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健 《科学中国人》2014,(8S):246-246
节奏作为音乐的灵魂、音乐的骨架,是音乐赖以生存的原动力,因此在音乐里节奏是至关重要的。在音乐课节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即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让音乐充满人生,让快乐伴随终身。  相似文献   

2.
吴暇 《知识窗》2013,(22):38-38
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和鉴赏能力,使其获得审美体验,于是"把音乐还给学生,把艺术还给学生"的改革理念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响应。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应该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师生平等参与,并能对学生产生强大感染力的课堂。一、课堂教学是触动学生兴趣的琴弦音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引导学生养成注意倾听的好习惯,打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教育。  相似文献   

3.
高秀梅 《科教文汇》2010,(8):158-158,175
音乐教育在得到全社会重视后,职业学校的音乐教育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为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运用"等级递进"教学法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在班级形成不同的学习层次,教师分层教学,分层考核,并引入激励机制,促进低层学生向高层递进,最终让每位学生都得到进步和提高。  相似文献   

4.
“乐”即是“乐”,是荀子的乐教思想,表明音乐能使人精神愉悦,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充满了乐趣。音乐是最善于表现情感的艺术,通过音乐美的形式与内容,使音乐深入人的心灵深处,使人“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所以,音乐教育既是人的情感教育,在教学中要培养受教者的音乐感知能力,情感体验能力,提高其音乐审美意识和音乐审美能力,在“乐”中“乐”。  相似文献   

5.
实践教学是幼儿音乐艺术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训体系的构建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实践专业技能的重要平台。依托幼儿音乐艺术专业技能实训体系,稳步推进"专业认知、课程实训、教育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确立"双师型"的幼儿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办学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对目前幼儿音乐艺术学科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就业社会认可度的提升都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初中阶段美育教学过程中,音乐乐感以及音乐鉴赏教学占据了重要地位,对学生情操陶冶、音乐素养提高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要对初中阶段音乐乐感、音乐鉴赏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促进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对比教学方法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明确指出:音乐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在音乐教学中,如音乐教师能巧用旋律线的辅助教学来帮助学生解决音准问题,体会音乐情绪,理解音乐作品,并以此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主动学习音乐的同时,有效地掌握相关的技能。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明确了音乐基础教育不仅是专指某种音乐艺术技巧的教育,而是培养人的一种有机的、整体的反应方式的教育,教师要借现实生活材料发挥音乐教育以乐辅德之效、借多元化的整合与拓展发挥音乐艺术教育以乐益智之效、利用综合化音乐教学发挥其以乐怡性之效,提高音乐课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9.
"演唱"是《音乐课程标准》中"表现"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中对演唱的要求是: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的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然而,在我们的小学歌唱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跑音跑调的现象,跑调以后有的孩子会害羞,以后不敢再唱歌,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音乐表演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邢晓楠 《科学中国人》2014,(8S):242-242
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并善于观察学生的特点和爱好,因材施教,教师还应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素养,为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教学,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和热情,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翁莹 《科教文汇》2014,(14):185-186
"莫扎特效应"是将音乐运用到教育中来扩展学生思维,升华感情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学,不仅只是过去的历史人物事件的识记认知,而是需要经过教师精心地设计,来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思考历史的过程。将音乐引入历史课堂教学,可以赋予课堂一定的情感和历史的氛围,使得历史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来启发学生情感的体验。音乐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可以成为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实验,我们认为,开展中澳音乐实验,有利于优化音乐课的教学结构,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合作与挑战精神,丰富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感;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去理解作品,然后再由教师向学生介绍音乐家的生平、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音乐所表述的深刻内涵。提高音乐艺术鉴赏能力,这对于某些学习器乐的学生,提高其演奏表达能力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新教材使21世纪的音乐教师肩上担负着现沉重的责任和使命,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教师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应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积极投身于音乐教学的改革中,正确引导、启迪学生,培养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5.
音乐是一门充满灵性色彩和智慧光芒的艺术学科,也是向幼儿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幼儿学习音乐的动机并非为主动完成教师预定的教育目标,而是服从于自身兴趣和需要。可以说音乐活动在幼儿教学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本文围绕作品选择、音乐活动、正确把握"教师主导、幼儿主体"等几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陈蕾 《内江科技》2006,27(9):46-46
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音乐对于发掘和培养人的创造思维有特殊的意义。作为音乐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音乐课堂,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教育,充分调动、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能,让学生自己“动”起来,体现出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从而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周杰配 《科教文汇》2010,(26):168-169
学生对音乐"陌生感"问题是影响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从音乐本体出发,结合学生学习心理特点,从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中,探寻解决"陌生感"问题的方法,以求能更好地进行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18.
音乐是一门艺术,音乐教学的高效性也是每位教师都追求的,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与音乐教师的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因为教学方法决定着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学模式决定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也就决定了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讲究一种艺术氛围,让学生在这个氛围中,把自己的情感激发出来,教师也要把学生的情感培养作为重点来对待,以此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以下浅析几点见解,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马婷 《科教文汇》2010,(7):122-123
本文主要对大学音乐鉴赏课程中有关"节奏"的教授做了一些思考和初探。首先是把节奏这一音乐要素作为一个切入点,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其次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以及如何运用学生的节奏感来引导其进行音乐鉴赏。  相似文献   

20.
不同类型的音乐会带给人不同的情绪,有欢乐,有轻松,有伤心等等,能让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思想,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对培养学生的人格都非常有效。音乐鉴赏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必须要学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作品,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音乐鉴赏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