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茅盾论庐隐     
茅盾早期的作家论以其独特的个性话语和批评方式,对当时的文学批评起到了范式作用,也为现代文学批评确立了一定的学术规范。文章从茅盾1934年创作的《庐隐论》的写作背景出发,浅显地论述其评论模式的个性特征和深远影响,分析其对现代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迄今为止,研究者仍然无视胡先骕在推动古典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参与建构现代文学批评系统以及订立文学批评规范等方面的作用,自然也就不认可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无疑,对此重加辨析有助于纠正当前胡先骕研究中的不足,也能为我们反思现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与书写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文学批评首先是文学读者的批评,体现着文学读者对文学及其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不同的文学读者有不同的文学批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文学的政治批评;二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文学的人生批评;三是以梁实秋、朱光潜、李长之、李健吾等学院教授或学者为代表的文学的学院批评。这三种类型之间有多种过渡形式,造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文学批评是沈从文文学殿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文学批评不仅可以服务读者,更可以纯正文学风气。在文学批评活动中,沈从文以人性和理性为批评的标尺和准绳,在实事求是、历史主义和辩证比较评价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进行诗意化的印象式批评。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5.
韦勒克是20世纪英美文学著名理论家和批评大师,其影响巨大的《文学理论》和八卷本《近代文学批评史》被誉为西方现代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史上的里程碑。因此,过去的研究大都集中探讨其文学理论或者批评史、批评方法方面的贡献,而忽视了他对英美现代诗歌批评的研究。其实,韦勒克是较早关注英美现代诗歌批评的批评家之一,他对英美现代诗歌及批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为英美现代诗歌及批评的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整个学术界都处在新旧交替的转型时期,女性词只是大时代环境下一个小领域的缩影。透过对女性词批评可以看出,清代女性文学批评正在逐渐从传统文学批评的模式向现代文学批评转型。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李长之是一位风格独特的批评家。在他看来,文学批评永远应该是感情和理智的起伏。因此,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李长之的文学批评既体现出传统批评的神韵妙识,又显示了现代批评的逻辑严密,于逻辑中透着灵悟,在睿智中散发着浪漫,将中西文学批评的优长熔于一炉,呈现出灵妙与思辨共存的风格。这种科学的批评规范对现代文学批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健吾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批评家,他秉承着人本美学观将中西文化完美交融,形成了宽容与平等共存,感性和理性交织的印象主义唯美批评。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实践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面貌,他的批评观念及批评特色为当下文学批评的发展和多元审美的倡导提供了思考。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位颇具特色的批评家,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主要着眼于"人",他从文本分析入手,探寻潜藏在其中的人性人格,并藉此展开对整个人生宇宙的深层看法。本文拟从批评的精神内核、人性审美视角的批评尺度、批评实践中的具体路线三个方面来探讨李健吾"以文论人"的批评模式。"人"的因素是该模式的主线,批评的最终旨归是丰富的人性。但在方法上又并不完全局限于其惯用的印象主义批评,同时还采用实证性的批评方法,二者相互补益。  相似文献   

10.
李健吾是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批评大家之一,他的文学批评独具一格,极具魅力,形成了一套“李健吾式”的文学批评理论。在他看来,文学批评是一门说出见解并不忘批评使命的创造性艺术。文学批评要本着公正、自由和同情的原则,以“自我存在”、人性扣以往杰作为标准,达到走进杰作、发现优劣的建设性目的。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沈从文有意识地实践着各种文体形式,尤其在语言风格上表现出独创性。在其作品论中,大量色彩鲜明的文学词语以及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本呈现出不同于一般文学批评文本的面貌,形成沈从文独特的语体风格。另一方面,沈从文对现代作家的作品进行了文体层面的评价,表现出对文体方面的高度重视。批评的文体和文体的批评可以说是沈从文文学批评有关文体特征的两个相辅相成的侧面,两者从同一个出发点分别指向主体和客体,构成了沈从文文学批评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2.
古典文学的现代研读存在文学史研究和文学批评两种不同路径。京派以现代批评的方式介入古典文学,在批评测度及其表述、批评方法、批评视域上都显示出文学批评进入“现代”之后的鲜明特色。在这种古典与现代的对话中,京派批评家立足民族审美传统、同时积极将文学和文学批评推向现代的思考和实践,迄今仍启人深思。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大学蒙古文学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其50年发展历程可分为初创尝试期、低迷停滞期、复苏发展期和繁荣深化期。初创期成果主要在当代文学与文学批评、民间诗歌与尹湛纳希研究方面;发展期成就主要在文学理论遗产整理研究、文学史总体研究、史诗研究等领域;繁荣期主要在文学理论研究、诗学研究、古近代文学研究以及现当代文学研究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和优势。在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总体格局中发现并弥补队伍建设、史料建设及扩展领域等方面存在的缺失与不足,并着力突出特色和优势,是我校蒙古文学学科发展进入崭新历史时期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茅盾不仅在文学翻译方面成就卓著。而且在开拓现代文学翻译批评上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独特的地位不容忽视。茅盾促进了传统文学翻译批评向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的转化,是我国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5.
修辞批评的价值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辞批评作为文学批评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它在当代的复兴,对文学批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这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从西方现代修辞批评角度看,对修辞本性的哲学反思,将修辞看成是一种话语实践,看成是对真理的认识和表现,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文学和文学性问题;另一方面则可以从修辞批评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关系看,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更靠近修辞批评这一特色,以更好地发掘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现代文学批评带有时代赋予的救亡情结,集中表现为:以社会改良面目出现的救亡情结;以文学革命为旗帜摇旗呐喊的救亡情结;以论争形式参与政治的救亡情结。对中国近现代文学、文学批评来说,救亡情结是无法选择的时代必然,它的存在可谓利弊同在,不仅影响了现代文学批评的转化与发展,甚至远及当代。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建立,是以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引进为基础的。如何看待西方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在探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西方的关系中明确提出"开放的民族主义"的立场。论文首先重新诠释了"民族"的概念,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具有相关性,民族性中蕴涵着普遍性,民族的发展在于创新。接下来阐述了开放的民族主义的基本要义,即坚持民族差异性和有容乃大的原则。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在接受西方文学批评时,一方面需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其对象作为异质文化语境和经验的产物的复杂性,同时也要看到西方文学批评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革命性影响。当代文学批评的策略乃中和之美,以宽容的精神、多元的价值观、对话的姿态倾听其他民族的声音。中国未来的文学批评应是一种善于吸收不同文化优势,能够研究和解释本土文学问题,体现本民族深层意识和具有民族个性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8.
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下,文艺批评的模式不再是确立标准的问题,更是为了折射出特定的文学观念.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现的美学标准包含: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这是文艺创作的最高原则."活着"的从容与生命的顽强合乎逻辑地在福贵身上演绎,体现了理想创作的有效范例.  相似文献   

19.
我们把 1917- 192 4年间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定格为初生态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它是泛功利型的文学批评形态。它的受益对象 ,不是具体的政党、政治阶层、政治势力和集团 ,而是整个社会、民族和国家。功利的实现 ,不是凭借政治搏击、权力话语 ,而是文学群体的自运作。初生态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开创者们 ,清醒地认识到文学的泛功效用 ,只有通过文学的审美作用才可获得  相似文献   

20.
李长之的文学批评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批评特征 ,但他对主体精神世界的高度关注不同于中国现代文学中主流社会历史批评。本文就其批评中以作家精神为核心来观照社会生活的影响且它与作家艺术世界的关系等特征展开论述 ,试图证明李长之代表了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另一典型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