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0 毫秒
1.
实施建筑节能,提高建筑终端能源效率是发展低碳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指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是我国实现2020年减排目标和促进“十三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步骤,明确了改造资金障碍和市场需求无效是阻碍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发展的瓶颈.通过对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成本的分担测算,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施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吴航 《金秋科苑》2010,(21):44-47
近年来,很多地方政府都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包括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建设六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既有社区和建筑绿色化改造问题也越来越引人关注。“城市社区绿色化综合改造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2012BAJ06B03)项目紧密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重点任务及其优先主题任务部署以及“十二五”重点科技任务类专项规划、部际合作、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等确定的重点任务需求,针对我国既有社区和建筑绿色化改造技术问题开展研究,经过四年多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城市社区绿色化改造技术集成体系,可为城市社区的绿色化改造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低碳理念和低碳城市建设逐渐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发达国家建设低碳城市的经验包括5个方面:政府规划,以项目管理的形式推进;加强立法保障;通过经济政策引导;建立政府主导、企业配合、公众积极参与的治理模式;注重低碳与环保的宣传和教育。  相似文献   

5.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需要推进绿色建筑工程。安庆市绿色建筑调查结果显示,建设管理者、开发商、施工单位和消费者普遍认为绿色建筑不仅节能效果显著,更提高了居住的舒适度;但目前绿色建筑建设尚处起步阶段,推广绿色建筑的最大障碍是因为采取节能环保措施而导致建设成本加大和房价提高。安庆市绿色建筑的发展表明,政府在推广绿色建筑的过程中要加大典型示范、政策激励、强制执行的力度,实施鼓励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税收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6.
<正>周南,工学博士。目前就职于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中国能源研究室,副主任,科学家。同时还兼任中美清洁能源研究中心建筑能效联盟主任,2016年美国能效经济委员会建筑部门夏季研讨会共同主席,2015年起任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成员,2014年起任Balaton Group成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能源和排放建模,建筑、家电和工业能效政策,微网以及中国的低碳和生态城市发展。为中国政府实现能源投资、供给和效率的转变提  相似文献   

7.
主要研究低碳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框架。对低碳城市概念和常见规划策略以及技术手段进行了分析,并从低碳产业结构规划、交通网络规划、低碳城市生活模式推广、低碳城市能源规划、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等方面对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框架进行了构建,对低碳城市的建设存在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各个行业都进入了绿色发展的新时期。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行业,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作用重大,也相应地带来了能源的巨大消耗。文章从绿色低碳建筑相关政策、绿色低碳材料、节能建筑设计、旧建筑节能改造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建筑节能减排的方式和路径,积极探索降低建筑能耗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根据国家召开的全国"十三五"能源规划工作座谈会,我国已明确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等五个方面谋划,包括现代能源技术、新一代网络技术、智慧城市和数字社会技术等八大技术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的主要方向。努力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同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型经济格局要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0.
文章探讨了要建设低碳工业区、绿色居住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就要坚持走绿色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通过科学规划、保护生态、强化环境整治、发展生态产业,努力把防城港市建设为现代化的滨海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11.
建设低碳社会是人类通往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而低碳城市是低碳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视角,以东北中心城市沈阳为例,指出沈阳市目前低碳城市建设存在城市用地结构与城市交通不协调、交通系统结构不完善,以及缺乏低碳交通的社会意识等三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关系是基础、交通系统整合规划是关键和确立低碳交通的社会意识是根本等解决思路,并分别给出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本文阐述了生态文明、生态城市及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分析了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面临的现状和成功经验,对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保障机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到天津市民在低碳建筑概念认知、旧房改造与低碳建筑购买相关行为的数据,分析得出天津市民低碳建筑意识与行为的相关特点与阻碍因素,发现存在:市民对低碳建筑概念认识有偏差,缺少对相关政策的了解,中青年人购买低碳建筑动力不足以及对低碳建筑技术与认证不放心等问题。本调查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宣传与推动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居民交通出行及其碳排放研究对制定有针对性的城市低碳交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郑州市居民交通出行开展微观调研,结合统计数据分析居民交通碳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显示:2001-2011年,虽然公交车、出租车的碳排放在平稳增加,但由于小汽车的快速增长和频繁使用造成郑州城市居民交通碳排放量呈指数增长态势,并且居民交通碳排放结构从出租车占主导、公交车和小汽车为辅逐渐演变为小汽车占绝对优势、公交车和出租车处于从属的格局。少数家庭对小汽车的过度使用使得居民交通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等级差异和家庭差异。不同等级碳排放的家庭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即碳排放总量和小汽车碳排放量高的家庭散落于中心城区和外围市区的东部边缘,在向心型城市化影响下公共交通碳排放则呈中间低、外围高分布。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对公共交通和小汽车碳排放的影响分别为负效应和正效应,表明居民家庭在收入较低时倾向于借助公共交通出行,随着收入的增加会优先选择小汽车。  相似文献   

15.
低碳城市作为我国当前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其中低碳城市规划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关键。通过分析发现,由于低碳概念的不清晰,数据、资料的缺失与获取困难等造成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结果不全面、目标不明确,以及编制单位资质不一等,导致我国当前低碳城市规划在实施和内容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在大数据时代,可利用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通过规划大数据平台搭建、大数据的应用及加大对低碳城市规划的指导与监管等来解决。  相似文献   

16.
发达国家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先行者.文章在考察新加坡、日本、美国、欧盟等圆家生态城市建设历程、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从重视城市规划、注重法律保障、强调公众参与三方面总结了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突出经验,以期对我围城市的未来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遗传资源是重要的战略生物资源,关系到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在生物产业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国际上对野生生物种质资源高度关注,尤其是对野生植物的收集保存。我国在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存设施的建设和储量上已取得比较好的进展。文章建议我国未来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存要更加重视顶层设计与整体布局;扩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的普查收集,加强资源评价力度;完善和出台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的相关法规;促进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管理、执法的合作与联动;构建合理的人才队伍,确保现有体系的良性运转;加大对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相关的基础研究攻关和技术标准研制;制定公民对生物种质资源保护意识的培养计划。  相似文献   

18.
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面临技术、资金等难题,财税金融的发展给低碳经济解决资金瓶颈提供借鉴,通过分析我国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选择相适应低碳财税金融工具,针对性建议推动城市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黄丽华 《大众科技》2013,(9):170-172,127
武夷新区作为南平市的新增长区域、未来的新兴中心城市和新兴产业基地,定位为“世界遗产地、绿色生态城”,低碳节能、环保绿色已成为武夷新区发展的主题。在选择主导产业时,更要突出低碳、环保,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论证了武夷新区选择旅游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对武夷新区旅游产业发展,就提高知名度、提升市场占有率、提升游客吸引力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Self-driving cars promise solutions to some of the hazards of human driving but there are important questions about the safety of these new technologies. This paper takes a qualitative social science approach to the question ‘how safe is safe enough?’ Drawing on 50 interviews with people developing and researching self-driving cars, I describe two dominant narratives of safety. The first, safety-in-numbers, sees safety as a self-evident property of the technology and offers metrics in an attempt to reassure the public. The second approach, safety-by-design, starts with the challenge of safety assurance and sees the technology as intrinsically problematic. The first approach is concerned only with performance—what a self-driving system does. The second is also concerned with why systems do what they do and how they should be tested. Using insights from workshops with members of the public, I introduce a further concern that will define trustworthy self-driving cars: the intended and perceived purposes of a system. Engineers’ safety assurances will have their credibility tested in public. ‘How safe is safe enough?’ prompts further questions: ‘safe enough for what?’ and ‘safe enough for who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