 :“何为为仆 ?”对曰 :“不免冰饿之切吾身 ,是以为仆也。”晏子曰 :“为仆几何 ?”对曰 :“三年矣。”晏子曰 :“可得赎乎 ?”对曰 :“可。”遂解左骖以赎之 ,因载而与之俱归。至舍 ,不辞而入 ,越石父怒而请绝 ,晏子使人应之曰 :“吾未尝得交夫子也 ,子为仆三年 ,吾乃今日睹而赎之 ,吾于子尚未可乎 ?子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