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现代汉语中,除了“的”字的短语不能作定语以外,其他短语都可以作定语,然而,在这些短语中,只有动宾短语作定语时,与其中心语的语义关系比较复杂,其他短语作定语与其中心语的语义关系都比较单一,本就围绕动宾短语作定语与其中心语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了探讨。“动宾+的+中心语”中的“中心语”的语义类型可以归为九类:施事中心语、系事中心语、间接中心语、直接中心语、工具中心语、质料中心语、处所中心语、时间中心语、同位中心语。  相似文献   

2.
“数词+量词+中心语”是汉语常见的数量短语结构,而“一(半、几、两)+量词+中心语”结构因其数词仅限于“一(半、几、两)”而有其特殊性。在句法特点上,表现为:具有能做谓语和补语的句法功能:结构之间能够插入“的”;量词不能重叠;数词“一”不能省略;与“不”或“没(没有)”构成否定格式;能够用于“连……也(都)……”句式;结构在形式上可以转化为相应的存现句的形式。在语用特点上,表现为:结构中量词具有的形象色彩;结构的消极意义;结构表示主观大量。  相似文献   

3.
张华莉 《培训与研究》2009,26(7):22-24,42
“的”字在现代汉语中常以助词身分出现,文章从这点入手来探讨“的”字的用法。“的”字最常见的用法是作结构助词,用在偏正结构中的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形成定中关系。“的”字还可以附着在别的词语上,后面不出现中心语(名词性词语),构成“的”字结构,它的功能大抵相当于名词。“的”字用作语气词也很常见,常常出现在陈述句末表示肯定或决定的语气,在对它的这个用法进行分析时要注意和另外一个语气词“了”进行区分。另外,“的”字还有一些特殊用法,本文也将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的”字在现代汉语中常以助词身分出现,文章从这点入手来探讨“的”字的用法。“的”字最常见的用法是作结构助词,用在偏正结构中的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形成定中关系。“的”字还可以附着在别的词语上,后面不出现中心语(名词性词语),构成“的”字结构,它的功能大抵相当于名词。“的”字用作语气词也很常见,常常出现在陈述句末表示肯定或决定的语气,在对它的这个用法进行分析时要注意和另外一个语气词“了”进行区分。另外,“的”字还有一些特殊用法,本文也将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英语学习中,我们常遇到“be of n.”结构。“be of n.”中的介词短语在句子中常作表语、定语或补语,用来说明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该结构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6.
关于“NP 的 VP”结构的性质,语法学界一直存在争议。问题的症结在于,它在功能上表现为名词性,但中心语却是谓词,这就与布龙菲尔德的“向心结构”理论相悖。因此,有学者提出“NP 的 VP”结构不是偏正结构而是“的”字结构的观点。本文对这种观点进行了分析,认为把“NP 的 VP”结构归为“的”字结构是牵强的。  相似文献   

7.
孙晨阳 《文教资料》2011,(36):117-119
构式“V+O+V+的”表示出现某种不好现象或结果的原因。本文通过对该构式形式、意义、凸显焦点三方面的分析,总结出了“V+O+V+的”的构式特征。  相似文献   

8.
“的”字是助词,基本用途是放在定语与它的中心语之间,表示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关系,常见的是一般修饰关系和领属关系。“的”的使用频率很高,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几率也比较大,在语言运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定+(所+动)”不能准确地反映“名+所+动”的结构关系;名词不可以做“所+动”的定语,“所+动”亦不可以独立为“所”字词组,更不可以为名词所修饰。“名+所+动”应是一个主谓结构加入“所”字的“主+所+谓(动)”式的“所”字词组;“主+所+谓(动)”是先秦书面语中“所”字词组的两种基本结构之一。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定+(所+动)”不能准确地反映“名+所+动”的结构关系;名词不可以做“所+动”的定语,“所+动”亦不可以独立为“所”字词组,更不可以为名词所修饰。“名+所+动”应是一个主谓结构加入“所”字的“主+所+谓(动)”式的“所”字词组;“主+所+谓(动)”是先秦书面语中“所”字词组的两种基本结构之一。  相似文献   

11.
“NP+VP+得+NP+VP”结构在汉语中有很多,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NP+VP+得+NP;+VP”,如“张三打得李四站不起来”、“他吓得小孩哭了”等,第二类为“NP;+VP+得+(NP.’s)NPi+VP”,如“他兴奋得脸红了”、“他走得脚疼了”。虽然两类就看上去相似,但实际上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下面我们就详细地讨论一下:  相似文献   

12.
马山壮语形容词能带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可以称为“形容词+NP”结构,这种用法与汉语的形容词修饰名词作定语不同,而是一种特殊的类别。通过分析形容词与NP的语义关系、句法结构关系以及与汉方言同类结构比较才能了解这个结构。  相似文献   

13.
湘语“连+否定词+AP”结构表示说话人对某人或某事“抱怨、责备”的感情和态度。,一般情况下,AP是表积极意义的词,“连”有一定的程度义,而在否定对方判断的语境中可以使用贬义词,这时“连”不表达任何感情色彩,只是起加强否定语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介词+X+起见”格式中,“起见”是产生见解、看法的意思.介词或引介起点、立足点,或引介凭借、原因,说话人要得出一个见解、看法,必须有个起点或立足点,有所凭据或原因,这个起点或立足点、凭据或原因就是X.在“为+X+起见”中,X具有双重性质,既是“起见”的起点,又是目的介词“为”的对象,这使得“为+X+起见”有别于“为了+X”小句.  相似文献   

15.
“定+(所+动)”不能准确地反映“名+所+动”的结构关系;名词不可以做“所+动”的定语,“所+动”亦不可以独立为“所”字词组,更不可以为名词所修饰。“名+所+动”应是一个主谓结构加入“所”字的“主+所+谓(动)”式的“所”字词组;“主+所+谓(动)”是先秦书面语中“所”字词组的两种基本结构之一。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定+(所+动)”不能准确地反映“名+所+动”的结构关系;名词不可以做“所+动”的定语,“所+动”亦不可以独立为“所”字词组,更不可以为名词所修饰。“名+所+动”应是一个主谓结构加入“所”字的“主+所+谓(动)”式的“所”字词组;“主+所+谓(动)”是先秦书面语中“所”字词组的两种基本结构之一。  相似文献   

17.
“在+处所”短语在句中可作状语、补语和定语,占据五种句法位:主语前、谓语动词前(无主语)、主语后谓语动词前、谓语动词后以及定语中心语前。对韩国学生来说,几种句法位中以谓语动词后的句法位最难,其使用规则也影响学生对其他句法位的习得,应加强“在+处所”短语后置于谓语动词的规则教学。另外,几乎所有句法位都存在方位词的误代、误加和遗漏,“在”的遗漏及与其他相关介词的误代;主语前和主语后动词前两种句法位存在较多错序:定语中心语前“的”的遗漏较严重。这些在对韩汉语教学中都应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8.
“前/后”对可以进入“x+前/后”结构的时间词有具体的语义要求。时点时间词要具有[+定位性]的语义特征,同时,顺序义和当前义会严重影响与“前/后”的组合能力,并给整个结构带来界限性的语义特征。时段时间词要具有【+指量性,一划界性]语义特征。这一分析也许能对“x前/后”结构中“前/后”与x的组合要求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VP+来”中“来”的历时考察,认为这个句式自先秦就已产生,最初“来”表示“由远及近的到达义”。随着两汉以来“VP+宾语,+来”和“VP+来+宾语:”句式的出现,“来”开始实意虚化,直至唐代“到+处所+来”句式的产生,“来”完成了虚化的过程,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朝多样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定语为立足点,在书面语范围内,用静态分析和同步性动态分析的方法,分强制性和非强制性两种情况,初步揭示了名词性短语作定语时,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的”隐现的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