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利 《中国教师》2014,(6):91-92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对学生成长的意义越发重要,那么,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实效呢?本文将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中的"生活因爱更美丽"这一活动主题,探讨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实效的有效策略。"生活因爱更美丽"这一教学内容由"关爱无处不在""这是我们的心意"和"随时伸出我的手"等三方面组成,旨在教育学生关爱与帮助弱势群体,从而使他们体会到:生活因为有了帮助而变得更加美丽。  相似文献   

2.
余敏 《孩子天地》2016,(5):97-98
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已如火如荼地开展了,我们对于新课程的认识也逐渐由最初的迷茫、无措而在实践中逐渐清晰、丰满起来。之所以要对小学品德教学进行新课程改革,无疑是因为多年来我们的品德教育工作虽然备受重视,各级教育部门也花了大力气,但是德育的实效性一直不太理想。因此,这一次的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终极目标也就是加强品德教  相似文献   

3.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当下的现实生活,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  相似文献   

4.
杨正益 《小学生》2013,(9):26-26
学生道德存在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源于他们对生活体验、认识和感悟。新课程《品德与生活》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它利用真实的生活源头、家庭校园社会的生活纽带为载体,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小学低年级学生年少幼稚,对生活的了解和道理的认识都是朦胧的。因此我们在上《品德与生活》课时要让学生从浅显的事情中明白道理。怎样才能上好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呢?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品德与社会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德育课程是变化较大的领域之一。小学低年段设置《品德与生活》课,在中高年段设置《品德与社会》课。新课程力图为学生的品德学习开辟一条通向学生生活的渠道。品德课程回归生活已成为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主题,德育生活化理论也成为新课程实验重要的理论支撑。德育生活化理论认为,  相似文献   

7.
小学品德课程是由1—2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和3—6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组成的。《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程和原来的《思想品德》、《社会》课在教学的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为此,我们在品德课程的教学改革中,紧扣“通过生活、学习生活”这一课程的显著特点,在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新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标准》(小学品德)指出:品德培养要回归生活。这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作为。这不仅是因为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需要在生活中养成,在生活中体现,是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而且还因为学生最终是要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各生活,培养这些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也还是为他的生活服务。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新的品德课程不仅要从德育知识体系更要从学生的生活层  相似文献   

9.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德育课程是变化较大的领域之一。小学低年段设置《品德与生活》课,在中高年段设置《品德与社会》课。新课程力图为学生的品德学习开辟一条通向学生生活的渠道。品德课程回归生活已成为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主题,德育生活化理论也成为新课程实验重要的理论支撑。德育生活化理论认为,  相似文献   

10.
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学科。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小学品德教材作了大幅度的改进,可以说新课程教科书是课程资源的中心.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中表现,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媒介。在新课程前进的过程中,教科书的变革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行的品德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调研显示,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教学整体上成绩突出,但局部问题逐渐显露,特别是大多数的品德教师都是兼职教师,在精力和时间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笔者认为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实效要做到“四多”。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三年前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中诞生的新学科,综合了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劳动等学科。  相似文献   

13.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要抓好常态教学,因为公开课上的很多教学过程与手段: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是难以实现的。一个人的良好品德是在日积月累中逐步完善的,不是一朝一夕、一节课就能培养形成的。因此,我们要抓好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常态教学。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对于小学阶段的品德教育指出: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要结合社会生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引导,从而促进学生的德育及社会技能为教学目标。从小学阶段学生道德和品质发展的特点来看,品德与社会课在小学阶段的开设,是对小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生活的良好培养。教师将以新课标为大背景,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践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探讨思考如何提高这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双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新课程教学改革反复强调生活教育的重要意义,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贴近生活实际的课程,更应当实施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到现实的生活之中去体验、去感悟、去成长。分析了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并以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研究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能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工作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6.
一、实现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综合性拓展的意义1.有利于课程面向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新课程理念下学习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课程惟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  相似文献   

17.
回归:品德课堂的主旋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涵盖小学六年的德育课程已经深深地走进了师生的学习生活。从几年前的试点,到现在的全面推开,我们欣喜地看到,  相似文献   

18.
正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缺乏与生活的联系,对教材内容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德育教学效果不明显,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比较突出。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是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及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呢?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学生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课程教学有一个质的变化,依据新课程标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有一个质的变化。依据新课程标准,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将进行大改版,改版后的教材是啥样?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如何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如何运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标中提出的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呢?我们必须在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大胆尝试,引导教师运用课标走进新课程,把握教材教学。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标准,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如果脱离儿童的生活讲道德,讲行为准则,他们习得的往往只是枯萎的道德语言符号和知识气泡,而不是丰富的生活。新课程正是体现了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生活”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