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读懂诗歌作品,需了解其思路,即要把握诗歌的意脉,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得一清二楚。就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包括绝句、律诗、排律三种)而言,诗人在创作时一般要遵循“起承转合”的章法规律。  相似文献   

2.
“起承转合”本是近体诗的章法。绝句的第一句,律诗的首联为“起”;绝句的第二句,律诗的颔联为“承”;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颈联为“承”;绝句的第四句,律诗的尾联为“合”。此法运用得当,且内容尚佳,就是一首不错的诗,反之,既使内容再好,若乱了章法,那诗是要大打折扣的。我们若把此法运用到议论文的写作当中去,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绝句的句数、字数恰好是律诗的一半:只有4句;五绝20字,七绝28字。绝句分律绝和古绝两种。现在人们一般都写律绝,很少写古绝。分别介绍如下:一、律绝什么是律绝?过去有人说:绝句盖取律诗之  相似文献   

4.
提到绝句,不少人会很快地说,所谓“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绝者,截也。如果用这句话来解释“绝句”的名称来源,那是不对的。因为绝句名称的来源先于律诗,不可能由律诗截取。 绝句是以四句为一首,每句五言或七言的诗。然而,这种体式的诗,为什么叫“绝句”呢? 我们知道,光是一句诗,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都很难完整地表达一个概念;同时,不管多么长的诗,也总不能一口气读下去。一般地说,从语言、音节和思想内容都需要连续四句停顿一下,这个观念是长期自然形成的。在我国最早的一  相似文献   

5.
近体诗的排序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格律诗的结构问题,即首颔颈尾、起承转合的问题。它是检验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程度和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文鉴赏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教师有必要结合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有关知识,使学生对格律诗的结构有所了解并力争掌握排序问题的解法。 一、绝句的排序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绝句有五绝和七绝两种。不管是五绝还  相似文献   

6.
“五四”运动以后,我国传统的讲究格律的诗体包括五七言绝句和五七言律诗,一般通称为“旧体诗”。这是唐代形成的一种诗体,与“古诗”或“古体诗”相对而言,当时称“近体诗”或“今体诗”。这种诗体在字数、句数、声调(平仄)、押韵上都有严格的规定。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十句以上的律诗则称长律或排律。古体诗一般不  相似文献   

7.
古人写诗,尤其是作格律诗,遵循的基本章法是起承转合。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释是: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下文,‘转'是转折,‘合'是全文的结束。格律诗中,绝句有四句,按顺序依次为起、承、转、合;律诗有八句,每两句为一组,也就是一联。前两句是首联,称为起句,三四句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五册单元知识短文中说:“近体诗又可以分为律诗和绝句。”一些书刊杂志也持类似的看法。我以为,这类看法是不全面的。绝句产生于我国南北朝时期,那时还没有近体诗。因此,绝句并非象有些人所说的,是截取律诗的一半或一部分。唐代以前,绝句基  相似文献   

9.
有人认为律诗与绝句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律诗是八句,绝句是四句。清代有人在解释绝句时也这样认为,绝句即截句,是截律诗之半而成。其实绝句并不是截律诗之半而成,而是有它自身的特点的。一般说来律诗与绝句的区别有这样几点:  相似文献   

10.
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清代沈德潜评论:“三句说盛,一句说衰,其格独创。”(《唐诗别裁集》)李白此诗打破了绝句起承转合的规则,因此沈德潜称赞他“其格独创”。  相似文献   

11.
一、对仗是律诗的必要条件律诗和绝句,在平仄方面,格律要求相同;但在对仗方面,格律要求却不一样。在绝句中,对仗可有可无;在律诗中,对仗却非有不可,否则便不入律。律诗共有四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在这四联中,“颔联”和“颈联”必须用对仗,“首联”和“尾联”可用可不用对仗。例如: 观猎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对仗)  相似文献   

12.
起承转合结构说的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试律和律赋的作法中蕴涵起承转合之说的萌芽。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逐渐形成起承转合结构说的,是宋代的时文,主要包括试论和经义,其结构体制为十段文。起承转合四者基本齐备的说法出现在对包括破题、承题、小讲、缴结在内的冒题这一小的结构层面的评点之中。以起承转合结构与律诗四联配合是时文对诗歌最直接的影响。起承转合结构说在八股文中得到了强化。与律诗四联相对,八股文的四比之间构成起承转合的关系。律诗与八股文这种律文的同构关系使得自幼熟谙八股文的明清文人将律诗作为首选诗体,这是明清律诗兴盛的重要原因。无数文人染指最多的时文文体的日益规范化是起承转合结构说萌芽、形成、强化的社会文化背景,只要这一厚重的社会文化背景不消失,起承转合结构说无论在诗歌理论还是实践中,都不可能结束它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这个“讲座”,是为喜爱“近体诗”尤其是想学习写近体诗的中师生举办的。近体诗也称今体诗,相对于唐朝以前的“古体诗”而言。近体诗是萌芽于南朝齐、梁间,形成于初唐,完备于盛唐的一种格律诗,包括律诗、律绝、排律三种。其主要特点是:①句数、字数有规定。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排律至少十句,多的在两百句以上;每句五字或七字。②用韵严格。③平仄相间。  相似文献   

14.
有些特殊的律诗和绝句往往不大为人注意,现检录几首以飨读者。(一)六言律诗(又称“六言小律”)送万臣卢纶把酒留君听琴,谁堪岁暮离心。霜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常阴。  相似文献   

15.
古诗的用韵     
一、古诗分近体诗和古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一首八句,绝句一首四句,其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律诗二、四、六、八旬押韵,绝句二、四句押韵,如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律诗、绝句排序问题之难点 ,结合名篇诗作 ,说明律诗绝句的排序规律及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7.
唐诗繁荣,绝句为最。绝句一名最早见于《玉台新咏》;其起源是由于音乐的分段。本质含义为断句。绝句主要的美学特征是:短小灵活,易读易诵;自然明净而又情韵深长。绝句的章法体现了“起承转合”的特点,它反映了曲折变化的美学要求;具体到每首诗,其章法结构又千姿百态。总结其规律对鉴赏和创作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张蕊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2):78-81,136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被称为西方近体诗,而起承转合理论是中国古典律诗写作理论。律诗的各联与起承转合的各个部分分别对应,各联在整首诗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近代一些学者认为起承转合理论同样适用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分析;为考察起承转合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之间的关系,从寻找英汉语篇篇章结构中的共性目的出发,首次采用主述位分析的方法对随机挑选的五首十四行诗进行分析;同时随机选取五首中国古典律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较之中国古典律诗,"起承转合"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1)1-4,5-8,9-12,13-14;(2)1-3,4-8,9-12,13-14;(3)1-5,6-8,9-12,13-14。  相似文献   

19.
一什么是“日本汉诗”?日本汉诗就是日本人用汉语写的中国旧体诗,主要是唐代的律诗和绝句。它是日本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人民用另一个国家的语言和独有的文学形式去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并且成为自己的民族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确实是一个不多的、耐人寻味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古诗、律诗、绝句都写得很好,形象生动而意味深长,人们称他“诗中有画”。王维的艺术修养很高,除了诗文,在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在书法方面,他擅长草书和隶书,可惜传下来的太少了。在音乐方面,他的第一个官职就是掌管音乐的“大乐丞”。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