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滇东南建水地区二叠纪火山岩构造侵位于师宗-弥勒断裂带的西南段,以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和安山岩为主,夹有少量苦橄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与建水地区石炭纪枕状熔岩相配套。显示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在晚古生代发生了板块俯冲,形成岛弧火山岩,二叠纪时产生弧后引张,形成弧后盆地。从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之间可能存在一个复杂的沟弧盆体系。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国大陆 822个实测热流数据,研究了中国大陆主要构造单元的深部地热特征,包括 40km深度的地温值、热岩石圈厚度、岩石圈累积强度和有效弹性层厚度 (EET)等.结果显示,中国大陆热流的空间分布以及岩石圈热状态和流变学特征均表现出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这源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印度 亚洲碰撞导致的新生代构造热活动.根据热流值和深部地热参数,中国大陆可以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大尺度热 构造区.  相似文献   

3.
高温高压下岩石表现出流变性质。流变参数是数值模拟地球动力过程必需的重要参数。获得流变参数需要借助于室内的高温高压蠕变实验以及野外的地球物理资料观测的反演。对单矿物的高温高压实验比较多,多矿物组成的岩石的实验则较难较少。本文探讨在单矿物流变参数已知的条件下,能否运用有限元法,计算多矿物岩石整体的流变参数。研究表明,计算结果与高温高压实验获得的参数可以对应。即使矿物力学性质可以近似为各向同性时,如果矿物排列有优势方向(例如存在面理的花岗质糜棱岩),计算表明岩石整体会显示各向异性。当加载外力与矿物面理方向垂直或平行时,岩石的等效黏滞系数较大;当所成角度为30°左右时,等效黏滞系数最小。  相似文献   

4.
利用ISC报告中170550条P波到时资料(地震数为12500,台站数为928个,且地震和台站都分布在研究区内),对东亚及西太平洋边缘海(60°E~150°E,10°S~60°N)的深至300km的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分辨率达2°×2°.初步结果表明:(1)在研究区域内东西两部分的岩石圈与上地幔低速带的结构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横向上大体以108°E为界,纵向上以90km深度为界,东部与西部P波速度结构差异较大.西部是岩石圈汇聚增厚区,东部是岩石圈拉张减薄区.西部上地幔低速带不发育,东部低速带比西部厚.(2)青藏高原地壳岩石圈巨厚,上地幔低速带不明显.印度次大陆岩石圈板片以低角度下插到青藏高原之下.(3)日本海和菲律宾海地壳之下有高速体,可能是太平洋板块向东俯冲产生的.  相似文献   

5.
对地幔过渡带的研究表明,410km和660km速度间断界面是由于相变引起的不连续界面. 穿越过渡带的深俯冲会引起这2个速度不连续面产生起伏. 在中国东北等俯冲带地区,地震层析成像观测到了俯冲板片在660km界面上的平卧滞留,地震接收函数也观测到了这种滞留而产生的相变界面加深. 然而在最近青藏高原南部展开的几组研究工作表明,地震接收函数并未在该区域发现不连续面存在明显起伏. 为了验证该地区是否不存在穿越不连续面的俯冲,还是俯冲引起的不连续面的起伏没有被观测到,进行了该碰撞区域的热模拟,计算不连续面可能的起伏量. 研究大角度俯冲、小角度俯冲和印度岩石层使青藏高原整体加厚等模型. 在只考虑橄榄石-尖晶石相变作为410km不连续面产生原因、尖晶石-钙钛矿相变作为660km不连续面产生原因的前提下,计算结果表明,以上模型只要存在穿越以上界面的俯冲,就能够产生比较明显的起伏,这样的起伏应该能被地震接收函数观测到. 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以及接收函数观测,更倾向于支持藏南区域应该不存在到达地幔过渡带的深俯冲,俯冲带可能向北到达更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在川滇地区,GPS观测资料揭示了其运动方向为东向—东南向,呈现顺时针旋转的趋势.已有研究表明该区域的下地壳是柔性的,且运动速度快于脆性的上地壳并对其具有拖曳作用,这是造成该区域独特运动特征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数值模拟区域形变场时,仅考虑弹性作用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柔性下地壳的拖曳力作用.拖曳力的分布通常采用人工分区和试错...  相似文献   

7.
河西走廊是青藏高原向东北方向扩展生长的前缘地区。在青藏高原向东北方向推挤过程中,走廊内形成盆山相间的地貌,自东向西为武威-张掖-酒泉-玉门盆地,呈一字形排列,是研究新生盆地构造演化的理想地区。基于河西走廊及其邻区晚新生代构造环境、现今盆地与断裂带的几何构造布展、GPS和历史地震资料,建立区域三维黏弹塑性有限元地质模型,以期动态刻画近5 Ma河西走廊系列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探讨地壳的横向不均匀性对该区域构造变形的影响。数值分析结果如下。1)在近5 Ma的区域压扭构造作用下,河西走廊多个力学性质较强的次级块体依次形成左行排列的系列盆地且被NNW-NW向的断裂带和隆起分割。2)与研究区域内的其他地区相比,河西走廊与祁连山和阿拉善地块的交界处及祁连山地区整体抬升速度较快,且北祁连山抬升速度大于南祁连山。3)祁连山北缘榆木山断裂段呈现微弱东西引张,抬升速度比两端慢,地表垂直抬升速率呈现“缺口”形态。4)与河西走廊相邻的塔里木和阿拉善地块的上地壳相对于不断隆升的青藏高原下沉,且挤压盆地中地壳,使得盆地之间出现隆起。数值分析的结果反映了河西走廊系列盆地的演化过程,解释了现今祁连山地区河流网络分布现象,也揭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向北东方向扩展生长过程中潜在的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8.
《老子》的“柔刚”思想蕴涵着丰富的“对立统一”、“矛盾转化”等辩证原理。乒乓球弧圈打法历经时代的考验,成为当下最流行的打法。以横拍弧圈结合快攻打法为范例,阐释弧圈打法在比赛竞技要素和制胜因素方面与《老子》“柔刚”思想存在的共性。对乒乓球弧圈打法元素特征中,“稳”与“凶”、“轻”与“重”、“近”与“远”、“快”与“慢”、“正”与“反”、及“发”与“接”6对对立统一的关系进行辩析。  相似文献   

9.
借鉴ACSI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数模型,结合中国群众性马拉松赛事的特点,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建立中国马拉松赛事参赛者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基于此,构建中国马拉松赛事参赛者满意度测评指数模型。研究发现:中国马拉松赛事参赛者满意度测评指数模型的指标包括参赛者期望、硬服务质量感知、软服务质量感知、感知价值、参赛者满意度、参赛者抱怨、参赛者忠诚度7个因素。就各个自变量对中国马拉松赛事参赛者满意度的影响路径来看,参赛者对服务的预期通过对软服务质量感知、硬服务质量感知间接正向影响中国马拉松赛事参赛者满意度;参赛者的服务质量感知既直接又间接地正向影响参赛者的满意度,参赛者的软服务质量感知通过硬服务质量感知和感知价值间接正向影响参赛者的满意度,参赛者的硬服务质量感知通过感知价值间接正向影响参赛者的满意度。就各个自变量对中国马拉松赛事参赛者满意度的影响程度而言,参赛者的软服务质量感知对其满意度影响最大,其次依次为硬服务质量感知、服务期望和感知价值。  相似文献   

10.
辉石是地壳和上地幔中的常见矿物,对其弹性波速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球深部地震波速异常及动力学过程等。辉石矿物包括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两个亚族,天然产出的斜方辉石以镁辉石为主。选择镁辉石为研究对象,利用第一性原理对镁辉石在高压下的4种结构相(斜方相Pbca、低压单斜相P21/c、高压单斜相C2/c和高压斜方相P21ca)的弹性波速度进行模拟计算,结果如下。1)4种结构的镁辉石的弹性波速度均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2)在压力小于12 GPa时(上地幔压力范围),高压单斜相C2/c的纵波波速各向异性最大;在更高的压力下,Pbca的各向异性最大,且随着压力急剧上升。3)除C2/c结构外,其他结构相都是a轴方向上的横波波速各向异性最明显。研究结果为上地幔的地震波速异常的解释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柔软链条对地面的压力随它和地面的位置关系而变化。当柔软链条落至地面时,它对地面的压力大于地面静止部分链条的重力,在柔软链条被竖直悬挂后自由释放过程中,它对地面的压力至少是静止部分链条重力的3倍;当柔软链条提离地面时它对地面的压力始终等于静止部分链条的重力,并与柔软链条的运动状态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