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语言暴力,就是诉诸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暴力行为,它是指教师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乃至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学生的人格尊严、精神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损害,属于精神损害的范畴。  相似文献   

2.
教师“语言暴力”就是指教师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乃至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学生的人格尊严、精神上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损害的语言行为。学生们常遭的语言暴力可分为辱骂性、贬损性、恐吓性三类。  相似文献   

3.
<正>一、教师忌语与非忌语在幼儿园里,有一部分忌语也被称为"语言暴力",何谓"语言暴力"?即"指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和心理遭到侵犯和损害的一种行为",是一种比较明显的教师忌语;另有一部分忌语是隐含起来的,即说的话是正常的,但加上说话者的表情或语气等,致使他人精神和心理受到损害的一种行为。二、幼儿教师忌语的类型  相似文献   

4.
当前学校教师中,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大大减少了,但学生还是经常会受到教师的谩骂、嘲笑与歧视。这其实是一种精神暴力,是一种比较隐蔽的暴力行为。校园精神暴力,是指教师凭借制度赋予的权威地位,采取侮辱性语言、歧视或孤立等方式,对学生的内在心理和精神世界实施惩罚和伤害。它会导致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和病态心理问题,进而造成学生人格尊严的丧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的中小学教育中,极少数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不良现象屡屡发生,这种暴力行为遭到了公众的强烈谴责,但有一种暴力行为至今尚未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那就是语言暴力。一、语言暴力易被忽视所谓语言暴力,顾名思义,就是诉诸于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暴力行为,它是指教师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乃至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岐视性的语言,致使学生的人格尊严、个人名誉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损害。一些教师常常对所谓的“问题学生”或“后进生”使用“笨蛋”、“傻瓜”、“蠢猪”、“没有出息”…  相似文献   

6.
教师语言暴力指教师使用谩骂、诋毁、诬蔑、嘲笑、挖苦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使学生在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受侵犯和损害。常见的教师语言暴力有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7.
教师挫折性语言的形成和影响呈复杂性,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可逆性,其影响深远。挫折性语言从心理学角度上说,是一种精神虐待,不是通过暴力行为解决问题,而是通过非暴力手段,对他人进行精神上、心理上的伤害和侵犯。师生交流中使用挫折性语言会严重影响教师自身的教学效能和学生的正常学习,给师生精神与心理带来后期伤害,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少或避免教师使用挫折性语言,促进师生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数学是一门注重思维的学科,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德育工作。第一,教师应当重视教学语言的艺术,用表意明确、幽默有趣的语言与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或交流;第二,教师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或解题的能力;第三,要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它对教育者提出了哪些要求呢 ?笔者认为 :第一 ,教师需要创新精神。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 ,策划者 ,起主导作用。要教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必先有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师。我们必须改变观念 ,勇于开拓进取 ,勇于创新 ,相信学生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 ,从而为学生独立研究 ,独立动手能力的发展提供所需的时间与空间。第二 ,教师应有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语言技能即听、说、读、写英语的能力。“创新”是指个体发展或创造出来的相对于已有知识和经验而言的新…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人是靠精神站立,靠能力行走的。的确如此!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更应该具备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坚忍不拔、拼搏奋斗的精神。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还不能自觉认识自我,把握自我,而且常常缺乏信心和勇气,或因胆怯畏缩不前,或因受到挫折悲观失望,或因遇到困难灰心丧气。这就要求教师使用激励性语言,激发他们勇往直前的精神。教师要熟练地使用激励性语言,首先应明确激励性语言的要求。第一,要善于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激励性的语言,更多的是从正面肯定入手,以赞扬的方式说出来,因而常常需要教师从消极中看到积极,从现象中看到本质,从眼前的状  相似文献   

11.
教师语德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语言道德规范.由价值冲突和教育理念引起的造成学生心理损害的不文明语言,压抑学生看法的狭隘偏激、有失公正的语言等教师语德问题,是影响教师形象及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之一.应以强化教师的职业伦理、提高教师人文素质以及树立新型师生观等为切入点来提高教师的语德涵养.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教师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开导思想、解除学生疑难、促进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能的基本手段。良好的教师语言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功效。在教学和学校管理实践中,找们曾不断地发现这样的现象:或因教师语言不简洁,不能表情达意,或因教师语言平淡乏味,或因教师语调、音色难听,使人反感等,致使学生昏昏欲睡或焦躁烦厌,学习兴趣一扫而光。而那些具备良好教师语言的教师讲课,学生情绪高,兴趣浓。可见教师语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之大。为了学生,教师一定要学好语言,用好语言,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  相似文献   

13.
小学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正确的评价,恰当地动用表扬与批评,是激励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运用激励的教育形式最能体现教师作为管理者的角色.教师通过语言或非语言手段,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表扬、批评、奖励、惩罚,表示对学生行为的肯定与否定,期望学生继续某种行为或终止某种行为.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其上进心、自尊心、荣辱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等.然而,不正确的表扬与批评,则会使学生或是盲目骄傲,或是灰心失望、丧失信心.  相似文献   

14.
观点一(江苏省泰兴市刘陈镇初级中学沈建军提供) 王老师对学生的这番话属于"语言暴力".所谓"语言暴力",就是指教师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乃至生活中,对学生使用谩骂、诋毁、蔑视、挖苦、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学生的人格尊严、精神和心理健康遭受侵犯和损害.从近期后果看,它会使学生终日神经紧张、提心吊胆,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进取心,养成怯弱无能、胆小自卑的性格;从长期影响看,它将烙印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对学生的人格尊严、心理健康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严重的还会使学生丧失正常的人格和健康心理.  相似文献   

15.
学生伤害事故责任的构成要件,是指导致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侵权行为人或相关主体承担学生伤害事故责任的条件。学生伤害事故发生以后,学校只有在符合一定的条件下才应承担责任,这些条件就是学生伤害事故责任的构成要件。一、损害事实损害作为一种事实状态,是指因一定的行为或事件使某人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和利益遭受某种不利的影响。损害主要包括:财产损失、人身伤害和死亡、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以外的人格权遭受侵害、精神损害。学生伤害事故中的损害事实主要是指学生的人身伤害和死亡、学生的生命健康权以外的人格权遭受侵害、精神损害。1.学生…  相似文献   

16.
人们对素质教育的普遍要求,急切呼唤着教学方法的改革,任务型教学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它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参与教师或教材精心设计的任务型学习活动中认识语言、运用语言、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归纳知识和感受成功,真正让学生掌握讲英语、用英语的本领.培养兴趣.树立信心,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基础.  相似文献   

17.
观点—:(江苏省泰兴市刘陈镇初级中学沈 建军提供) 王老师对学生的这番话属于“语言暴 力”。所谓“语言暴力”,就是指教师在各 种教育教学活动乃至生活中,对学生使用 谩骂、诋毁、蔑视、挖苦、嘲笑等侮辱、歧 视性的语言,致使学生的人格尊严、精神 和心理健康遭受侵犯和损害。从近期后果 看,它会使学生终日神经紧张、提心吊胆, 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进取心,养成怯弱无 能、胆小自卑的性格;从长期影响看,它 将烙印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对学生的人格 尊严、心理健康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严 重的还会使学生丧失正常的人格和健康心 理。  相似文献   

18.
语言激励是指教师运用赞美、表扬、批评、教训、演说等言语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要针对学生的动情点给以刺激 ,把教师或社会的期望变成学生的动机或兴趣 ,从而激发其荣誉感、责任心和奋发精神而获得力量。巧用激励语言 ,如同添加催化剂 ,能促使学生激思、激情、激行、提高教学实效。  激思 学起于思 ,思活于激。教师在教学中巧用激励语言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 ,进而激起思维的波澜。比如 :我在讲“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天生的 ,而是靠后天培养和发展起来的”这一知识点时 ,说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  相似文献   

19.
郝晓萍 《考试周刊》2012,(87):88-89
新课程标准英语教材是一套图文并茂、内容新颖、编排系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材。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传授语言知识,还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情意态度和学习策略的培养.传统的英语教学常无法体现新课标精神,教师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更新教育理念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呈现能力是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之一,它要求教师"在一种能使意思明了的情境中,清楚而自然地说出新的语言材料",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中,感知和理解教师所呈现的语言材料.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一般是从感知、理解教材开始的.感知是指学生能够听清楚或把握所学语言材料的声音,或看清楚其书写形式;理解就是通过教师创设的语言情境,明白听到的或看到的语言材料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