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金肖 《文教资料》2008,(1):112-113
学业不良问题是一直困扰世界各国教育的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对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影响最为广泛和深刻.本文面向农村,从家长职业类别、家长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条件、家长期望值、评价方式、教养方式、亲子沟通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影响农村初中学业不良的家庭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的关系,为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干预提供心理学依据.方法:运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儿童孤独量表,在北京市四所普通小学四到六年级1276名小学生中筛查出144名学业不良儿童为被试进行团体测查,另外在一般儿童中简单随机抽取227名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学业不良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在父母"情感温暖"及"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三个维度得分和一般儿童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孤独感得分显著高于一般儿童(P<0.001);学业不良儿童的孤独感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呈显著负相关,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呈显著正相关.(2)父母教养方式对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的影响模式与一般儿童孤独感的影响模式在回归方程中存在差异.对学业不良儿童,母亲的惩罚严厉和父亲的温暖理解是最主要的解释变量.而对一般儿童,母亲的拒绝否认和母亲的温暖理解是最主要的解释变量.结论:学业不良儿童的孤独感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关,父母应改变其不良的教养方式.对待学业不良子女时,尤其要减少母亲采取严厉的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3.
论家庭因素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探讨了家庭因素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家庭因素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目标,家庭情绪气氛、父母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结构等几方面,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家庭因素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最早、最直接和最深刻。  相似文献   

4.
学业不良儿童家庭教育资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自编问卷,考察130名学业不良儿童与788名一般儿童在家庭主客观教育资源上的异同。结果表明,学业不良儿童的家庭教育资源在家长受教育水平、家长期望值、家庭学习氛围方面显著低于一般儿童,学业不良儿童家长提供的学业支持存在不同于一般儿童的特点。文章分析了造成学业不良儿童家庭教育资源不足的可能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河南省900名学前儿童家庭教养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前儿童核心家庭比率略有下降,联合家庭有增多趋势,但无论在何种结构的家庭,家庭教育的主体都是父母;受科学教养观念缺失的影响,不少学前儿童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有些儿童日常活动安排不科学;城市的家长更注重与儿童进行亲子沟通;父母的教养知识、教养观念等存在不少问题.要提高学前儿童家庭教养水平.必须从家长做起;改善学前儿童家庭教养的整体现状,"主战场"在农村,重点是农村家长.  相似文献   

6.
<正>家庭教育指家长在家庭中对儿童青少年进行的教育,是个体接受最早、时间最长的教育。家庭教养方式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是教育观点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我国大陆有学者把家庭教养方式归纳为溺爱娇纵型、家长专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会引发隔代抚养家庭对立违抗障碍儿童的家庭教养行为及造成的对立违抗症状表现.方法:应用访谈法对29名符合对立违抗障碍标准的独生儿童、儿童家长和儿童教师进行访谈.结果:从祖父母对儿童的教养行为、父母对儿童的教养行为、祖父母与父母间的教养行为、父母之间的教养行为这样一个家庭互动方式的角度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祖辈的溺爱,父辈的低父母参与度、过度严苛、简单、粗暴的教养策略,不良的亲子沟通,自身教养行为的不一致,不同养育者(祖辈与父辈、父母)间不一致是不良的教养方式,是引发儿童对立违抗障碍的家庭教养行为.结论:在对立违抗儿童的干预中,应加大父辈在儿童教养中的参与度,减少祖父母与父母异辈之间、父母之间的不一致教养行为,还应把祖辈纳入到干预体系中,并为家庭提供一些具体的教养技能.  相似文献   

8.
基于湖北省8市18县(区)1850个家庭的调查数据,本文考察了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问题行为有显著影响,权威型教养方式总体上有利于抑制儿童的问题行为,而忽视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更容易出现问题行为,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效应因儿童个体特征、家长教育素养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家庭教育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家长应采取何种教养方式以抑制儿童问题行为,既取决于儿童的个性特征,也取决于家长自身的教育素养.从家庭教育政策视野看,重点关注忽视型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重视家长教育素养提升,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是促进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千百年来,人们一提到教育指的都是学校教育,却往往忽视对人的一生影响最大的家庭教育。家庭是人出生后最早的生活环境,是幼儿最早接触的生活天地,也是他们成长的主要场所。他们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在父母所营造的环境中生活,受父母的知识、价值观念、生活习惯、教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都会直接、间接影响儿童日后的发展与成就。  相似文献   

10.
小学学业不良儿童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学业不良儿童在心理、思维等方面有自身的特征,而且成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为此,要依据新课程的理念,从加强学校教育、转变家庭教育、改善社会教育等方面做好小学学业不良儿童的转化是刻不容缓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留守儿童,新时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当代社会中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因为父母外出打工,不得不在短期或长期时间内失去了直接监护人,由在家的老人或亲戚来照管.了解并解决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而现实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残缺不全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亲子关系的疏远,亲子互动的减少是其家庭教养结构的主要特征.这种社会转型期特有的家庭教养结构,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难以弥补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娇惯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加上父母不在家,长期与祖父母、外祖父母在一起,他们对孩子宠爱有加,把小孩看成"心肝宝贝",对他们过分溺爱,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要好、吃好.  相似文献   

12.
离异家庭儿童行为问题与母亲教养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和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对226名幼儿的行为问题与其母亲的教养方式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离异家庭幼儿的行为问题检出率高,其行为问题与母亲的教养方式显著相关,且离异家庭与正常家庭母亲的教养方式也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母亲不良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幼儿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因此,对离异家庭幼儿行为问题的干预,关键是对母亲教养方式的干预。改善不良的教育方式,是减少幼儿行为问题发生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3.
儿童的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社会化过程,还会导致其成人期的适应不良、精神疾病和违法犯罪等;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往往是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发源地;本研究从家庭的经济收入、结构类型、父母性格特征和生活习惯、教养方式及父母分歧等方面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进一步的研究线索。  相似文献   

14.
家庭教育要想好,父亲作用少不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是儿童首要的生活场所,儿童在家庭中的时间相对于学校等其他教育场所而言更长,家庭教育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适应社会的重要教育形式。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在培养儿童成长方面的作用无可比拟。然而,在现实情况中.通常是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着更多的教育责任。  相似文献   

15.
家教的艺术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为父母者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有出息.家庭教育是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环境,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任教师,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养成,要靠父母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6.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调查及家庭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早期问题行为发现量表对470名小学四、五、六年级和初一、初二、初三的留守儿童进行测量。结果发现:留守儿童存在情绪方面的问题行为较为严重,其次为学业适应不良及人际关系不适应;男生容易出现学习不适应问题,女生较易出现情绪不稳定问题;年级差异上,四年级、六年级和初三留守儿童学习和情绪问题较其他年级更严重;是否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父母外出时间、外出距离、回家频率、代养人类别及教养方式、留守儿童性剐及年级是影响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成长有深远影响。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因亲子冲突而导致心理问题、危机事件等屡见不鲜,综合考察认为,学生的原生家庭是他们最早接触的,父母教养方式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自我和谐、人际间信任、幸福感等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实际案例来分析家庭教养方式与亲子冲突的关系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运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分析少年犯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结果表明:少年犯父母教养方式呈现出明显不良的极端化倾向.并据此呼吁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对家庭功能和亲子关系的评估和干预。  相似文献   

19.
家庭是每个儿童最初的生活环境,也是其接受“人之初”熏陶并伴随其终身发展的教育场所,家庭教育由此成为决定学前儿童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力量。具体分析来看,制约家庭教育的基本因素有家庭生活环境、亲子关系、家长教养观念与教养方式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人们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日益关注加之家长的认识观念逐渐转变,势必对以往家庭教养模式带来冲击和影响,而制约家庭教育因素的特点和内涵也会随之发生着变化。那么,新时期学前儿童家庭教养的现状将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有何发展趋势?该如何应对?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进行本调查研究,以期把握和分析新时期学前儿童家庭教养现状和动态趋势,为全面实施我国《家庭教育“十一五”规划》,为协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联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效能父母系统训练课程是一套提高父母教养能力的家庭教育课程。该课程以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为理论基础。其基本观点是:通过使用反映式倾听、第一人称信息和家庭会议等方式,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运用自然结果和逻辑结果等教育手段,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相关研究表明,该课程能够改善亲子关系,改进父母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提高儿童的自我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