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题中的“(?)”,壮族称石山间的小片平地。广西有不少地名用“(?)”字,如“七百(?)”、“三(?)”、“(?)雷”等。(当地人现今一般写作“弄”) 来广西东兰县支教已有一个半月了,多次的上山下乡,我们三位从珠海来的教师算是真正领略了这大山里那重重叠叠和茫茫苍苍的悲壮。东兰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南缘。由于这一带是典型  相似文献   

2.
邵兰珠 《茂名学院学报》2015,25(2):20-22,27
广东存在大量的云某、博某、六某、罗某和那某等地名,但地名中含有的云、博、六、罗、那等字,并不是词汇本义。通过和壮侗语的对比分析,我们可推测出这些是壮侗语遗存在粤语的底层词。在人类语言发展史中,地名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此文从词汇入手,重点举例探讨广东地名中的壮侗语底层留存问题。  相似文献   

3.
古代人名、地名中的“父”字,包括一些与人名、地名有关的“父”字,人们往往将它们的音读错,而某些流行的词典也有效其读疸注错的情况。在一般情况下,人名、地名中的“父”字应该读为fu,而不能读fu。  相似文献   

4.
广东"围"字地名较多,有508个,分布也比较广泛。通过分布情况的调查,发现这些地名主要分布在客家方言地区,有客家人的地方基本上都有这类地名。不仅广东客家人居住区有这类地名,就是福建、江西客家人居住区也有这类地名。"围"字地名是客家方言地名。"围"字地名起源于客家围屋。这类地名的命名方式多种多样,也很有特点。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呼和浩特。事实上,在内蒙古除了呼和浩特外,很多地名是后缀“浩特”两个字,如乌兰浩特、锡林浩特和二连浩特等。“浩特”蒙古语为城市的意思,这些地名中的“浩特”与前面的定语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什么之城”的意思。“乌兰”蒙古语为红色,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周易》阴阳论是形成地名阴阳法则的理论根源。中国古代地名命名,多遵循《周易》所谓宇宙万物皆合于阴阳又分于阴阳的二元法则,根据各地所处位置、方向和地势等条件的不同,或直接贯以阴阳法则,或间接贯以阴阳法则,从而出现大批带“阴”字或“阳”字的地名。这些地名的分布与古代文化中心的分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崇左、宁明、隆安这三个县的壮族地区地名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统计、归类,并对地名的中心词的内容进行试析:根据语言类型,壮族地区的地名大概可分为全壮地名、汉壮复合地名、全汉地名,经过分析发现,随着汉文化的渗入,壮语地名发生变化:在语言类型上,汉语词汇出现并逐步增多;在内容上,自然景观呈递减趋势,而带有抽象性质的人文景观地名、心理地名、方位地名不断增多,且大都以汉语的表达方式表达。笔者认为壮族地区地名的发展过程(全壮地名→汉壮复合地名→全汉地名),也可以看作为壮族人民理性(抽象)思维的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即为汉文化不断融入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论壮族歌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族民歌浩如烟海,源远流长,许多作品在人民中间世代相传,吟唱千百年而不辍.这固然是由壮族那天赋的喜歌善唱的民族特点所决定,但同时也与“歌圩”这种传统风习的特定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这样说,歌圩是壮族人民歌唱才能的“大教场”、“大考场”,也是壮族民歌的“大宝库”.因此,我们在这里,着重地从历史的角度,对壮族的这一传统歌节进行探讨研究,这对于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艺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在唐代之前,岭南有不少"高"字作词首和含有"凉(梁)"字的地名,如"高凉"和"陆梁"等,这类地名,许多专家学者曾作过考证和分析。文章从古越语的角度,以"高凉(梁)""陆梁"为例子,分析这些地名的含义,指出"高凉(梁)"是黄壮和白壮族人的含义,对研究岭南文化语言和历史具有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对《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合肥”亲关于“合肥”地名来源的说法质疑入手,运用了《尔雅》《诗经》中关于“肥”字的训释,推定“肥”具有“合”义,从而指出“合肥”地名来源说地悖谬。并试图从音韵学角度阐述“肥”是“会”的假借字,进而提出“合肥”地名来源的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1.
壮族的花婆神话,以花为始源,解决了个体与族类灵魂的栖居问题;其人类繁衍的继嗣链接,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循环原理.花婆祭仪展演出的,是壮族跨越族类生存--生育危机的必然的逻辑体系;而花婆认同,所表现出的弹性整合度,推动着壮族大地伦理的历史建构.因此,花婆神话,是壮族跨越危机,建构民族认同的生态伦理体系的形象展现.  相似文献   

12.
壮族是一个非常尊崇孝道的一个民族,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为老人祈寿的诸多仪式,添粮补寿就是其中的一种。广西靖西县汤峒村盘粮补寿习俗1是壮民族的精神生活和社会和谐相融的体现。仪式在文化表达方面具有"文本"的意义,所以一直被民族志学者所关注。仪式中,架桥运粮仪式是壮族花婆图腾信仰的折射;是壮民族孝道文化的传承;仪式圣俗布置体现壮民对凡界和神域空间和谐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勾漏粤语与壮语的关系十分密切,勾漏粤语和壮语的詈词都极为丰富,该文从勾漏粤语与壮语詈词涉及的内容和特点两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它们的异同,从而使人们更深刻地了解勾漏粤语与壮语的关系,有利于汉壮民族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4.
忻城莫氏世袭土司历经三个朝代,长达500多年,为壮族史、中国史所罕见。本文试以历代土官及官族诗人传于后世的诗、文、楹联、宗谱钥匙,揭示莫氏袭官历史之秘,让人们更具体更多地了解忻城“裁流复土”与莫氏袭官的情况,为研究壮族土司史、壮民族史提供一份翔实的材料。  相似文献   

15.
范秀娟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6):12-15,38
壮族是一个有着歌圩传统的民族,情歌是壮族民歌中最丰富的一类。浩瀚的情歌和古老的歌圩似乎都在表明一个事实,即壮族民众享有充分的恋爱自由和非常诗意的恋爱方式。但是,深入壮族民间,却会发现一个相反的事实:壮族民众很少有夫妇是通过对歌结识并成婚的。壮族情歌所标示出来的壮族青年男女"以歌交情、倚歌择配"实质上至少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就已经是一种文化的幻象。明确壮族情歌是乡土社会的一种审美幻象,可以引导我们对壮族社会及其文化有更深刻、更细致的洞察和反思。  相似文献   

16.
布傣族群最早居住在左江流域金龙镇。其祖先可能来自一度活跃在中原地带的百越先民,与越南边境的傣族长期往来密切。布傣人在长期的生活中创作了多部具有很高文学欣赏价值和史料价值的长篇叙事歌,目前已收集到8种,均为同时使用汉字、古壮字、傣字抄录的抄刻本。研究布傣长篇叙事歌的意义在于它清楚地显示出了中原文化向越南跨境传播的一条基本的路线。  相似文献   

17.
花婆信仰是广西壮族中的一种民间信仰。通过对壮族花婆信仰的解读及其物质表现形式的考察,探寻花婆信仰在壮族民间社会中所起的现实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壮族的神话传说中,姆六甲是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女神。姆六甲具有至高无上的神力地位,是神圣的创世女神。然而,随着壮族社会的发展,姆六甲的神格逐步下降。最终,嬗变为世俗空间的生育女神——花婆。花婆信仰在当下壮族民众的生活空间里依然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壮锦艺术是前工业社会壮族民族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征形态,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而今,随着民族文化资源的日益资本化,在全球化语境下,壮锦原有的符号体系不断被重新建构与阐释,一步步被编织为壮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以其根植与壮族文化土壤的特质,重构地方与民族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20.
粽子是中国南方种稻民族普遍喜爱的一种食品。粽子的制作、食用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广西壮族的粽文化具有其独特性。本文以广西武鸣县壮族为例,通过田野调查,记录粽子的制作、分配、食用过程并分析相关问题。广西壮族是传统的稻作民族,粽子是壮族的祭品、过年礼品以及群众喜爱的食品,是壮族稻米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