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忽视学生生命存在的现状。生命涵义的丰富性,使生命教育成为引导学生学会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个性、探求与认识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以及实现天地人我和谐共融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在以自身教育、他人教育、自然教育和宇宙教育为内容的理论目标构建的基础上,学校应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并采用阅读赏析、实践体验、随机通达等教学方式,引导教育学生在思考体味生命价值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理解他人,关怀生命。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教育是直面学生的生命、旨在提高学生生命质量的社会活动,是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正确处理个体生命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是生命教育的基础性课题。建构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于推进生命教育、养成学生的生命意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命教育是职业学校学生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一个部分,通过生命教育、心理辅导工作及生命体验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能够珍惜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体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生命主题:从关注生命到生命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命是学校教育得以实现的前提。关注生命是当今教育的价值取向。然而学生个体生命意识的失落令人深思,因此构建生命教育体系十分紧迫。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目的,使学生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意义,明白自我与他人、社会、国家的价值吻合。体验是生命存在的方式,在体验中,人不断地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实现对生命的创造和超越。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积极的生命体验,体验式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设计体验式生命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认知自我生命;丰富实践教育内涵,帮助学生认知社会生命;吸收借鉴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认知精神性生命是其基本方法,最终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是自我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性生命的立体式统一体。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物教学》2019,(16):5-10
生命教育包含自然生命教育、社会生命教育及精神生命教育三个维度。生命教育是生命与生命对话的过程,是教师面向学生进行有关自然、社会、精神三个层面的教育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引下认识自然生命本质,感受社会生命内涵,提升精神生命价值的过程,这就是"生命对话"。对于生物学教育而言,无论对象还是内容都是自然生命本身,生物学教育是始于人与自然生命的对话,这种"求真"的过程就是"对话生命"。由此可见,生命教育与生物学教育是包含关系,生命教育包含生物学教育。  相似文献   

7.
心理健康教育要从生命意义的视角,关注生命成长,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实现对生命价值的理解、生命意义的追寻。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生命存在的状态及内在规律和特点,直面人的生命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过分重视形式,漠视生命存在,注重“心理和行为”的辅导,忽视对生命体验的培养,简单统一的指导方式、方法,压抑了生命的创造力。同时教育的积弊,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造成了生命的异化和扭曲。心理健康教育要唤醒生命意识,珍视生命存在;让学生回到真实的生活中,体验生活,体验生命,找回自我,真正实现生命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创造。  相似文献   

8.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是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而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因此,所谓生命教育,就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在认识和思考生命的孕育、生命的成长、生命的关怀、生命的价值等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活动,对自己的生命有良好的认识和感悟,从而使学生珍惜生命、欣赏生命、感恩生命、敬畏生命、激扬生命、关怀生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命观。由是,生命教育是一种关注师生生命状态,丰富师生生命历程,激发师生生命潜力,促进师生生命成长,提高师生生命质量的教育。[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叶茂 《今日教育》2005,(7):90-91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其内涵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的教育、生命发展知识的传授,使他们对自身有一定的认识,从肯定、珍惜个人自我生命价值,到对他人、社会乃至自然宇宙生命互动关系等大生命的省思,进而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近年来,生命教育以生命为基点和最高教育目标,立足于“以人为本”,已引起国内外教育界的高度关注。以下,是我在学习、研讨生命教育中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邹一斌 《现代教学》2007,(12):22-22
在语文教育中所理解的生命,是处于社会和历史当中的生命。生命教育的内涵包摇生命意识的教育(从施教者的角度)和生命化的教育(从受教者的角度)。 语文生命化的教育是个动态的过程,就是以教师的倾心投入来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世界来欣赏生命的美好,领悟生命的艰辛,探求生命的意义,建构生命的信仰。  相似文献   

11.
为生命打开另一扇门——论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它将生命和教育联系在一起,它既是教育的基本元素,也是一切教育的本源。作为生命教育所要培养的生命意识与其所包含的生命认识、生命情感、意志和行为都属于人的素质,从而体现了生命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统一,所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2.
生命教育:学校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当下的教育在重视“何以为生”之时,却忽略了“为何而生”这样一个终极的教育目标。对物质追求的迷失和生命意义的缺失,生存压力的增加和生活意义感的消失,人际关系的淡薄和孤独感的产生,功利主义对教育的统治和理想信仰价值的弱化,我国特有的忌讳死亡的观念等,使得生命教育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亟需重视。生命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和感悟生命的意义。通过建立生命至上、生命平等的科学生命观,开设生命教育课,让学生在生命情境中体验生命的宝贵和力量,把生命教育置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以期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欣赏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简单地说,它包含三方面的内容:1.保存生命的教育,即生存教育;2.发展生命的教育,即生命价值教育;3.失去生命的教育,即死亡教育。生命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这三个层面的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起点是人的教育,教师的责任是教人做人。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也需要关注教师的生命成长。在以往的教师教育中,我们过分注重教师的技能化培训,而忽视了教师生命的完善与发展。因此,要实现人的完整性并使之走向完美境界,就必须完善教师的生命价值,使其在帮助学生完整地实现自己的同时也创造着属于教师自己的生命意义与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学教育》2005,(9):56-57
新学年开始,《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在中小学试行,生命教育将渗透于各门学科、专题教育、课外活动,让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昨天是开学第一天,本市一些中小学不约而同“点击”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6.
生命教育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新开发。关注生命教育,提升生命价值是当代社会和青少年自身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生命教育的开展对于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生命教育就是教育学生把生命放在第一位,以"生命"为主线,以"人"为中心,帮助学生达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的目标。实施生命教育应该坚持情感教育、生存教育、挫折教育、和谐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死亡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等取向。  相似文献   

17.
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主要应该包括要教育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创造生命、超越生命。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课程传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倾注,在各专业课、公共课、教学管理中渗透,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加强,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中维护。  相似文献   

18.
论生命形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维  郑敏  李辉 《教育探索》2005,(6):112-114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直接介入学生心灵世界的课程。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崇高的使命。建构生命形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课程目标应着眼于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理念.课程内容应着眼于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课程实施应着眼于师生的交往互动,课程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生命发展.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形成对生命的尊重和责任感,提升生命质量,拥有生存的智慧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9.
生命因教育而更美丽,教育因生命的美丽焕发活力。生命的教育旨在培养一种生命意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促进本能生命与价值生命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教育应具有生命意识,要重视学生个体生命,引导学生创造生命的意义。教育要树立以关怀学生生命为本的教育观,要从生命的视角重构课堂教学,走进学生的生命世界,重视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感受,重视教师关怀学生生命的作用,倡导高等教育从生命教育角度思考探索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