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 歧义现象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语言学家在运用各种手段尤其是西方的语法理论分化汉语组合歧义的过程中, 提出并发展了小类词、语义指向分析理论, 逐步完善了层次分析、语义特征分析、变换分析, 引进了“格”语法、配价理论和语用学中的焦点预设理论, 推动了语法研究中的语用平面研究,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汉语语法理论的可论证性和解释力向纵深发展, 从而显示出歧义分化研究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辞章学”是张志公先生在60年代初发表的《词章学?修辞学?风格学?》这篇文章中首先提出的。促使志公先生提出“辞章学”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点,志公先生认为辞章之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他在《汉语辞章学与汉语语法》这篇文章中对辞章学的来龙去脉做了简单的回顾。文中说:“先秦两汉的文献里,‘文、辞、章、文辞、文章’就已频繁出现……同时,对这些东西本身以及他们同所表现的内  相似文献   

3.
语法研究和语法教学苏培成汉语语法研究自1898年《马氏文通》的出版开始到现在,将近100年。在这100年中,汉语语法研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这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密切相关。在句子分析方法方而,近百年来用到的主要有成分分析、层次分析、变换分析和语义特征分...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变换分析是一种常见而有效的方法。它能否运用于古汉语语法研究,本文试作探讨。我们所说的变换,与转换生成语法所用的转换分析还有区别。因为目前汉语语法研究中,还没有一套严整系统的转换规则,大多是在广义上运用变换这个概念。所以,我们的变换实际上是通过改变句式或某些成分的次序,增减某些成分来对语言现象作语义或语法分析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张志公先生的《汉语辞章学论集》问世了。这本论集虽然不像时下流行的洋洋几十万言、上百万言的皇皇巨著,·但拿起来却有沉甸甸的分量。因为它包含着志公先生矢志探索汉语辞章学二三十年的心血;因为它显示着先生潜心研究汉语辞章学不断发展的轨迹;更因为先生洞悉几百年、上千年来语言学及语文教学成为老大难问题的症结所在,敏锐地提出汉语  相似文献   

6.
当代汉语辞章学属于汉语研究的新领域,属于广义上的修辞学。它是一门具有民族性、融合性和桥梁性的学科。尤其是辞章章法学,作为辞章学的一个分支,成就最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本文立足于辞章章法学这一崭新的角度上,对苏轼词的结构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针对苏词中运用最多的调和类章法和中性类章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释,从而认识宋词在谋篇布局上体现出的高度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马氏文通》是汉语复句理论的滥觞之作。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汉语复句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句读"之学和虚词研究的渊源关系。现行汉语复句理论之"名"是借源于西语文法的、而其"实"则是根源于中国传统"语法"观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外来文化传入,汉语吸收了大量外来语,其中日源外来语占据不可忽视部分。探析改革开放以来汉语中日源外来语发展史及定义、典型例子、使用人群、使用载体和借入方式、新时期日源外来语增多原因和我们应秉持的态度:汉语已有词能完美表达的就不借;借是为了丰富汉语、准确达意和表达特殊效果。  相似文献   

9.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土,在佛教逐步由印度佛教发展成为中国佛教的大背景下,大量佛源外来词被译借到汉语中以后,从词形到意义都受到汉语词汇规律的制约,逐步成为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佛源外来词的汉化。在引借佛源外来词的早期,很多词语存在多种形式,后来才逐步定型为一种常见的形式,我们称这一过程为佛源外来词的定型化。佛源外来词的定型化,是佛源外来词汉化的重要环节。具体来说,佛源外来词的定型化有译借方式定型、音译词的定型、意译词的定型、音节定型、用字定型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水文”中的数目字与干支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文是贵州省水族人民用来书写他们的经典“水书”的一种民族古文字。水文对普通文字学研究有着极大的认识价值,这主要是因为它是一种既有本民族自造字又有从汉字借用的字的“拼盘文字”。水文的数目字与干支字既有共同特点,又有各自个性,从对这二者的现察、分析与研究可知:一、水文的自源字早于借源字发生;二、文字的传播往往经历了被改造之路;三、借源文字往往多异体字;四、某些借源文字如水文往往有“自源字”与“借源字”两个系列的文字。  相似文献   

11.
总结百年古文献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反思存在的问题,把握古文献学的发展态势,拓展研究空间,深化研究内容,提出前瞻性对策,是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建设古文献学科、促进学术发展的重要任务,当然也是置于21世纪古文献学研究首位的课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特别邀请了三位教授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周少川教授的文章阐明了梳理百年中国古籍整理和古文献学研究的意义,指出要从纵横两个方面对百年中国古籍整理和古文献学研究进行总结,纵向按照古籍整理和古文献学科建设两条主线进行考察,横向按照基本史实、方法论、基本理论和学科理论四个层面进行剖析,以期探寻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发展的规律,明确古文献学研究的方向。王记录教授的论文讨论了21世纪古文献学研究亟待深化的五个问题,即古文献学科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亟待建立、中国古代文献学思想遗产需要发掘、少数民族文献学在中国古文献学中的地位需要得到进一步体现、中西文献学的比较研究亟待加强、古籍数字化理论和方法研究亟待深入。张升教授的论文论述了兴起于西方的新书籍史研究对古文献学研究的启示,认为新书籍史扩大了古文献学研究的视野,拓展了古文献学的研究范围,其引进社会史、文化史的研究方法使人看到文献研究所具有的社会史和文化史意义,古文献学研究要眼光向下,借鉴多学科交叉的方法,丰富自身的研究内容。以下刊出他们的精彩论述,希望能对关注这一问题的读者有所启发,也希望能引发同行诸君的更多高论。  相似文献   

12.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正确认识它,对我们阅读古籍,特别是理解汉语语法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人们对语法有着多种理解,对其所研究的学科对象有着不同的观点,先后产生了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转换生成语法、功能主义语法等。我国的语法学源于西方传统语法学,对语法性质及研究对象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但就汉语的实际而言,句子结构包容量大,句子是最基本的交际单位,其结构和使用规律反映了语法的基本规律。因此,语法学研究应该以句子的结构规律和使用规律为学科对象,做到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结构和功能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孟子》的宾语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较为突出的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形成很大的差异。如果对这种特殊语序辨析不清,就会妨碍对古书文意的正确理解,因此,它历来受到古代汉语语法研究者的重视。对《孟子》中宾语前置现象进行具体分析,有利于理清这一语法现象在该书中的特殊性及其变异轨迹。  相似文献   

15.
高壮  吴玲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39-141
刘知几《史通》,为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代表性著作。其中重要原因在于当时他提出许多具有代表性、专业性的观点和认识,总结中国古代史书编撰的理论和方法,其中不仅有“实录”“简洁”等史学编撰理论的探讨,也有文史关系的阐述。此书一直是史家津津乐道的史学专著之一。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史籍中最古老的体裁之一,编年体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结绳记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编年体国史是迄今可见的最早的编年体史籍.<春秋>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至迟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一门关于史书编纂的专门学问:编年体史学.纵观编年体史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经过了草创、形成、完善三个阶段,分别以<春秋>、<汉纪>和<资治通鉴>为代表作.编年体史学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演变,已经成为中国史学的重要内容,在传承中华文明、凝聚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毛诗故训传》(以下简称《毛传》)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传注体训诂专著。毛亨注解词语,也串讲文意,涉及到许多语法现象,反映 出西汉初年人们的语法意识和语法观念。本文拟从句法的角度入手分析研究《毛传》,描述汉代初年汉族句式的某些面貌,评说《毛传》对句法的认识所达到的水平,为汉语语法史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希腊神话有较为系统的神系,有专门的神话的书籍与故事留存;而中国古代神话则显得零乱,只在部分史书与文学作品中常见到神话的影子。文章从两种文明的自然环境与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方式、国家政治的形成、历史文化与民族特征以及人格结构这五个方面探究希腊神话的系统性与中国神话零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古代书斋文化意蕴深远。书斋藏书来源途径多种多样,每一种途径都有其历史背景,包含了深厚的人文思想。书斋藏书是一种文化,而考察书斋藏书来源则将对这种文化的研究引向了深入;不仅仅在于探寻其来龙去脉,而且探知到其背后深藏的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和中国古代文化深厚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0.
用保存有丰富古代汉语特征的方言分析古代诗歌,有助于克服语言障碍,探索作品的本原形态。本文利用分散留存于闽南语及赣方言中的古汉语语音特点、特殊词汇、语法现象,分析了唐代王湾《次北固山下》、宋代朱熹《观书有感》和上古时期的《诗经·东门之池》、《诗经·何彼秾矣》、《诗经·将仲子》等5首古诗,表明方言学与古代文学的学科交叉,既有利于在古籍整理中进行正确释读,也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古代诗歌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