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王凤仙 《新闻爱好者》2011,(10):136-137
近年来,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讨论热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手机、IPTV、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出现,社会信息传播、社会关系变迁乃至人类精神交往形态都受到广泛影响,传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新媒介环境在为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带来难题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些新的可能性。在新媒介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必然也必须作出相应调整和转变。  相似文献   

2.
新媒介素养:参与式文化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的转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我们还停留在以传统受众观念作为媒介素养研究出发点的时候,甚至在我们还来不及搭建起完整的传统媒介素养研究框架的时候,新媒介已经裹挟着全新的文化样式向我们扑来,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新媒介文化范式——参与式文化。面对媒介环境的变迁与参与式文化的挑战,媒介素养研究的重心、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与策略必须对此做出反应。  相似文献   

3.
全媒体时代,新媒介崛起,在内涵与结构上新媒介素养都成为与传统媒介素养全然不同的概念.新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让许多民众面临信息侵权、解码偏向、媒介依赖等诸多痹症.因此发展新媒介教育,提升民众素养,需要跨越传统媒介时代的“抵制”与“免疫”阶段,践行“超越保护主义”理念,更新媒介教育方法,建立政府、家庭、学校及其他社会机构于一体的社会教育体系,发展快乐教育与终身教育.  相似文献   

4.
论媒介素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之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力量。新媒介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对媒介的关注已经成为必然,而对媒介本身进行的教育即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课题、新途径、新视野。西方媒介素养教育核心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与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培养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具有独立理性判断能力和反思能力的社会新人,具有共同的内涵。对我国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观教育作用,不仅仅要借鉴西方意识形态学、符号学、社会学等对媒介素养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进行本土化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下进行价值追求与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5.
王琪 《新闻知识》2015,(2):109-110,33
英国是全世界最早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的国家,也是最早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国家。经过80多年的发展,英国在媒介素养理论研究、课程标准与内容设计、教材研发、教育实践、测评体系、效果评估等诸方面皆一枝独秀。尽管中英两国国情迥异,但借鉴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成功经验,能汲取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媒介素养教育理念,从而有效推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使社会成员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日益复杂的媒介环境。  相似文献   

6.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家庭、学校与社会个体都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分析新媒介环境下社会公众参与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其原因,探寻解决之道,对促进媒介素养教育良性社会化,提升全民媒介素养,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多元化技术特征在赋予大学生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以鲜明时代性的同时,也使大学生在媒介交往的具体行为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如媒介认知度不高、媒介行为及目的的"偏向性"、网络道德自律意识淡薄等。为此我们亟须通过多种策略与途径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充分利用新媒介技术与方式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及时系统地开设大学生新媒介素养培育课程;积极建立基于培养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教育实践基地;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新媒体心理素养教育;建立以社会、家庭和学校为共同体的媒介素养教育立体网络。  相似文献   

8.
石晋阳  陈刚 《现代传播》2016,(4):153-156
在新媒介时代,主体不仅从媒介中获得信息认知,还在媒介中建立关系网络,通过全身心的投入,在新媒介营造的世界中为"完整的人"争取合法身份。传统的媒介素养研究较少关注参与主体的情感体验及主体间情感交往活动,从而难以解决新媒介时代所凸显的情感危机。本文从"主体赋权"和"群体狂欢"两方面揭示了新媒体时代的情感危机,发现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已然多方面逐步实现情感转向,主要体现在:媒介本质从信息传递向关系传播嬗变,媒介素养的核心概念从信息批判向情感交往升华,媒介素养培养范式从工具范式向体验范式转向。  相似文献   

9.
媒介素养是选择、理解媒介信息和使用新媒介的能力,而对媒介进行规范化使用是提高媒介素养的关键。本文以烟台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为对象,以媒介使用规范化和媒介素养为核心开展调研,并针对学生规范化使用媒介的程度不高、缺乏对媒介相关概念的理论化认知及普通院校媒介素养课程缺失等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以期为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字媒介环境中,传统媒介背景下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传统似乎难以发挥重要作用,以至于构建在传统媒介环境中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难以获得研究者所期待的显著效果。基于这一背景,针对数字环境中媒介素养教育主体研究所面临的理论与实践困境,本文试图从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目标——让媒介素养教育主体充分享有"传播权利"入手,通过对数字环境中媒介素养教育主体传播权利的再思考,提出道德伦理与传播权利二者之间的平衡作为数字环境中媒介素养的新目标。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7,(12):76-84
随着新媒介的普遍使用,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急需更新和发展。本文梳理了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发展变化的轨迹,在调查分析成都十二所中小学师生媒介素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和实施路径,包括培养学生媒介接触使用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媒介知识培养批判思维能力和发展表达协作的参与能力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业务研究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正在改变着受众参与媒介的方式,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媒介文化样式,这就是参与式文化。面对参与式文化的挑战,以培养受众具备媒介批判意识为核心内容的传统媒介素养教育将会向以培养个体的新媒介交往能力为核心内容的新媒介素养教育转向。  相似文献   

13.
徐艳 《新闻世界》2012,(6):194-195
新媒介带来了媒介资源的重组,从而推动了媒介素养内涵的演进。本文研究了农民工在新媒介情境中的资源分配和媒介素养情况,并通过调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曹艳 《当代传播》2011,(4):102-103
新媒介的变化给高校传统媒介素养教育带来挑战.目前,高校新媒介教育供给不足,导致了大学生忽视新媒介的学习功能,缺乏对新媒介信息的理性分析能力.为改变高校新媒介知识供给不足的状况,建议高校设置新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构建校园新媒体平台,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媒介素养;同时要注重实践,鼓励学生利用新媒介提升参与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15.
"批判型受众"是德国青少年媒介素养培养领域中的重要概念。本文通过对德国战后五十年媒介批判能力教育发展情况的历史分析,介绍了德国学者关于媒介批判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范式,并结合当代德国著名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杂志——Spinxx的项目案例,指出在新媒介情境下,德国青少年"批判型受众"培养模式的作用与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讨论了这一模式对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透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近年来 ,媒介素养已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相应的媒介教育也逐渐成为一项世界性的社会运动。加拿大媒介素养的研究和媒介教育实践在近 2 0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展媒介教育的参照范例。本文对加拿大媒介教育的发展和它的媒介教育理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归纳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着手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相比之下,我国在媒介素养教育领域起步较晚.且仅停留在培养学生读写能力和应对媒介负面影响的层次上.20世纪90年代.网络媒体开始在我国高校普及,“上网”成了当今大学校园的流行语。新媒介环境下.高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面临诸多问题.需要及早研究应对措施。其中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是解决大学生媒介素养结构的重塑问题.  相似文献   

18.
网络编辑作为网络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其媒介素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媒介质量和用户的媒介体验。随着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需要得到相应提升。本文分析新媒介环境下的信息传播特征,探讨新媒介环境下网络编辑的职能定位及媒介素养新要求,阐述提升网络编辑媒介素养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起步较晚,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滞后。本文根据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实践,分析了通过大学英语课在高校普及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认为尽管在实行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利用大学英语课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具有诸多优势,可以成为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一个突破点。  相似文献   

20.
刘莲莲 《传媒》2019,(17):83-85
基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异,新媒介素养的养成首先要求我们转变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将之作为公民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帮助公民理解、识别和使用新媒体,构建学校和社会并行的分类教育体系,并以提高公民的信息管理能力为落脚点,建立以政府引导为主、社会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的新媒介素养教育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