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瑛 《陕西教育》2004,(10):13-14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失衡 先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断: 师: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什么关系? 生:这一段主要写漓江水的特点。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总分关系。 师:第一句是采用什么方法写的?第二句里有哪些修辞手法? 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 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作  相似文献   

2.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失衡先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段: 师: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什么关系? 生:这一段主要写漓江水的特点。第一句与下  相似文献   

3.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失衡先看两个案例:眼案例一演《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断。师: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芽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什么关系芽(生答)师:第一句是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芽第二句里有哪些修辞手法芽(生答)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正确,现在请大家齐读第一、二句,读后想想“水平如镜”这个词的特点,然后照样子说出几个这样的词。(生答)眼案例二演《只有一个地球》主要教学环节及时间穴第二课时雪。l.朗读课文,思考:你由只有一个地球想到了什么芽穴8分钟雪2.以“地球与环境”为主题,实话实说: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爱护地球芽…  相似文献   

4.
[案例一]第一次执教<清贫乐·村居>片段 师: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 生:写了一家人各自都在做什么. 师:这一家都有哪些人呢? 生:翁媪、大儿、中儿、小儿.(师板书) 师:哪一句是在描写翁媪? 生:第二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相似文献   

5.
一、设境激趣 ,触发情感师 :昨天晚上 ,陆老师进行了第二次备课 ,感觉桂林山水确实风光旖旎 ,越读越有味。不知你们看后、听后会有什么感受。(放课文录音 ,课件演示《桂林山水》风光片)师 :能不能用一个字来说说你对漓江水的感受?生 :(静、清、绿、秀…… )师 :用一个词说。生 :(水平如镜、清澈见底、绿如翡翠、波平浪静、晶莹透亮 )师 :用一句话说。生 :漓江的水 ,天下独一无二。生 :漓江的水秀丽无比。生 :漓江的水不但静 ,而且很清。生 :漓江的水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 ,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师 :那漓江的水怎么样呢?老师给你一个…  相似文献   

6.
导读讨论第二段第 1节。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提问 :(1 )这一节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写了桂林的水的特点 ) (2 )西湖和大海各有什么特点 ?漓江的水是怎样 ?(边读课文中有关句子 ,边看彩图口述漓江水的特点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仿佛那一块无瑕的翡翠。(比喻 ) (3 )作者是怎样写桂林水的 ,用了哪些手法 ?第一 ,对比的手法 ,用大海和西湖的水与漓江水对比。第二用比喻的手法 ,西湖 :水平如镜。这样突出了桂林水的特点。 (4)桂林水为什么“甲天下” ?导读讨论第二段第 2节 (1 )指名读课文…  相似文献   

7.
片段一(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读写例话中的第一自然段 ,指名朗读并请学生归纳出两种归纳段意的方法。 )师 :第一种方法是什么 ?生 :一个自然段为一段的 ,抓住重点句来归纳。师 :课文第二段就属于这种情况。如果一段中只有一句话 ,怎么办呢 ?生 :(讨论后回答 )可以抓住段落中的重点词来归纳。师 :读写例话中介绍的第二种归纳段意的方法是什么 ?生 :几个自然段为一段的 ,抓住主要内容 ,舍弃次要内容。师 :你们用这种方法来归纳课文第一段的段意 ,看行不行得通 ?舍弃哪一段 ,又抓住哪一段 ?生 :老师 ,这一段中 ,自然段之间的关系都是并列的 ,…  相似文献   

8.
师(出示小黑板.内容: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草》.先请大家默读两遍,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 (让学生默读、查字典、思考五分钟.) 生:这首诗主要是写“草”的生长情况. 生:这首诗写的是“草”,诗中有几个词我不太理解,如“离离”“枯荣”等. 师:好,这诗的标题《草》,即是诗反映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共同学习第一句.“离离原上草”,这句中的“原”是什么含义?现在,先请大家用“原”字组词. 生:“原”字可以组成:原来、原因、草原. 师:对照第一句的意思,这个原字应取哪一个词才恰当? 生:应取“草原”一词.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   按照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指导学生读懂各自然段并学习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师: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 (录像定格 )。长廊是什么样子 ?老师想请三名同学分句朗读第二段。   (学生朗读第一、二句 )  师:这两句写了什么 ?  生:写了长廊的颜色:绿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生:还写了长廊很长。一眼望不到头,有 700米长,分成 273间。   生:这两句写长廊的样子,写长廊的外部。   (学生朗读第三句 )  师:作者接着写了什么 ?谁能配合画面介绍一下 ?(录像定格 )  生:写了…  相似文献   

10.
郑百苗 《湖南教育》2005,(19):36-37
片断一(黑龙江苗鸿爱老师执教)仅仅是夸赞白杨树吗?师: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我们通过“解词析句”不仅要知道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还要懂得为什么这样写。生:这是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生: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师:我们平时描写参天树木,常用哪些词语?生:高大挺立、高大挺直、高大挺拔……师:请同学们看课文中作者描写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用了哪个词?生:高大挺秀。师:谁能说说“秀”是什么意思?生:“秀”就是不俗气,很高雅。生:“秀”就是美而秀气、秀丽,很漂亮的意思。师:作者为什么不…  相似文献   

11.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 ,快速读课文 ,看看一共有几个自然段?生 :共有九个自然段。师 :谁来读第一自然段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是什么?(指名读 ,略)生 :一共有三句话 ,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森林里有只大老虎。生 :第一句话里还写了这只大老虎在寻找食物。师 :“寻找”是什么意思?生 :“寻找”是东找找 ,西找找。生 :“寻找”是到处看 ,说明老虎饿了。生 :第二句是写在森林里还有一只狐狸。师 :书上是怎么写的。请你读一读。(生读 ,略)师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 :有一只狐狸从老虎的身边窜过。师 :“窜”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案例二年级数学教材《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要让学生学会画角。下面是两个案例。教学案例一:师:下面我们来学习画角。画角一般分三步:第一步,先画顶点。第一步,先画什么?生:先画顶点。师:第二步,从顶点出发画一条边。第二步,再画什么?生:再画一条边。师:从哪儿起画一条边?生:从顶点起。师:第三步,从顶点起向不同的方向再画一条边。第三步,再画什么?生1:再画一条边。生2:从顶点起画一条边。生3:从顶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一条边。师:说得真好。谁能完整地说出画角是分哪三步画的?生:(略)师: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三步来画一画。教学案例二:师:在上课前…  相似文献   

13.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海滨小 城》中写海滨的那一部分,请同学们 想一想: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生:第一步是熟读课文,第二步 是领会文章内容,第三步是想象画 面,最后一步是语言描述。 师:这节课,我们根据文中写“小 城”一段的特点,用另外一种方法来 学习。先请同学们自己弄清写小城这 部分共有几个自然段。(生看书找出) 师:请同学们思考每个自然段分 别介绍了小城的什么地方? 生:第四自然段讲小城的庭院, 第五自然段介绍小城的公园,第六自 然段讲小城的街道。 师:这三个自然段,具体讲了各 个地方的哪些具体内容呢?请同学们 注意:要读懂一段话,先要读懂一段 话里的每个句子。我们先看第四自然 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  相似文献   

14.
……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本段的中心句,用作上记号。 生:…… 师:究竟哪一句话是中心句呢?下面请几位同学说一说。 生:我认为这段开头第一句是中心句。 生:我也认为“这些狮子真有意思”这一句是中心句。  相似文献   

15.
师:作者来到大兴安岭产生了一种什么感觉?生:产生了“亲切与舒服”的感觉.师:清同学们找一找,课文中一共出现过几次“亲切与舒服”?它们又分别出现在哪几节课文中?生:课文中一共出现过三次“亲切与舒服”.第一次出现在课文的第一节中,第二次出现在课文的第六节中,第三次出现在第七节中.师:对.作者对大兴安岭“亲切与舒服”之感,就是作者写“林海”的原因.让我们随着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逐段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林海的.请自由读第一段,思考;作者第一次的亲切舒服之感是怎样产生的?(生自由读)  相似文献   

16.
我先后两次教《雨点》一课,同样是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因调整了教学策略,前后教学效果迥然不同,教学片断如下片断一师: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干什么?生:睡觉(生齐答,师板书)。师:池塘是平静的,一点波纹也没有,所以读“睡觉一词应轻些还是重些?生:轻些(齐答)。师:谁来试着读第一句?(生练读)雨点又落进哪里呢?生:雨点落进小溪里。师:雨点在小溪里干什么呀?生:散步(生齐答,师板书)。师:我们散步时是悠闲自得的,轻松舒适的,所以“散步”一词应读得轻缓一点,谁来试着读第二句?(学生练读第二句)片断二师:(全身贴满了五彩的小雨点)雨点姐姐带你们(点…  相似文献   

17.
多媒体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师 :同学们 ,假如把这句话换个写法。(在原句下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请同学们读一读 ,比一比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学生自由读句子)生 :第一句写得好 ,因为这句话写得很具体。生 :当然第一句写得好。因为这句具体地写出了漓江的水静得怎么样 ,清得怎么样 ,绿得怎么样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生 :我也认为第一句写得好 ,因为这句话把漓江…  相似文献   

18.
一、案例 二年级数学教材“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中要让学生学会画角。下面是两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画角。画角一般分三步:第一步,先画顶点。第一步,先画什么? 生:先画顶点。 师:第二步,从顶点出发画一条边。第二步,再画  相似文献   

19.
《千里跃进大别山》(第六册)一课,主要写刘邓大军在千里跃进大别山途中强渡汝河的事。其中第八自然段着重记叙了强渡汝河这一夜的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教学这一段,要引导学生按课后要求给自然段划分层次,弄懂整个自然段的意思。下面是这一段的教学设计。 师:请同学们轻声读第八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有几句话,写了什么? 生:有六句。写了刘邓大军强渡汝河,杀开了一条血路。  相似文献   

20.
【案例呈现】《慈母情深》(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学片段:师: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师:作者为什么要写母亲的眼神?作者为什么要写母亲的动作?……师:用这种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写自己的母亲,你们会写吗?你要写些什么?【案例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关于这类指向写作方法的提问比比皆是。上述案例中,教师的提问指向性很明确,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作者在写母亲时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