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县域是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基本战略单元,是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但从县域尺度以及组态角度对其创新水平提升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因此,以河北省136个县(市、区)为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究影响县域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和条件组态。结果表明:(1)县域创新水平的提升需要多种创新要素组合作用;(2)产生县域高创新水平的驱动路径有3条,分别为金融环境驱动型、资金驱动型及主体-金融双驱动型,案例分布均匀且多集中于东部地区,各组态具有多样性但均存在核心作用,且所包含的创新要素间具有互补替代关系,3种条件组合对创新水平的影响差异不大,但都需要注重金融环境的发展;(3)产生县域非高创新水平的驱动路径仅有1条,案例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创新人员、创新条件、经济水平均为核心阻碍因素,且与高产出路径相比具有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2.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以261家制造业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协同理论,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索企业外部因素(数字环境、融资环境、技术环境)和内部因素(内部管理能力、资源获取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对制造业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多重联动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单个因素并不会构成高企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但自主创新能力对推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具有普适作用;数字环境主导下资源与创新驱动型、数字环境助力下自主创新驱动型和企业内部自主创新驱动型三种组态可以促进高企业转型升级,不同组态代表着不同内外部环境下转型升级的多重实现方式,尤其对于一线城市来说,数字环境与企业内部环境对企业转型升级存在协同效应;非高企业转型升级也包含三种组态,它们均显现出自主创新能力缺失的问题,再次印证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作用。研究结论丰富了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并从整合视角挖掘了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外部协同机制,从而推动了数字经济背景下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研究。  相似文献   

3.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探究了内外两个经济循环之间的互动效应以及创新驱动与数字普惠金融对双循环的影响力及影响路径,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内循环与外循环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互动效应;创新驱动能力的提高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均能显著促进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影响机制研究中,创新驱动与数字普惠金融影响新型经济双循环既存在直接效应,又存在完全与部分两种中介效应。创新驱动能力需要数字普惠金融的配套跟进,才能将驱动力转化为内循环发展结果,而数字普惠金融则以直接与间接两种方式促进了外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厘清区域创新网络与知识流动两个层面协同助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复杂作用机制,并克服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倾向于关注单个要素净效应的问题,基于组态视角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整合创新网络层面与知识流动层面的6个要素,以我国29个省份为案例样本探索驱动区域创新能力有效提升的组态构型与发展路径。结果发现,单个要素并不构成驱动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同时,高知识扩散在解释区域创新驱动原理时扮演更为普遍的角色;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驱动组态路径有3条,即高知识流动下的创新网络均衡型、高知识流动下的网络链接主导型和知识扩散-网络规模主导型;创新网络四要素在解释区域创新驱动机制时存在替代关系,产生非高区域创新能力的组态路径有4条,且与产生高区域创新能力的组态之间为非对称性关系。  相似文献   

5.
李晓娣  饶美仙 《科学学研究》2023,(11):2086-2097+2112
以全国228个地级市为样本,采用NCA与fsQCA探究数字经济赋能科技创新的组态路径,并以“准胡焕庸线”、城市规模、是否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等为分类标准,剖析数字经济赋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路径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存在引致城市高科技创新发展的单个必要条件,但产业融合对于城市高科技创新发展发挥相对普适作用。存在两条等效的引致城市高科技创新发展的组态:“政府助力下技术主导型”“政府助力下环境主导型”,数据基础和治理数字化存在潜在替代关系。数字经济赋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的组态路径具有明显的区位异质性、规模异质性及政策效应异质性,整体来看产业融合、政府支持、信息基础设施是各类型城市高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研究结论打开了数字经济赋能科技创新的“黑箱”,为各类型城市借助数字化驱动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转型是推动我国制造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TOE理论框架,构建了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模型,并运用fsQCA方法探究6个前因条件与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复杂组态效应。研究发现: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并非由单一因素驱动,而是技术、组织、环境条件协同作用的结果。制造企业高数字化转型存在4条驱动路径,根据核心条件不同可归纳为“全要素驱动型”、“技术导向型”、“规模优化型”和“内外联动型”;而非高数字化转型仅存在1条“要素缺失型”路径。研究结果不仅从组态视角丰富了数字化转型的相关研究,而且也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复杂环境背景下,如何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受到学术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基于TOE理论框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和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以141家中小微企业作为样本,探究多因素动态演化对中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的驱动路径以及高融资可得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1)数字化转型、战略差异度、银企关系、营商环境和减税降费均不是提高中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的必要条件;(2)存在5条驱动中小微企业高融资可得性的路径:科技驱动型、战略驱动型、关系驱动型、环境驱动型和政策驱动型;(3)引发中小微企业高融资可得性的5种组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坚持以创新为先导,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对要素市场的影响力赋能企业创新发展,是我国在后疫情时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此,本文基于2013—2020年中国数字行业上市公司数据,选取数字产业的基础行业即数字产业化部分,构建数字经济行业企业研发指数,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 (1)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且在考虑稳健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2)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差异,即数字普惠金融对数字经济行业的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3)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通过缓解地区要素市场扭曲程度,对企业创新能力形成正向的激励效应;(4)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更能显著的起到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但目前数字化转型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单一维度分析,情境与实际不符,因此从组态视角,比较分析企业数字化转型多重影响因素的组态效应,为揭示我国企业高数字化转型强度的多元路径及其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以2010—2020年沪深两市中100家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大数据文本识别手段刻画企业数字化转型强度,检验资源基础、动态能力、行业竞争强度、环境不确定性、高管风险偏好、企业文化6个条件及不同条件组态对转型成效的效应,分析多重因素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复杂因果机制。结果发现:(1)单个数字化转型要素条件并不构成数字化转型高成效的必要条件;(2)存在5条驱动企业高数字化转型的路径;(3)环境不确定性程度要素对动态能力要素有一定的替代性,动态能力要素对资源基础要素有一定的替代作用,行业竞争强度要素对动态能力要素有替代性。最后根据研究发现,对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出优化环境评估体系、增强环境识别能力,创新企业文化体系、提升高管领导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动态能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是制造企业智能化。基于TOE理论从技术、组织和环境层面构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驱动因素模型,借助爬虫技术归集基期企业年报中“数字化转型”特征词,筛选出175家开展一定规模数字化转型的制造企业作为样本案例,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组态视角探究6个前因要素如何协同驱动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发现: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多重前因变量协同发力,任何单一因素均无法作为结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制造企业高数字化转型组态主要有4条,进一步可归纳为技术-组织主导型和全要素驱动型,具有“殊途同归”的特点;各组态之间存在重叠和潜在替代关系,其中数字技术创新和知识密集度是推动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揭示了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多重驱动因素之间的复杂组态效应,对制造企业数字化具有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如何加快推动区域绿色创新是直接关乎“双碳”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的重大现实问题。数字金融为现代金融体系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成为驱动区域绿色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基于中国2011—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分位数等方法实证探讨了数字金融对区域绿色创新影响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1)数字金融显著地促进了区域绿色创新,该结论在考虑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数字金融对区域绿色创新的直接冲击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特征,即数字支持服务程度的赋能效应高于使用深度和覆盖广度,数字金融对东、中部地区绿色创新的激励效应强于西部地区;(3)数字金融不仅可直接驱动区域绿色创新,还能通过加速产业升级、提高居民收入和降低环境污染等方式间接对区域绿色创新产生积极影响,但现阶段数字金融的直接赋能仍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4)数字金融对区域绿色创新的赋能效应存在“结构突变”特征,随着区域绿色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字金融对其的促进作用会逐步降低。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31个省(区、市)装配式建筑激励政策文本及其政策示范效应情况,运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对中国建筑企业装配式专利创新驱动模式进行政策组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建筑企业装配式专利创新驱动政策组态可以总结为两种范式:其一,以直接税补和人才培养政策为互补核心变量的内部培养型驱动组态,在针对装配式建筑有一定发展基础的省(区、市)时,能够显著提高专利创新水平;其二,以融资主体减负和创优政策支持为互补核心变量的外部激励型驱动组态,在针对建筑企业数量较多的省(区、市)时,能够有效推动创新发展水平提升。因此,提高建筑企业装配式专利创新水平要激励政策及其示范效应的驱动组合,重政策因素之间的协同作用,明确激励目标,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发展与转变,公民社会影响下的四螺旋创新驱动模式逐渐成为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新趋势。从四螺旋模式出发,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以中国30省高技术产业为例,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多重并发因果作用机制,揭示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与潜在问题。结果发现:产生高创新经济绩效与科技绩效共同的组态类型为:政产学研平台联合导向型、平台公众政学研联合导向型,创新经济绩效独有的组态类型为产学研公众联合导向型。通过对比产生非高创新绩效的条件组态形式,揭示了创新驱动作用机制的驱动要素对产生高或非高创新绩效存在非对称性关系。创新驱动作用机制内部要素的协同效应是实现产业创新绩效提升与价值创造的基础,公众社会参与也无法独立和直接作用于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因各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资源配置等因素的不同,创新驱动要素对创新绩效提升的作用机理并不是既定模式。  相似文献   

14.
数字创新作为数字经济的源头活水,已成为催生新动能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工具。如何优化企业数字创新机制及提高数字创新水平是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但以往研究多强调单一前因对数字创新的“净效应”,较少以整体框架探究技术、组织与环境因素影响数字创新的复杂因果机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不同前因间的联合效应。为进一步探索数字创新的影响机制,促进数字创新实践,以互联网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沪深A股上市的20家互联网企业为案例样本,基于TOE框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与必要条件分析方法,探寻技术、组织与环境三个层面五个前因条件对互联网企业数字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单个前因条件不构成引致高水平数字创新的必要条件;(2)存在4条产生高水平数字创新的组态,可归为技术与环境协同的大数据能力赋能型(H1)、技术与环境协同的创新能力支持型(H2a)、技术与环境协同的大数据能力与创新能力联合支持型(H2b)、吸收能力与数字化情境双轮驱动型(H3);(3)存在4条产生非高水平数字创新的组态,且与高水平数字创新组态存在非对称关系。  相似文献   

15.
大数据征信的发展为纾解银企信息不对称、服务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可行的新路。通过分析苏州小微企业数字征信实验区168家小微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发现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强烈,而大数据征信符合小微企业以非标准化数据为主的信息特点和以信用贷款为主的融资方式。随着数字征信实验区建设的推进,大数据征信在提升小微金融服务质量、缩短融资等待时间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大数据征信对小微企业融资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拓宽信用信息的来源和共享范围、嵌入小微金融流程创新信贷产品和模式、完善小微企业信用评估体系等方面。大数据征信作为新生事物,可以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信息安全监管、推进金融科技融合创新,探索构建数字征信“元宇宙”等方式加以完善,以此实现全方位服务小微企业融资并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建设富有韧性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是抵御外部风险冲击、推动区域创新发展数字转型的必由之路。本文以28个省市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为分析对象,通过指标评价方法测度其韧性,并使用fsQCA方法研究治理利基组态对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研究识别了导致高韧性的“知识-资源”驱动和“市场驱动”两种组态,以及导致低韧性的“资源主导”和“知识主导”两种组态。研究发现有助于数字创新生态及其治理理论的发展,也对制定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政策制定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生态创新是企业走向绿色发展的根本路径,评价生态创新是小微企业推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的关键之举。以贵州省小微企业数据为样本,从内部驱动和外部驱动两方面初步设计小微企业生态创新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验证与完善,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小微企业生态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良好适用性,生态资源创新水平对小微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较大,生态文化建设水平影响相对较小。最后,提出建立环境主体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完善企业生态管理有机协调体系,加强企业生态资源要素动态整合等提升小微企业生态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数字普惠金融可有效改善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其对稳固实体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对2011-2020年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A股上市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越完善,越能有效促进企业创新。从两个方面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影响企业创新:一是数字普惠金融直接促进企业创新能力;二是数字普惠金融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资金,通过增加研发投入间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非国有企业、小规模企业以及制度环境好的企业,数字普惠金融对其企业创新促进效果更明显。可为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企业创新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科技创新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引擎,已成为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和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关键要素。以31个省份为案例,基于组态视角,运用fsQCA方法探究科技创新要素与产业升级的协同效应以及各因素间的联动关系,剖析影响各省份产业升级差异的多重并发因果关系与多元路径。研究发现:高产业升级指数的驱动路径有3条,可划分为成果转化-科技资金主导和环境规制-科技人力主导两种类型,案例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非高产业升级指数的驱动路径有6条,组态多样且与高指数路径相比具有非对称性,该路径中科技创新环境与科技人力投入存在替代作用,案例分布均匀且集中于中西部省份。研究结果不仅基于组态思维丰富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领域的学术研究,而且为各省份制定实操性强的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相关政策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弥补传统金融的排斥效应,提高县域金融水平,缓解县域中小微企业信贷约束,促进居民创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创造更多的金融供给与需求,激发金融产品的创新。本文首先以陕西省各县为研究对象,采用县级数据从5个方面构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度量各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然后,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来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互动及协调发展关系,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剖析耦合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为促进陕西省各县以数字普惠金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