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城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综合社会工程,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城镇化建设主要体现为空间的城镇化、互联网的城镇化、发展的城镇化、福利的城镇化、文化的城镇化等。与此相应,城镇化建设所需人才主要包括:打造有“温度”城镇空间的城镇空间建设人才;通过“互联网+”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智慧”城镇建设人才;营造城镇良好社会秩序的城镇社会治理人才;促进社会融合的城镇社会福利人才;彰显美丽城镇文化魅力的城镇文化建设人才等。  相似文献   

2.
浅谈城镇化与农村职成教育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城镇化离不开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城镇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的内涵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城镇化,即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与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二是人口的城镇化,即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镇集中,城镇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三是地域的城镇化,即城镇建成区扩大,新的城镇景观接连涌现;四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3.
一、城镇化离不开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城镇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的内涵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城镇化,即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与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二是人口的城镇化,即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镇集中,城镇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三是地域的城镇化,即城镇建成区扩大,新的城镇景观接连涌现;四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即城市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不断向乡村地区渗透与扩散;五是经济活动的城镇化,即人口、资本等经济要素更健康、更高效地在城乡之间流动与重组。从城镇化…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是变革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城镇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党对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进行了不懈的追求探索。坚持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分析了德州市人口动态演变与现状特征、城镇化过程及城镇体系建设,并着重对德州市人口发展与城镇体系建设进行关联性研究,在此基础上,针对德州市人口现状特征及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德州市城镇体系建设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乡域城镇化是通过发展乡村经济的途径,将现有乡镇内的经济发达的空间聚落建设成为城镇,并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将农村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的非农人口的城镇化模式。此模式具有现实根据,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具有特殊价值。乡域城镇化的成功取决于合理而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建设持续发展且能给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安居乐业的新型城镇。只要通过人力值域约束路径将农村农业人口转移成乡域城镇的非农人口、通过乡域城镇立体层序建设路径建设持续发展且能给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安居乐业的新型城镇,就能有效地实现乡域城镇化。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是新疆"十二五"时期的重点工作之一,新疆城镇化发展水平不高,与全国、西部地区差距大,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协调,财力有限和人才匮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推进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要优化产业结构,突出产业特色;加快城镇体系建设,优化区域城镇结构;加大城镇建设的投入,改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科学的生态观,它引领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建设不能忽略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实践证明,缺少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引的中国城镇化建设存在一些弊端,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则是有益的。由此更进一步总结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给人们带来的三点启示:要制定科学的城镇发展规划;鼓励发展生态经济,努力建设生态城镇;以人为本,重视城镇文化建设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广场文化是指发生在广场上的文化现象及社会效应,也可称是以城镇广场为物质载体,所构建的精神文化现象。是近些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被人们逐渐重视的一种文化观念。一、文化广场的基本特征:广场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社会文化的共性特征,同时也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引起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城镇型社会的转变过程。当下,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一些不良的现象,呈现出城镇化无序发展的情况,究其根源,与立法、司法、执法、守法休戚相关,所以培植农村法律意识,对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型城镇化指的是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城乡统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速度保证的新型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绥江应以向家坝电站建设为契机,走有县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建设模式是影响“新移民”社会融入的关键因素.“物化建设”的城镇化模式着眼于挖掘城镇建设的“经济红利”,通过一系列单独的投资项目来推动城镇建设,这往往会“制度性忽视”新移民的社会融入,并将陆续引发各种危机.城镇化建设应当保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翼均衡,并以此为契机推动社会改革,破除对新移民的“空间隔离、社会隔离和人户隔离”,将整个城镇化建设视为一个整体战略而非局部项目建设,着眼长期的社区营造而非短期的“造城运动”,建造基于利益共同体的“居住—生产型社区”而非单纯的“生产型社区”,才能推动城镇可持续发展,促进新移民的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是目前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实践的热点和难点,研究成果相对较多,虽然也涉及到城镇化中政府作用、管理体制等相关内容,但最终没有上升到战略管理的层面。本调研报告以福建省为研究案例,分析了福建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其面临的主要瓶颈,并从城镇规划引领策略、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策略、城镇空间布局优化策略、社会建设管理策略、城乡财政金融调整策略和城镇管理体制创新策略等6个方面,构建福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框架,为政府及相关决策部门制定积极稳妥的城镇化推进政策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途径。城镇化即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历史过程。而生态文明则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荣为基本特征和目的、体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方向的文明形态。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面对出现的日趋严重的生态问题,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统筹规划,科学发展,推进绿色城镇化建设,以期实现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形成了两股经济潮流:城镇化浪潮和旅游热潮,催生了旅游城镇的诞生,这是当今中国的一件重大经济事件。旅游城镇将成为中国城镇化和旅游业的主导形式之一。旅游城镇不只是一个务虚的概念,它需要一定"资源基础、产业规模和社会影响力",才能成为旅游城镇。旅游与城镇之所以能够联姻,是因为二者具有"统一性、矛盾性和矛盾统一性"哲学渊源,处理好这三大关系对把握旅游城镇的主要矛盾和运行规律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的繁荣,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和新城镇的出现将是必然趋势.探索城镇化的途径,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一、城镇化经历的回顾我国城镇化的进程,是建立在5000年的历史文化与4000年的城市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的.我国历史上形成的城镇基础,对近百年来,特别是建国以后以及未来的城镇发展,均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已日渐成熟。“十五”期间要不失时期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因此各地正在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合理的城镇体系。作为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社区教育如何应对和调适,以促进本社区的城镇化进程,是带有根本性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江苏省社区教育的开展情况,略作探讨。一、城镇…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和“城镇化”基本涵义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化”是一个舶来品,“城镇化”一词更符合中国国情。城镇化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从实质上看,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城镇化既是物质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明前进的动力。中国城镇化的特征可以从发展进程、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发展规律、发展规模、发展趋势等多个方面进行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的发展状况,研究一个区域的城镇化对该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山西省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与中东部省份相比较及山西省11个地级市城镇化水平相比较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山西省城镇化的现状。提出山西省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城镇化质量低、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城镇吸引力较弱等问题,并针对所提出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此为山西省的城镇化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0.
与我国改革发展梯度推进相联系,城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就近城镇化的过渡性阶段,就近城镇化与异地城镇化同时推进而以异地城镇化为主导的阶段,就近城镇化与异地城镇化相结合而以就近城镇化为主导的阶段。我国之所以会出现异地城镇化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在相当程度上和我国改革开放从东部地区率先开始,尔后逐步向中西部梯度推进相关。中西部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东部流动,东部的城镇化速度明显超过中西部。异地城镇化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必然导致城乡区域的不平衡发展、城乡区域差别的扩大,因而是不可持续的。就近城镇化有利于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以及缩小城乡差别,这要求我国的城镇化必须从异地城镇化为主导向就近城镇化为主导转变。县城是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城镇化战略性转变的重要标志,是县城城镇化进入新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