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对人肉搜索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传播学、心理学和法学层面的界定,并从传播学视角,借用经典传播理论,对其流行及引发网络暴力的原因、正面作用进行了客观辩证的解读,提出了今后引导其发展的对策;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肉搜索活动参与者的心理动因进行了分析;从法学的角度分析并指出,应当发挥法律制度的壁垒效应和法律规范的阻却功能,防范人肉搜索中的侵权行为,并探讨对其进行有效治理的最佳路径与手段.  相似文献   

2.
“人肉搜索”相关法律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时下引发社会担忧的网络“人肉搜索”进行界定,分析其负面影响,并从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支配权保护的角度,对“人肉搜索”中的维权实践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当人肉搜索突破道德涉及法律,人肉搜索行为就演变为网络侵权法律问题:侵犯隐私权和名誉权的直接法律问题;法律制裁与道德谴责的区别、人肉搜索的后续侵权行为、提供搜索论坛网站的法律责任间接法律问题。但人肉搜索侵权行为并不是抽象和不可捉摸的,只是披着网络外衣,与一般的侵权行为没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人肉搜索:在网络和现实之间游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是虚拟的,当“人”成为被搜索的对象,它对人造成的伤害却是真实的。本文简要回顾了已发生的“人肉事件”,分别从当事人和网民,网站和传统媒体的角度做了分析并提出建议,呼吁政府完善相关法律和对青少年进行网络素质培养。使“人肉搜索”在网络和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为更多的人服务。  相似文献   

5.
人肉搜索的伦理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网络时代热门新词,人肉搜索以其特有的运行机理,化虚拟的力量为现实的能量而广播其影响。正如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人肉搜索对于维系社会公正,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不乏其有益之功;另一方面,人肉搜索中存在诸多的伦理困惑,其非理性、非道德行为不得不引起我们警觉。本文从伦理学视角,在探讨人肉搜索的伦理悖论基础上,分析了人肉搜索问题的原因,并提出防治之策在于伦理规制。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正日益改变着人类生存与生活方式。目前"人肉搜索"已成为互联网中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逐步侵扰社会正常秩序,侵犯广大民众的权利。"人肉搜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为何会引起社会动荡?是否应当入刑?能否在中国法律规制下正常运行?这些都是法律框架下需要急切解决的问题,应从法律角度分析并完善对"人肉搜索"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7.
网络搜索是人们网络生活的日常行为方式之一,人肉搜索的出现是网络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许多研究者从法律、道德以及传播的角度对人肉搜索做出了褒贬不一的评价。然而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和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理论角度来看,人肉搜索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新的社会关系的演进和人的现代化发展的途径,不管是从本体论意义、认识论意义还是发展论意义来看,人肉搜索都表达了信息时代人类本质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信息状态下人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人肉搜索"现象越来越成为当下的热点话题.作为一种传播学现象,它以自身独有的特点改变着传统的传播学规律,特别是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本文揭示了"人肉搜索"下的议程设置新特点以及由此给传统媒介和社会公众带来的影响,剖析了该现象在传播学、法律和道德三个层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人肉搜索从产生时起就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它强大的搜索功能催生了无数轰动一时的网络事件,使当事人无所遁形。人肉搜索究竟带来何种影响,是该鼓励还是遏制,如何规范引导人肉搜索,使其发挥强大优势作用的同时不至造成不法侵害,日益引起社会的重视。本文将围绕人肉搜索涉及的法律问题加以探讨,以期对规范人肉搜索、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些许贡献。  相似文献   

10.
在《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人肉搜索的传播学意义及其困惑》中指出,人肉搜索就是指更多地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的信息的一种机制。通俗点说,就是变枯燥乏味的个人电脑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的群体性搜索,一旦有人提问,现实生活中的知情的网友便有可能将搜索对象的一切信息在网上罗列出来。人肉搜索尽管速度没有机器快,但信息的匹配和全面是机器是无法实现的。然而,天使和魔鬼也就是一线的距离。而人肉搜索在给信息传播带来贡献的同时,加入了很强的主观意识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1.
人肉搜索行为不管从哪个角度而言,对法益的侵犯性都没有达到非常严重且绝大多数人不能容忍并主张以刑法进行规制的程度;并不是适用其他制裁方法不足以抑制这种行为,不足以保护法益;运用刑法处罚这种行为,将会导致对社会有利的行为的禁止,会使国民行使监督权的自由受到不合理的限制;司法实践中很难对这种行为在刑法上进行客观的认定和公平的处理;运用刑法处罚这种行为并不能获得预防或抑制该行为的效果。因此,目前不宜将人肉搜索入罪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网络传播伦理的角度对近年来在网络上泛滥的人肉搜索进行了剖析,认为由于在现实中信息不畅通,民众对道德事件的敏感,网络的匿名性以及缺乏有效界定和追究责任的法律依据,造成了人肉搜索的过热和偏轨,以致网络侵权行为屡屡出现。文章从  相似文献   

13.
人肉搜索刑法规制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诸多的人肉搜索事件出现,对人肉搜索专门立法进行刑法规制的呼声也见诸报端,但入罪则需要理性思考.现行的刑法已经相当完备,只是存在要解释的问题.刑法是社会诸多的法律规范中最为严厉和最具有强制性的手段,应有的谦抑性要求其作为最后手段存在.只有在其他社会方法无法规制,现有法律规范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才考虑将某种行为设定为犯罪,纳入刑法规制范围.笔者认为可以将人肉搜索行为中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那一部分行为定为侮辱、诽谤罪.这样的解释可以在抑止人肉搜索社会危害性的同时利用其积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网络"人肉搜索"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网络社会的形成为其提供了根本的条件.从互联网技术角度来看,网络"人肉搜索"是在搜索引擎技术的基础上产生起来的.而网络社区则为"人肉搜索"传播行为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环境.  相似文献   

15.
“人肉搜索”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大量网络“人肉搜索”案例入手,分析了“人肉搜索”的利弊,从而得出对于“人肉搜索”的态度:少一分鲁莽,多一份冷静。  相似文献   

16.
人肉搜索对现实的影响有目共睹,赞叹与质疑之声从未消弥。国家已从地方层面开始试水对其规制,然而却因理论上研究不足使其饱受诟责,并在法律与舆论的边缘徘徊。以死亡博客为例,从宪政视野来分析人肉搜索的实质,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提出具体的规制。  相似文献   

17.
“人肉搜索”是近年来在互联网上兴起的一种主要以搜索人为主要目的的搜索引擎方式,它体现了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和道德的追求,但伴随着这种搜索的盛行出现了愈演愈烈的“网络暴力”以及对个人信息和隐私权的侵犯,产生了极大的消极负面影响。我们应当从伦理道德的视域去考察它、分析它产生的原因、探究其健康发展的路径,这样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让游走在法律和道德的夹缝之间的“人肉搜索”在社会道德和公共事务领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人肉搜索的含义及其利弊之辨 “人肉搜索”是在现代信息科技环境下,网络信息的参与者以不同于传统的机械引擎获取既成信息的方式,根据自己的需求对信息进行定制,从而通过人丁信息汇聚的形式寻求答案,传递资讯,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的一种搜索过程和搜索体验。  相似文献   

19.
2001年发生在猫扑网上的"微软陈自瑶事件",通常被认为是"人肉搜索"的产生。该现象产生以来一直饱受争议,也出现许多社会伦理问题。文章从"人肉搜索"的现象分析开始,通过探讨人肉搜索的涵义及其基本特征,人肉搜索的具体类型进行归纳与分析,提出目前"人肉搜索"所产生的伦理问题,并结合具体问题探讨"人肉搜索"应当遵守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20.
人肉搜索是一种人工搜索引擎,作为一种工具,其本身不能进行道德评价。但是,很多人肉搜索是网民在就某一事件或当事人进行道德评价。也就是说,人肉搜索已经成为人们道德评价的平台。网民可以用理性的道德评价对人肉搜索的事件进行判断.以避免人肉搜索走向网络暴力的极端。本文将用道德评价这一伦理学基本概念来探讨人肉搜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