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翻译是一种思维活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调动翻译思维,从而得出具有创造性的译作.本文试从翻译思维的三个层面,即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分别简略探讨思维活动在英汉互译过程中的运动规律以及译者通过翻译思维实现翻译创造的不同途径.  相似文献   

2.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创造性叛逆",这种创造性的叛逆正是使译作实现其真正意义增值的必要条件。译者对创造性叛逆的运用是对译者主体性的肯定,且译者的主体性也能通过"创造性叛逆"得到充分的体现。围绕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从三个方面探讨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以期为译者适度发挥主体性作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翻译?创作?——评析解构主义翻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研究领域,解构主义以其激进的反传统理念,如否定结构和意义,消除原作者至高无上的权威,解构作者与译者之间的关系,宣称译者是创作主体无疑对传统的翻译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解构主义通过消除权威,意在掩盖翻译与创作的差异爬梳翻译的实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创造性的思维,但翻译并不等于创作。  相似文献   

4.
贺晓丽 《考试周刊》2007,(33):48-50
在传统译论中,翻译过程一般被描述成直线式的文字转换过程。本文作者将心理学中有关人类思维的相关知识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翻译过程的本质和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结论:翻译是以译者为主体,以语言为转换媒介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进一步提出在翻译研究中关注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陈彦华 《文教资料》2008,(13):214-218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思维定势往往给翻译实践带来负影响.本文试结合翻译教学,分析译者思维定势的成因,并结合哲学中的释义学理论研究找出减少其负影响的若干途径,从而使译者思维结构得到改善,拓宽其跨文化交际的视野、激发对文化差异进行探讨的兴趣,进而使翻译更合理、更多样化,更体现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黄娟 《教师》2009,(15)
从本质上说,翻译是实践、是基于译者的语言知识结构和语言运用技能之上的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灵活的思维对于翻译这一创造性的活动十分重要.在翻译教学中,由于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担负着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责任,因此教师把实践原则的应用作为了翻译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意象是诗歌审美的主体.在诗歌翻译中如何再现诗歌的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关键所在.文章通过对具体诗歌意象的翻译来诠释诗歌意象的翻译过程本身是译者对原诗歌意象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因为译者个人的审美趣味深刻地影响着译者每一次的审美体验中意象世界的生成.译者这种审美趣味,必然受到反映其时代、民族、文化教养、文化传统、习俗的社会审美趣味的影响.译者作为审美主体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其审美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译者审美趣味对诗歌创造性翻译有其积极的意义,体现了译者翻译过程中的个人审美情趣和意象翻译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8.
《莆田学院学报》2016,(6):69-73
利用语料分析工具Powerconc解析《葬花吟》中"花"在不同译本中的创造性翻译,并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式-例示"为基础,指出导致这些创造性翻译的主要因素是译者的涉身经验及译者对制约翻译过程的三种认知原则的运用,继而指出中西方译者在"花"意象翻译上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及优势,并据此对译者主体性做出另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9.
文体思维与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 ,最终是对各种文体语篇的创造性处理。因此 ,翻译思维学必须从译者主体的角度对文体演变这一既是语言现象和心理现象 ,又是文化现象作总体观照 ,创变地运用赋形思维———路径思维———文本思维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一种渗透创造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需要译者运用形象思维。思维学中形象思维的研究为翻译思维中形象思维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二者存在着交叉关系。但是,翻译思维中的形象思维亦有其独特的思维模式,体现在翻译的两个阶段:即“言一象一意”(理解阶段)与“意一象一言”(表达阶段)。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忠实”被捧为翻译的最高标准,出现了“信达雅”“化境”等概念。其本质都是将原作视为“绝对标准”,忽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参与作用。其实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定会受其所处时代的限制,还会受到自身对所译作品的态度,及其人生阅历,思维模式,对文章理解的程度。判断标准等多方面的影响。译者的思维模式等决定了他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进而决定了译文的文体构型特征。因此,译者对译文的介入是客观存在的,他的主观状态对译文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译者都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也备受争议,但在翻译实践中,尤其是唐诗英译过程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以唐诗《宿建德江》三个译本中对格式塔意象处理的比较,说明译者创造性叛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译者是文学翻译的主体,是翻译策略的最终决策者。拟通过对萧乾翻译活动及翻译思想的分析,阐述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体现的个性,即在翻译选择和翻译思想上体现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译者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译者的选择性、译者的理解和表达以及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这三方面。本文通过古典诗歌的两个具体译例进行分析,说明译者主体性在诗歌翻译中所发挥的作用,并给译者以更合适的定位。  相似文献   

15.
从后结构主义看许渊冲的“创译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后结构主义批评是翻译研究的重要方法,它消解了翻译领域的逻格斯中心主义,提出了创译的新思维。许渊冲在中国古诗英译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创译论”,为诗歌韵体翻译打下了理论基础,同时又确立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这正印证了解构思潮的创译思维。  相似文献   

16.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类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体系本质上具有隐喻性,人类的思维过程就是以一个概念去理解或表达另一个概念。庞德是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也是著作颇丰的翻译家,庞德提出的绝对暗喻概念体现了隐喻和思维之间的紧密联系。概念隐喻理论说明隐喻翻译的成功要取决于译文读者的思维能力,译文是译者与译文读者在思维能力上的融合。庞德的翻译以创造性翻译著称,却在多数译文中忠实地还原了原文隐喻的思维过程。本文从隐喻体现思维的角度分析庞德的绝对暗喻,展开隐喻翻译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严复在《译例言》中所表述的"信达雅"在翻译理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学术界对"信达雅"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至今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而且大多未能正确恰当地引用原文,而《译例言》原文确实又比较难懂,因此有必要对《译例言》及其所述"信达雅"作彻底的研究分析。本文先对《译例言》全文进行校勘和解释,解决文本的正确理解问题,接着根据《译例言》画出"信达雅模型图",揭示"信达雅"实际所指对象,并深入分析"信达雅"的含义,最后分析出严复事实上还对译者提出了最低要求。  相似文献   

18.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在翻译的过程中,其主体性可体现在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取上,而译者在文本选择上又会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林语堂的作家身份研究较多,但对作为翻译家林语堂的外部研究较少。文章从林语堂的文化观出发,以英译《浮生六记》为例,分析林语堂作为译者在进行翻译选材的过程中,其文化观在翻译选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主体性是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它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本文以译者主体性为研究视角,以《神州集》为例,探讨分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过程的影响作用,为庞德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路径,也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走出国门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0.
创造性思维的四个阶段与人的逻辑思维过程是相吻合的,逻辑在创造性思维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潜性或显性地发挥着强大功能,创造性思维在本质上具有逻辑性。逻辑对于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作用在于为思维提供一个基本的框架,当思维主体可以自由出入于该框架时,也便有了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