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乡土景观元素是取自特定地域生产、生活过程中用于景观表现的素材,是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的综合体现。通过深入调研广西第二届园博园景观作品,并经过文献研究和归纳提炼,总结出凝练概括、陈列展示、象征联想、模拟展现、文化隐喻、衍生重组、还原再现、引入自然、拟人表达、融合创新等10种乡土景观表达手法。结合乡土景观营建实例,对这10种景观表达手法进行论述,为乡土景观的设计与营造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乡土景观元素是源自特定地域生产、生活过程中,构成乡土景观的各种自然的、社会的以及文化的元素与符号。第三届广西园博园防城港园景观设计将理论结合实践,通过挖掘和提取防城港恰当的乡土景观元素,在有限的展园场所空间内对其进行组合、巧妙设计,营造出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防城港园景观,为广西园博园城市展园的景观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物质生活水平早已今非昔比的现代社会,农家乐作为一种大众休闲方式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乡土元素"更是作为农家乐文化的核心元素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通过对乡土元素的概括分析,结合实际从景观主题、景观布局和景观营造三个方面,分别针对"城市近郊农家乐景观设计中乡土元素的具体应用"展开探讨,供设计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村落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乡土社会人群聚居、生息、生产的地方,几千年来形成的富有中国本土文化色彩的村落群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份宝藏,蕴涵了宗法时代乡土文化和乡土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的内容,凝聚着华夏祖先的智慧和心血。村落的结构和面貌是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经济基础、历史传统、社会习俗等多方面错综复杂的因素结合而成的。本文着重以山西榆次六堡村的民间信仰、宗族祠堂、饮食文化及民间风俗等方面的内容对古村落进行初步探索。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它不仅是建筑的实体,同时也是地方文化,地方精神的物质体现。  相似文献   

5.
古村落的多重文化价值属性对旅游者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是古村落开展文化旅游的基础动力.文章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从古村落文化、古村落旅游两方面对古村落文化旅游研究的现状与进展进行总结归纳,提出后续研究应关注和加强对古村落文化旅游本土模式、游客体验、文化内涵提升以及文化保护等重点研究方向.同时提出,文化旅游作为古村落发展的出路之一,需要在保护与发展中构建动力机制,以实现古村落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古村落是中国农耕文化的载体,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从资源价值、古村落环境、基础设施、客源市场四个方面选取了古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HP法赋予各指标因子权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开发潜力综合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对湘西地区35个古村落进行了实证研究,利用平均数互和标准差盯等统计指标对古村落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型的古村落旅游开发提出了建议。实证表明该综合评价方法可操作性强、效果较好,可为古村落景观旅游开发提供比较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为例,借助浙江省浦江县万年上山文化、“江南第一家”等乡土资源,探究借助乡土资源将思政元素融入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路径,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师在大思政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作为传统乡村聚落和居住空间的历史遗存,古村落是一种具有特殊景观形态和文化内涵的乡村人文景观.以世界文化遗产宏村为研究对象,基于宏村当地居民和游客的视角对宏村的商业化现象进行探讨.面对当前古村落旅游商业化研究的薄弱现实,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根据实地调研分析得出了古村落宏村旅游商业化的特征.旨在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加深对古村落旅游商业化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为古村落适度旅游商业化发展提供现实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9.
本土文化是教育取之不竭的"宝藏",尤其是在美术教学中,我们难以抵挡本土文化元素的诱惑力。现通过以新疆的本土文化元素为例,对把握教材意图、利用本土文化元素丰富教学内容以及创设本土文化情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更开放的美术课堂教学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相似文献   

10.
陵园景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重要体现,文化因素对于陵园景观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福州市4个陵园的调查走访,分析文化理念在陵园景观设计运用中的成绩和不足,并从文化视角,在陵园景观设计理念、陵园功能划分、陵园景观要素和陵园植物配置等方面,通过把景观元素与相应的文化结合以提升陵园景观的文化品味。  相似文献   

11.
《邢台学院学报》2017,(4):93-94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方式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乡土元素作为村庄景观营造的一种文化展现出来。结合乡土元素的特点以及研究概况,从"古"、"俗"、"秀"三个方面来挖掘寿东村的乡土元素特征,从而体现出乡土元素在景观营造中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前来的游客提供了身体和心理双重的良好体验。  相似文献   

12.
章林 《教育教学论坛》2014,(36):153-154
哲学类课程具有思辨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容易造成课堂缺乏生机和趣味性,而对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土资源是指以学习研究者自身为中心的一个有效区域内的地方特色资源,包括自然景观、社会历史传统、精神文化资源等各方面资源的集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建立实践基地以及编著乡土教材等方式在课堂中开发和利用本土资源,从而提高哲学类课堂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开发与利用代表本土知识的地域性课程资源,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已有直观经验基础上加深对数学知识及其实用价值的理解,在体验数学美的同时提高本土数学文化的认同感。结合教学内容需要,充分挖掘珠算、算法歌诀、古村落、民俗等徽州文化中的数学元素与内涵。通过情境式、理解式、活动式等隐性形态有效地将其融入日常数学教学,并在以显性形态呈现的校本课程中设计相关主题活动和课外活动予以补充,对传承本土民俗数学的同时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传统古村落特色鲜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底蕴。而作为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清漾村在中国文化遗产史上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的毛氏文化更是熠熠生辉,成为衢州古村落的一张"金名片"。本文通过介绍毛氏文化来引起社会对古村落的传承与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改革的形势下,乡土文化资源对发挥中学历史教学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进行海丰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中学历史课程进行多维度整合运用的研究,探索出有效的教学设计和适宜的教学策略,可满足历史课改教学对课程资源开发的需求,达到促进本土历史文化传承与中学历史课程学习的双赢效果。  相似文献   

16.
古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深厚文化内涵散发着无穷魅力,在文化产业化背景下,古村落文化旅游开始兴起,提升旅游文化竞争力成为古村落旅游成功发展的关键。通过对古村落旅游文化结构的分析基础上,尝试建立古村落旅游文化竞争力模型,提出加强古村落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与建立和完善古村落旅游解说系统是提升古村落旅游文化竞争力的动力之源,并通过浙江诸葛村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7.
廖小芒 《文教资料》2014,(17):55-56
湖南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源远流长。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运用本土音乐文化既能对本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又能使高校音乐教育突出特色。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把本土音乐文化纳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打破以西方音乐为中心的观念,构建立足省情、彰显区域特色的教学模式,编好乡土教材。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第三篇中提到:"学校音乐教育要充分利用民族民间音乐的丰富资源,对学生进行本地区、本民族传统的、乡土的音乐教育。音乐教师要善于将本地区、本民族的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学校音乐教学之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引导学生感悟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以至用乡土文化陶冶学生情操,用乡土文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用乡土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19.
以乡土景观为研究对象,从国外研究和国内城镇建设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新型城镇化有关人居环境建设的推进策略以及乡土景观内涵,并对乡土景观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进行详细的阐述,最后对乡土景观发展方向和方式进行了多角度探讨。  相似文献   

20.
保留至今的中国古村落,从唐宋到明清,各式类型基本具备,成为中国乡土文化活的载体。但由于年深日久,这些韵味独特的古村落,正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消失。迅速研究中国古村落,抢救文化“国宝”,已不可等闲视之。通过对古村落的研究,在完善人聚环境学体系的同时,应建立一门相对应的学科,即人聚文化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