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民间组织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光芸  李建华 《学会》2009,(7):10-14,35
民间组织作为当代公共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发挥着作用,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公共治理中的功能与作用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对民间组织的支持,推动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民间组织也应加强自律,以更好地参与公共治理,从而形成政府与民间组织的良好互动,实现公共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民间组织的角色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军  齐海丽 《学会》2008,(2):19-23
新农村建设是破解"三农"难题,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政策。但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市场和政府作为一级的治理主体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灵,这也为农村民间组织介入新农村建设创造了制度空间。而农村民间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所扮演的"粘合剂"、"主力军"、"蓄水池"和"安全阀"的角色,也将促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3.
丁艳华  万江红 《学会》2008,(2):27-30
该文从农村民间组织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关系出发,在理论上分析了农村民间组织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博弈"功能、弥补"农村公共产品"不足的功能、充当农村社会"安全阀"机制的功能,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合作经济性组织、农村社会服务性组织、农村社会维权性组织等三类组织,最后提出了应从法律、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以及完善自身组织上加强农村民间组织能力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农村民间组织对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功能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艳华  万江红 《学会》2006,(10):14-17
本文从农村民间组织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关系出发,在理论上分析了农村民间组织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博弈”功能、弥补“农村公共产品”不足的功能、充当农村社会“安全阀”机制的功能,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合作经济性组织、农村社会服务性组织、农村社会维权性组织等三类组织,最后提出了应从法律上、从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上、从完善自身组织上加强农村民间组织能力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以来国内农村民间组织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平  周彩虹 《学会》2008,(7):21-27
近年来,农村民间组织作为具有地域特性的一类民间组织受到诸多学者的重视。农村民间组织在我国发展较晚,并不完善,却在农村社会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亦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广泛争论和探讨。该文对21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关于农村民间组织内涵、分类、产生、社会功能及如何发展等几个方面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简要述评,以供学术探讨。  相似文献   

6.
齐海丽 《学会》2009,(7):15-18
新农村建设是在席卷全球的共同治理模式背景下提出的。从理论上看,多中心理论为农村民间组织参与新农村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现实诉求中,农村组织的缺位使其参与更具迫切性。虽然农村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但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农村民间组织角色发挥的因素。因此,应该从政府的扶持与支援、农村民间组织自身管理模式的创新入手,培育和发展我国的农村民间组织,保障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发挥。  相似文献   

7.
周彩虹 《学会》2010,(1):9-12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行以及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壮大,农村民间组织逐渐成为村民自治的主体之一,在农村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相关学者的关注和重视。该文通过对公民社会理论以及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的研究,试图寻找农村民间组织对村民自治产生作用的合理性基础,同时分析农村民间组织对村民自治各个环节产生影响的内在机理,为实证层面上研究农村民间组织对村民自治产生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传统社会政府设在县级,县以下通过借助民间组织、建构乡里制度、政治儒学和科举制度等制度网络,形成小政府对广袤乡村在社会秩序、民间资源、道德信仰和人才教育等方面的动员和治理。今天,在农村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传统乡村的治理形态虽已成为历史,然其依托民间社会实现多维治理的理念,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齐海丽 《学会》2010,(8):20-23
公民是公共事务的治理主体,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组织渠道。作为农民参与组织载体的农村民间组织在农民利益表达、公共精神培育、参与文化营造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为此,政府要制定政策,民间组织要加强自身能力,共同致力于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0.
在民主、自由的公民社会里,治理绝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换句话说,治权的主体除了政府外,还应有其他社会主体的参与,在救灾这一重大的社会治理系统中,更应如此。在减灾救灾过程中,建立政府与民间组织等社会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协商制度,目的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其本质特征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必须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继续推进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艰巨任务,对于这一问题,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从宏观格局看,农村社会政治的长期稳定,是推进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必奋前提改革、发展离不开稳定,我国农  相似文献   

12.
当前,以乡镇为主体单位的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已在全国农村蓬勃开展。如何有效地结合农村工作实际.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使其更好地指导农村发展,切实使农村实现“科学发展上水平,农民群众得实惠和党员、干部受教育”的目的.这是摆在广大农村党员、干部面前的一大政治课题,更是亿万农民对农村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梦寐以求的期盼。对此.笔者进行了认真探究.愿与大家共商。  相似文献   

13.
马睿婷 《科教文汇》2021,(12):36-37,44
我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作为我国文艺表现形式的一种,其本身兼具文化与教育的双重价值。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古典文学教育相融合。这样不仅能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同时还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这就要求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不断渗透古典文学精华,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古典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4.
刘露宇  李炫欣 《学会》2022,(9):13-17
农村社会组织作为农村社会的基础单位,已经成为乡村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该文阐述了当前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现实需要及其基本方式,分析了当前制约农村社会组织高效运作及其参与乡村治理的若干障碍,提出了农村社会组织有效参与乡村治理并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的机制创新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孙燕 《学会》2009,(9):29-32
从农村基层民间组织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关系出发,在理论上分析了农村基层民间组织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博弈"功能、弥补"农村公共产品"不足的功能、充当农村社会"安全阀"的功能,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合作经济性组织、农村社会服务性组织、农村社会维权性组织等三类组织,最后提出了应从法律、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以及完善自身组织上加强农村基层民间组织能力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既有客观规律的决定性,又有主体选择性。社会发展的历史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是相互统一的。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历史决定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充分认识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遵守既定的时代要求、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和客体身心发展水平的规律性,又要以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为旨归,发挥主客体的主体性,合理科学地做出判断和选择。  相似文献   

17.
李晓梅 《中国科技信息》2009,(23):235-235,239
自我教育是建立在主体意识基础上的一种主动、自觉的内导教育,自我教育尊重了人的主体意识,弘扬了人的主体性,发挥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吴时国 《科教文汇》2009,(35):187-187
自古我国就重视情感在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育者主动与教育对象加强情感沟通,实现思想上的共鸣,需要火热的爱心,帮助解决思想和实际问题,实现心理上的满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育者都能够认识到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都能够正确看待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动力功能、心理功能、评价功能、调节功能等。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注重发挥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王薇 《今日科苑》2007,(22):15-17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忽视广大农户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偏好,从而引致农村公共产品供求机制的失衡,而要实现农村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必须把农民的需求偏好作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函数的内生变量,现实最佳的目标模式就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村公共产品提出与之相配套的四种模式:政府供给型、政府与私人混合供给型、民间组织供给型与私人供给型,逐步建立起政府、民间组织、私人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多元化供给格局。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主体意识一般表现为独立、主动和创新三个方面,培养主体意识具有重大的意义,教育者要发挥主导作用,重视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认识、开发、实现自我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