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朱谦之的历史哲学思想以赫克尔一元论为出发点,以新生机主义和创化论为原理,提出了一种生物史现,认为历史哲学的任务是要在历史事实里寻出一种根本的发展和进化原理。而这种进化非达尔文的机械进化论所能解释,只有从新生机主义的角度去认识,才不至割裂历史发展的绵延活动性,进而形成了有别于实证主义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种现代史学观。本文拟从朱先生历史哲学之定义入手,明其所指,浅谈其对于当前史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朱谦之的生机史观在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学术界已关注到西方理论对朱谦之形成生机史观的影响,但大多注意到了柏格森的理论,而忽视了另一位生机主义哲学家--杜里舒的学说.从朱谦之生机主义的历史意义观、生机主义的历史哲学方法论、重视生机主义在历史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等方面着手,探讨杜里舒对朱谦之形成生机史观的具体影响,有助于厘清朱谦之形成生机史观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朱谦之的学术研究领域甚广,在史学方面,他提出了"现代的历史"观,主张把握历史的现代性,并运用综合方法研究社会史和经济史。其"新生机主义历史观",把文化作为历史进化的推动力。在史学史上,他借鉴西方史学理论,将中国史学史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其历史哲学,也为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历史哲学的发展,从逻辑上可以分为三种形态,即历史观、史学观和哲学观.历史观以历史本体为研究对象,史学观以史学为研究对象,哲学观以历史哲学自身为研究对象.沃尔什所谓"思辩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实际上就是一种逻辑划分,分别相当于历史观和史学观,只不过他本人没有意识到而已.本文则阐述了三种形态的历史哲学的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5.
中外古代史对历史研究自身都缺乏系统的理论与指导,历史研究处在自发、盲目、感触性阶段,“历史哲学”一改历史研究之积习,拨向共同规律性的历史探究,刷新历史研究之风尚,研究历史的目的性指明了,历史研究的范围扩大了,历史编撰的手法改变了,史学精神抖擞了,史学的价值增加了。“历史哲学”重视历史规律探究,从浩瀚的史事中提炼出原理或原则。在“历史哲学”指导下,历史学致力于理论研究,规律探讨。“历史哲学”对历史研究的宏观指导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6.
实证主义史学与分析的批判历史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对立,导致它们自身成为片面夸大两极的史学理论;从而为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铺设了逻辑通道。要走出这种思维的困境,其出路在于扬弃客体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绝对对立。历史认识的逼真性范畴集历史认识的绝对性、相对性以及历史再认识的可能性于一体,不仅具有改变传统史学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的价值和意义,而且为我们摆脱历史认识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纠缠提供了一条尝试性的逻辑道路。  相似文献   

7.
中外古代史著对历史研究自身都缺乏系统的理论与指导,历史研究处在自发、盲目、感触性阶段,“历史哲学”一改历史研究之积习,拨向共同规律性的历史探究,刷新历史研究之风尚,研究历史的目的性指明了,历史研究的范围扩大了,历史编撰的手法改变了,史学精神抖擞了,史学的价值增加了。“历史哲学”重视历史规律探究,从浩瀚的史事中提炼出原理或原则。在“历史哲学”指导下,历史学致力于理论研究,规律探讨。“历史哲学”对历史研究的宏观指导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8.
论易学对王夫之史学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王夫之的史学思想,不能离开他的易学见解,王夫之深究于易而出入于史,援史人易,以易说史,易学成为他史学思想的哲学基础,而史学又是易学观用之于历史研究的具体体现。他抓住《周易》之变通的思想特点来研究《周易》.并将这种变通的观念引进历史研究之中.论证人类社会历史的盛衰变动、治乱更替,解说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同时,通过对人类历史发展变化的研究,扬弃了《周易》的循环的变化观.提出了中国历史治乱更替的三个阶段论,建立了以变化和进化为中心的历史哲学体系。但是,由于王夫之坚持"《易》兼常变,礼惟贞常",因此他的历史变易观又受到很大局限,他承认历史的变动性,但不敢否认封建制度的永恒性。  相似文献   

9.
黄震是南宋末年“程朱理学”代表人物之一。他以自己的理学思想作为认识历史的指导,将历史事实赋之以特别的意义,从而形成了历史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即他的历史哲学。本文通过对他的历史哲学的阐述,进而总结他的史学思想的特点,即黄震的史学思想反映了宋代理学影响史学的特点,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0.
和合历史哲学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历史哲学是对人类历史的理论化思考,是对历史,史学融突和合的化解之理的诠释。从和合视角诠释历史哲学,历史哲学是动态的,多样的,是一种“在途中”的过程,并与种族优劣论,化决定论等史观划清了界线,以建和合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要求把历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功能相结合,注重养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基于这样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凭证据说话的历史意识与当代历史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历史教师应在理清史证教育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历史教科书为凭据,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甄别、分析,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课。  相似文献   

12.
新唐山人文精神是对现代语境中的唐山精神内涵的准确概括、深刻感悟和全面展示。它是丰厚的历史积淀和鲜明时代精神的凝聚,生动地表现了唐山这座城市的历史含量与时代精神,准确地表达了唐山人民的客观行为和精神境界,既是唐山人民能力、魄力和韧力的显示,信念、道德、心性的张扬,也是民族精神在特殊语境中的集中凸显,人类的人文精神在特定时期的伟大展现。新唐山人文精神作为唐山精神在现阶段的显现,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站在新的历史视点上对此进行观照和审视,大力弘扬新唐山人文精神,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推进科学发展示范区的建设,大力提升城市竞争力和打造城市的品牌,同时大力提升市民的精神素质。  相似文献   

13.
生态问题的解决需要科学理论作指导。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人与自然辩证关系为核心内容,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阐述了生态问题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明了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是实现共产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区别于其他流派生态观的理论特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的生态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孟子与史学     
孟子与史学的关系非常密切。他对古史进行过整理以及多方面的研究工作,他重视对历史知识的运用,基于一定的诠释立场对历史进行诠释,以史论政,史论一体,构成其学说的一大特色。孟子的历史理念和史学思想在当时处于先进水平,在我国史学的创立与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认为他所知道的唯一的一门科学就是历史科学,他一方面立足于对工业社会人类生存状况的现实分析,另一方面基于对唯心史观的批判性研究,来建构自己的历史科学。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确立斯密、路德、黑格尔三者在历史理解上的同根性,对国民经济学的根本前提和唯心史观的思想基础进行了深刻批判。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初步确立了以感性活动为基础的历史科学,该历史科学所要描述的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它以扬弃私有财产为目的,其感性原则是各门科学研究方法的价值基础和逻辑前提。以这门历史科学为基础,马克思摆脱了青年黑格尔派,进而从现代世界内部发掘超越它的历史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历史”视野作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珍贵遗产,是马克思对近代知性思维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双重超越,彰显出“人的存在的现象学”的特有品格。马克思诉诸“历史”本身的实现来消灭现存事物的态度及其所孕育的釜底抽薪式批判方式。是我们特别应该习得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非历史地对待马克思哲学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贻害无穷。其学理原因在于对马克思“历史”视野的误读和遗忘。这要求我们吃透马克思“历史”视野的真精神.重新认识马克恩哲学革命的珍贵遗产,立足“历史”本身,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7.
宋代三苏文史兼长,史论作品极为丰富。史论是三苏史学的重心所在,主要包括史亨评论和史学评论两部分。前者以观风察势为核心,以借古鉴今为目的;后者以苏洵的经史观、苏轼的正统论和苏辙评论《史记》最有名。三苏史论在形式上笔势纵横,议论横生,在内容上喜言得失成败,罕及纲常伦理,与理学家的论史尺度迥然不同,不仅在宋代占有重要地位,在宋以降的历史长河中亦有很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哲学立足于中国社会实际,关注中国社会的前途和命运,坚持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相统一的原则,建立起了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发展模式。毛泽东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集中体现,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30年来,在思想界的“现代性反思”过程中,文艺史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批判“阶级进化论”转向了“现代化论”、“世界体系论”以及“新历史主义”等历史叙事模式。在当代中国历史观念的价值取向和学理基础大背景下,当代中国的文艺史观在思想解放过程中正在不断走向多元化,但也出现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相分离的历史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精神角度来看,鲁迅与新历史主义作家都秉持着"历史循环论"的基本观点,对正史的叙述强烈的质疑,进而在野史轶闻中寻找历史本真;关于历史与文学关系的问题上,两者都认同历史仅为文学提供了言说的舞台,文学为了揭示精神实质,完全可以砸碎时空的局限,使传统与现代并置于同一写作空间。从艺术手法上看,以鲁迅《故事新编》为代表的作品与新历史主义的小说都采用了反讽和虚构的言说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