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郭沫若(1892—1978)的《女神》是诗人的第一本新诗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的浪漫主义诗集。诗集突出地鲜明地表现了“五四”时代狂飙的激情,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女神》的思想正是“五四”时代,在无产阶级思想指导下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高度体现,深刻地集中地反映了“五四”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年们火热的革命激情和希望,它火炬般地燃烧着人们的心胸,照亮了前进的征程。诗人主张在诗的形式上应服从诗人主观的  相似文献   

2.
初四册第一五课 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记一辆纺车》是吴伯箫的代表性作品,是当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作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在延安生活了 8年,度过了我青年的后期。我热爱延安,把延安看作革命的故乡。" 1961年,我陆续写了一组反映延安生活的短文:《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还有这篇《歌声》。前三篇从衣食住和生产劳动方面写延安,写延安是怎样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歌声》从精神生活方面写延安,写延安那种'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吴伯箫《就〈歌声〉…  相似文献   

3.
《上海教育科研》编辑部:贵刊今年第2期载有郭伟才同志《关于标准差和标准分应用的一次质疑》一文,对其中关于标准差问题拟有以下补充,请教是否妥当.该文指出:标准差反映了离中趋势,"标准差越大,表示离中趋势越大;反之,表示离中趋势越小",而"'拔尖'学生增多,学生成绩的标准差必然增大,这决不是坏事,而恰恰是好事",但标准差不能反映这个事实.为了能反映标准差的大小是由于底分因素,还是因为高分因素造成,是否可在计算平均分和标准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9,(8):46-54
"女神时期",郭沫若交织在多重身份的压力之中,产生了巨大的精神痛苦,孕育了最初的求死冲动。作为情感的宣泄,郭沫若追求的是抽象意义上的死亡,而非"死亡的相关产物",形成作者独特的死亡意识。在《女神》中,死亡不仅表达了创造与重生,还表达了对于真挚爱情的追求和英雄的歌颂。死亡在《女神》中产生了转向的作用,具有崇高和神圣的色彩,这对于理解郭沫若以及《女神》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女神》到《前茅》,郭沫若的思想和诗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是郭沫若在爱国主义思想的鼓舞下,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激流勇进,在思想上追求革命、寻找真理、改造旧我、奋勇前进,在诗歌创作上坚持为革命而作,善于汲取外国进步的文学思潮和诗歌创作的有益养料,大胆  相似文献   

6.
在百年新诗史上,郭沫若《女神》的浪漫主义特征是很突出的,不过客观地说,《女神》并没有完全反映西方浪漫主义的艺术精髓,它在人文理想、题材选择、情感底蕴等方面都体现着对西方浪漫主义艺术主张的误解与曲解.《女神》艺术表达上的不尽成功,提醒我们,要想在新诗中真正实现浪漫主义中国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7.
《女神》出版后,闻一多曾发表过两篇评论,一是《〈女神〉的时代精神》,满腔热情地称颂“《女神》真不愧为时代的一个肖子”;二是《〈女神〉的地方色彩》,则批评”《女神》不独形式十分欧化,而且精神也十分欧化”。  相似文献   

8.
<正>"女神"与"神女"是一组同素逆序词。《汉语大辞典》"女神"释义:"神话中女性的神"。"神女"释义:"巫山神女"或"泛指仙女"。"神女"与"女神",均为中国文学对神话中女性神袛的称谓,但二者使用时间不同。"神女"见于战国楚宋玉《神女斌》,元代用"女神"来称呼过惟南海女神灵慧夫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神女"释为"女神";"女神"释为"神话传说中的女性神。"这使我们窥探到了  相似文献   

9.
戴达 《教育艺术》2007,(5):48-49
历届初一新生入学后,笔者都试着让学生做"老三篇"作文:《开学来的一件事》、《我们的初中老师》以及《我与我的同桌》.与其说是让学生练笔,毋宁说是为检测他们的写作能力.结果:第一篇,有2/3以上的同学是写学校的大扫除或操场除草;第二篇,我发现,学生笔下的这些老师,简直就是同一个母体细胞中克隆出来的--个个都是"方方的面盘"或"漂亮的鹅蛋脸",还有"黑黑的头发"、"大大的眼睛",并且都是那样地"目光炯炯有神",有区别的是有的老师还戴着一副"大眼镜",千人一面;第三篇,有80%的学生写了两人之间的友谊,并且都有个"形成-破裂-恢复"的三步曲,千篇一律.真可谓"岁岁年年人(学生)不同,""年年岁岁'花'(文章)相似".学生作文简直就像学武术,一招一式都有个固定不变的套路,"程式化"现象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10.
最近,我教到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古诗三首》中的《前出塞》,对其中的"列国自有疆",有的教学参考书中解释为"杀人也应当有个节制,各国本来都有自己的边界.有限,有节制.列国,一说'立国',建立国家……"有的干脆解释为:列国即立国、建国.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其经典著作《第三次浪潮》中形象地将迄今为止的社会变迁比喻为三次浪潮:第一次是"农业革命",历时千年,人类从原始的渔猎时代进入了农耕时代;第二次是"工业革命",自瓦特改良蒸汽机以来,人类从农业社会过渡到了工业社会;第三次是以第三次科技革命为基础,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有人将其称之为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而后者更为人们所熟知。当前,我们正处在第三次浪潮中。区别于前两个社会阶段,信息  相似文献   

12.
艺术源自生活。一首歌曲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反映的是一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情感。革命歌曲《十送红军》正是特定时代和背景的产物,作为一首以民歌为基本进行二度创作的革命歌曲,《十送红军》演唱中最基本的要求和审美标准就是处理好声和情的问题,达到"声""情"并茂。本文从《十送红军》的声与情的关系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研究,从清中叶到辛亥革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已经经历了封建专制和旧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时期."五四"以前的"旧红学",主要是指封建文人以其宇宙观和文艺观对《红楼梦》的评论."五四"以后,由胡适和俞平伯建树的"新红学",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学者以实验主义哲学研究《红楼梦》的产物.一辛亥革命,赶跑了皇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封建专制的庞大肌体,繁殖和滋养这个肌体的整个社会基础,却原封未动.革命果实很快被帝国主  相似文献   

14.
张锡厚先生《王梵志诗校辑》(以下简称《校辑》)在校勘、训释方面,还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家口总死尽,吾死无亲衰.(○○三)《校辑》云:"衰,原作'表',不叶,据文义改《广韵·灰韵》:'缞,仓回切,丧衣.亦作衰.'"按:此诗是担忧死后无亲无友来料理其后事,非恐死后无缭衣穿.果如其校,"亲衰"亦非辞原本作"表",盖"来"字之形误."吾死无亲来",说我死后没有亲友来料理丧事下文"急于卖资产,与设逆修斋.讬生得好处,身死雇人埋",正由此意出.无赖不与钱,蛆心打脊使.(○五六)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是一位富有独创性的诗人,他和鲁迅一样,从"五四"开始就站在时代的前列,在诗歌方面,他以他的新诗集《女神》登上诗坛,是一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的作家。《女神》的出现如狂涛巨澜,在当时所引起的轰动,无人可以与之匹敌。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的革命诗集《女神》,开一代诗风,气势磅礴,热情奔放,确实象狂飙突进,火山喷发,强烈反映出“五四”时代精神,也就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不过,今天分析起来,《女神》这种革命精神相当复杂:它既包含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也有资产阶级启蒙主义因素。其中个性解放思想倾向尤其明显。应该怎样评价这种思想倾向?它的性质、特征、作用如何?它与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关系怎样?凡此种种,都值得研究。本文就想对此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东北大学往事:1931-1949》是国内第一部讲述东北大学沧桑历史的独立著作,是作者繁体版《战乱与革命中的东北大学》(台湾独立作家,2015年版)的修订本. 正如北京大学陈平原先生所言,"抗日战争中,于颠沛流离中弦歌不辍的,不仅是西南联大,还有很多同样可歌可泣的'大学故事'",比如东北大学.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是伟大的诗人,他的《女神》具有划时代意义也是早就为人们所肯定的。一九二四年闻一多就曾说过:“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时代的精神,有人说文艺作品是时代底产儿,《女神》真不愧为时代底一个孝子。”(《女神之时代精神》)闻一多先生从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两方面肯定了《女神》的重大成就,尤其高度称赞了《女神》的时代精神。但是闻一多先生还未能对作品中最先进的思想内容,即社会主义因素作出应有的评价。郭沫若在《女神》的序诗中说:“我是个无产阶级者,因为我除了赤条条的我外,什么私有财产也没有。《女神》是我自己产生出来的,或许可以说是我的私有,但是,我愿意成个共产主义者,所以我把她公开了。”这里所说的“我是无产阶级者”,“我  相似文献   

19.
高启安  赵红 《家教指南》2005,2(2):68-73
敦煌文献中出现的"玉女泉"和"都河玉女娘子"之"玉女",实则为一女神形象."玉女"最早为传说中的"青女",亦即"天神青腰玉女",司霜雪.敦煌玉女神之形象不仅与此传说有关,而且融合了华山玉女的事迹,还与早期昆仑神话有一定的联系,与敦煌文献中另一女神"张女郎神"是不同的两个形象.  相似文献   

20.
宋代魏庆之在《诗人玉屑》卷十二中说:"唐人皆苦思作诗,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向夜深得,心从天外归';'蟾蜍影里清吟苦,舴艋舟中白发生'之类者是也."可见古代诗人历来就有锻词炼字的传统.大家都熟悉那个"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吟诗人贾岛,因推敲"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以至神思专注,冲撞了京兆尹韩愈的车驾,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文苑佳话.不过,在诗句的锤炼上最见功夫的,还要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不是杜甫的自诩之辞,而是他严谨的创作态度和永不休止的艺术追求精神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