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滦平盆地是燕山构造带内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早白垩世伸展盆地.对盆地内沉积岩相和相组合的详细分析结果显示,盆地内部发育不同的沉积相带并显示明显的空间变化.盆地北部和西部边缘以冲积扇砾岩和扇三角洲砂岩、砾岩沉积为主,盆地中心为湖泊细粒沉积.河流相砂岩和砾岩主要分布于盆地的东南部.古流向和物源恢复结果证明,盆地沉积物主体来自于北部和西部老变质岩基底,仅少部分沉积物来自盆地的东南缘.盆地构造沉降和沉积充填过程主要受北缘和西缘张性断层的控制,断层下盘基底岩石的抬升与盆地边界正断层活动相关,从而成为盆地主要的物源区.滦平盆地的演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火山喷发阶段、中期强烈断陷阶段和晚期填平阶段.滦平盆地代表了早白垩世燕山构造带其它同类盆地的发展过程,它们皆以小型独立的盆地发育为特征.  相似文献   

2.
阿尔曼太蛇绿构造混杂岩分布在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北部地区,阿尔曼太蛇绿构造混杂岩处在阿尔曼太古生代板內缝合带内,其主要构成成分包括蛇绿岩上覆岩系、泥盆纪蛇绿岩、外来岩片等构造块体和岩石变形基质。从新疆也布山一代展开对阿尔曼太蛇绿构造混杂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蛇绿岩、辉绿岩和辉长辉绿岩与镁、低钾、高铁、钠等物质具有相同的特性;蛇绿岩石中稀土总含量比较低,主要为重型稀土亏损型,铕负异常,显示幔源特征,稀土配分模式为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重稀土亏损强烈的表现形式;微量元素Rb-Yb-Nb图解样点均落入洋脊环境,岩石物源成分主要来自上地幔;采用Sm-Nb同位素示踪分析方法所分析计算的结果同样证明上地幔是太蛇绿构造混杂岩的来源。  相似文献   

3.
国内对莺歌海盆地整体物源体系的分析以往主要建立在东边海南岛物源的基础上,来自红河以及越南的物源的水系资料较少,许多研究认识建立在推测的构造运动设想下,分析结果与实际资料不符,甚至是相反的。越南石油公司在盆地北部、西部和南部钻井揭示的地层储层为全盆地沉积分析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蔡芳 《内江科技》2012,(1):134-135
为了明确库姆科尔油田库姆科尔组的有利储集相带,落实成藏主控因素及资源潜力。经过对大量取心井的岩心观察描述和测井、录井、岩石薄片鉴定资料等的综合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南图尔盖盆地Kumkol油田上侏罗统库姆科尔组的岩石类型、沉积构造、物源方向、古生物和沉积相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落实该组发育的沉积相,沉积物源主要来自SE方向。根据沉积物源方向预测沉积相展布规律,对有利区判断及后续勘探开发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尚亚乐 《内江科技》2010,31(5):19-19,21
库车坳陷前缘隆起带南部巴什基奇克组砂体丰富,是研究区内重要的油气勘探层段,其砂岩的时空展布与物源有密切的成生联系,而物源分析是油气勘探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因此,采用轻矿物、重矿物组合方法和古地貌分析,确定对巴什基奇克组南部沉积产生重要影响和控制作用的物源区有两个,即东北部物源区和北部物源区。  相似文献   

6.
深县凹陷是典型的陆相小型断陷盆地,在古近系的沉积过程中具有多物源、近物源、粗碎屑、窄相带、多沉积中心、湖域小、分割强等沉积特点。物源分析是研究该凹陷沉积相展布特征的基础。本文主要是通过前人的资料成果分析和骨架砂岩分布以及构造特征分析得出该区在沙一时期主要存在三大物源沉积体系:来自深泽-刘村低凸起的北部物源沉积体系、与束鹿凹陷相通的西南物源沉积体系以及东南新河凸起物源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7.
<正>延长股份有限公司直罗油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伊陕斜坡中南部。研究表明,延长组长8油层组沉积期,研究区处于深湖环境,储层为来自盆地北部、北北东方向物源之前三角洲滑塌浊积扇砂岩体,形成透镜状砂岩体圈闭,形成岩性油气藏。长2油层组沉积时期,由于盆地沉积中心的迁移,研究区处于盆地南部斜坡、西南斜坡的滨浅湖区,长2油层组,  相似文献   

8.
拉果错蛇绿岩位于西藏改则县南侧,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侧蛇绿岩带中发育最完整的蛇绿岩之一,可能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主要由地幔橄榄岩、堆晶岩、枕状熔岩、岩墙、斜长花岗岩及放射虫硅质岩等构造单元组成.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该蛇绿岩中的中基性岩富集Sr、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岛弧型火山岩的特点,其在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图解中主要显示平坦型曲线,它们可能是由消减板片流体交代的地幔楔源区的部分熔融形成.拉果错蛇绿岩可能形成于弧间盆地环境,代表了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侧弧-弧碰撞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一、概况 基山砂岩体是发育于沙三上段底部、物源来自于北部呈宁隆起的一套浊积砂岩体,其主体位于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中部临邑和商河之间的宿安地区,北起滋镇洼陷的焦1井附近,向南越过中央隆起带的鞍部宿安沟延伸到临南洼陷,西从田家东,田4井附近,东到贾庄、胡集西,整套砂体向西、东、南三方尖灭,南北长约27km,东西最宽处可达23km,面积约350km^2,在平面上北部窄,南部宽,呈扇形分布。基山砂岩体形成于沙河街组三段沉积的中后期,在剖面上位于沙三中油页岩沉积之上,储层最厚处可达170m。从储盖配置及油源等条件分析,基山砂岩体具有形成较大规模油气藏的潜力,勘探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0.
新疆东准噶尔克拉麦里蛇绿岩中的镁铁质岩兼具有洋中脊玄武岩(MORB)和岛弧拉斑玄武岩(IAB)的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轻稀土(LREE)亏损、平坦或略微富集,不同程度地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而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成分上非常相似于受洋脊俯冲影响的Chile Ridse和Cocos Ridse玄武岩。可以认为其可能形成于受洋脊俯冲影响的岛弧或弧前扩张环境。相对较高的εNd(t)(7.2—9.8)、低Nb/Zr、Ta/Yb比值,说明在洋脊俯冲的影响下,其源区可能存在有至少三种组分:弧下地幔、来自消减板片流体和俯冲沉积物、MORB地幔。  相似文献   

11.
对胶东地区胶莱盆地北缘层间滑动角砾岩型金矿床进行了系统的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综合研究 ,查明了该类金矿床特征 ,建立了该类金矿床找矿模型 ,提出了胶莱盆地北缘金矿化区为金矿战略接替基地 ,东北缘蓬家夼矿化区为超大型金矿找矿靶区 ,提出科研预测储量 142吨。  相似文献   

12.
张雷  黄园淅  程晓凌  杨波  李江苏 《资源科学》2011,33(8):1422-1430
文章通过黄河、猫跳河和汉江三个流域开发的案例分析表明:随着现代流域开发程度的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产生的生态负效应也不断显示出来。实际上,由于流域开发的正负生态效应两者的发生存在明显的时空差,目前流域开发所做规划和设计尚无法通过及时的反馈机制加以修正和完善。如此状态使得工程建设的规模越大,梯级开发的程度越高,流域开发利弊的争论也就越大,所冒的开发生态风险也就越大。有鉴于此,最大限度地从以往流域开发的经验、特别是从失败案例的分析和研究中汲取有益成分,就成为现代流域开发生态效应评价的基本出发点和基础所在  相似文献   

13.
青藏古植被的演变与青藏高原的隆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北部,在早石炭世晚期位于欧亚古陆的南缘,其植物群与当时印度次大     陆的不同。在晚二叠世,藏北属华夏植物区(即大羽羊齿植物区);印度河-雅鲁     藏布江大断裂带以南的地区出现舌羊齿植物群,  因而属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     到晚三叠世藏北植物群的面貌与我国西南同时代的植物群相似,与印度的则迥     然不同,显示藏北晚三叠世的植物群与南半球植物群也没有直接联系。  柴达木     侏罗纪植物群和拉萨附近早白垩世植物群与北半球的植物群有密切的关系。日     喀则晚白垩世植物群和阿里早始新世植物群也是如此。他们与印度德干玄武岩     夹层中出现的古新世植物群和印度北部始新世植物群也没有联系。  当时,西藏     的北部和南部属于两个不同的古陆,欧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  两者之间应有一     个很宽阔的特提斯海。因而,青藏的植物化石强有力地支持了大陆漂移的观点,     印度地块在晚侏罗世—白垩纪时是由非洲东南隅分离向北漂移,到始新世才与     亚洲连接,成为现在的南亚次大陆。  欧亚大陆与印度地块的接合线或许就是印     度河-雅鲁藏布江大断裂带。       从晚石炭世到早始新世的植物群的性质上看,藏北地势多半低洼。     中新世时,西藏中部和北部的植被是以落叶阔叶林为主,虽然某些地区有一     些常绿树存在,反映在中新世以前西藏中部和北部的地面已经上升到一定的程     度。在上新世时,藏北的常绿阔叶林逐渐减缩。柴达木盆地的植被转变成落叶     阔叶林-针叶林,以后转变成草原和半荒漠或荒漠,显示西藏和青海的地面进一     步抬升。       到晚上新世,藏北和青海的植被再行演变。然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植被仍然     具有常绿栎林和雪松林。可能那时喜马拉雅山不像现在那么高。印度洋的季风     可以吹过喜马拉雅山,没有高山的阻碍。       第四纪是青藏山系和青藏地面上升最剧烈的时期。此时藏北已无常绿阔叶     树的存在。  到第四纪后期西藏大部分地区的植被逐渐演变为高寒荒漠。  最后,    青藏高原变成现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董加斌 《科技通报》1998,14(2):102-107
用PSU/NCAR中尺度数值模式,对1995年6月23至24日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潜热的反馈及地形的强迫对降雨量起决定性的作用,潜热对降雨量的增幅达80%,地形为68%,其中盆地北侧山脉起绝大部分的作用,盆地南侧的武夷山、仙霞岭对金衢盆地降水量的影响很小,而对其东面洞宫山脉一带的雨量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全球变化下秦岭南北旱涝时空变化格局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李敏敏  延军平 《资源科学》2013,35(3):638-645
依据1961年-2010年秦岭南北59个气象站逐月降水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对秦岭南北旱涝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①秦岭南北近50 a气候总体呈暖干化趋势,降水变化经历了四个时期:正常期-湿润期-干旱期-过渡期;②关中、陕南两地的旱涝等级变化,无论从步调上还是趋势上都基本一致.关中旱涝等级年代波动幅度小于陕南,暖干化程度大于陕南;③EOF分析得出近50a秦岭南北降水主要空间分布类型为:受大尺度气候变暖影响,降水量以秦岭为界,关中地区由北向南纬向递增,陕南呈现西南-东北向带状分布的全区一致型,这是最主要的分布特征.此外受纬度因素、季风气候、小尺度地貌单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有西北(渭北旱塬)-东南(大巴山地区)向的降水分布相反型,以汉中盆地为正值中心的东北-西南向降水分布相反型,以汉江谷地中段为负值中心的东西向降水分布相反型.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到20世纪初是德国语义学诞生、发展和趋向转变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德国语义学的历史演进秉承了德国古典哲学传统尤其是康德哲学的思想精髓,从继承和批判的两个维度开启了向现代语义学迈进的崭新路径。在此过程中,语义学家们在新兴的精确性科学如数学和几何学发展的影响下,主张通过采用清晰而完善的逻辑语形构造,以保证语义理解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同时,心理学方法也开始和语义学的分析结合起来,形成了心理和意向语义分析的早期传统。在以逻辑实证主义为标志的德国现代语义理论兴起之前,它从哲学、心理学和语言科学等各个学科当中吸取营养、开辟阵地,为现代语义学的兴起和繁荣奠定了基础,其中所蕴含的心理意向分析和语境阐释等合理性思维成为了当代科学语义学建设的理论先驱和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7.
南海中南部海域油气资源开发战略价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海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南海中南部海域我国九段线内油气资源不断受到周边国家的蚕食,严重影响我国海洋能源安全。本文以南海中南部海域主要油气盆地的地理空间位置、资源现状与潜力、招标和开采情况等数据为基础,采用SAVEE方法,结合GIS技术,对南海中南部海域油气资源开发战略价值进行定量评价,为我国勘探和开发南海中南部海域油气资源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南海中南部海域油气资源开发战略的积极因子影响价值主要由油气盆地的资源现状与潜力控制,消极因子影响价值主要由油气盆地的地理空间位置及其他国家的招标和开采情况控制。南海中南部海域油气资源开发战略价值呈明显的梯度分布特征,中建南盆地和北康盆地最高,万安盆地、南薇西盆地、曾母盆地和礼乐盆地次之,西北巴拉望盆地和文莱-沙巴盆地较低,南沙海槽盆地和南薇东盆地最低。  相似文献   

18.
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是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城市化过程已经成为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损失的重要影响因素。借助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估算区域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城市化过程对于定量评估城市化过程造成的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城市化进程较快的江苏省为例,通过1985—2015年间5期江苏土地利用与覆被(LUCC)数据,分析近30年来江苏省城市化过程。同时,利用改进的CASA模型估算对应年份的NPP,引入分段线性回归拟合的方法精确评估城市化过程对NPP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借助线性拟合方法可以有效提高NPP损失评估的精度;江苏省1985—2015年间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呈缓慢的上升趋势,累计扩张10 452.74 km2,2005—2010年间扩张最快,苏南快于苏北;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NPP)为(33.3~40.23) Tg C/a,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中南部的盐城与南通最高;近30年来江苏省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累计造成的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损失约为4.43 Tg C~5.99 Tg C,其中,耕地被占用损失最大,湿地次之。研究预示,苏北未来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损失将大于苏南。提高未来城市化的质量,特别是绿地率,可以缓解城市化带来的未来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的损失。  相似文献   

19.
朱丹  肖天贵  谌芸 《资源科学》2010,32(10):1910-1917
利用四川地区1960年-2004年121个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运用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定义,以及小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区域对四川地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讨论。结果表明:1960年-2004年,四川地区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能够定量的表征降水量在时空场上的非均匀性。整个四川地区降水的降水集中度呈减小趋势。东部盆地和西部高原的局部地区,枯水年出现旱涝的可能性很大,南部地区降水的可预报性较强。四川东部降水逐年减少,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转人干旱时期,西部降水短期内逐年有所增加,南部将转人干旱时期。  相似文献   

20.
2017年夏季全国气候趋势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7年春季至夏初,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将处于中性状态。2017年夏季(6-8月),全国总体降水形势趋于常年,出现大范围洪涝灾害的可能性不大。预计,华南大部、黄淮流域、华北东部、东北南部、东北北部、新疆大部和西藏南部地区降水正常略偏多,其中新疆北部降水偏多2成左右。我国其他大部分地区降水正常略偏少。预计2017年登陆台风数接近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