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有一篇讨论《诗经》的文字,被题为《孔子诗论》。《孔子诗论》中有大量的通假字。文中对《孔子诗论》中的通假字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分析,指出了这些通假字在声、韵、调三方面所反映出的上古汉语语音的特点;同时也指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这篇讨论《诗经》的文字,在没有弄清它的真正作者之前,题为《诗论》最为确切。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来,战国出土文献相当丰富,其中有诸多文献皆有称《诗》之篇名、引《诗》之诗句的现象。如《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郭店楚墓竹简》、《河北平山三器铭文》等。其中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还是战国时期儒家专门论《诗》的文献。将这些文献中的称《诗》引《诗》现象进行条缀,可以更好地对战国《诗》本的传承与传播,以及战国至汉代《诗》本的变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张朵 《语文知识》2009,(3):4-5,8
《孔子诗论》是上海博物馆所藏《战国楚竹书》中一篇极为重要的文论文献。其中,第八简集中评论了《诗经·小雅》中的五篇作品,这些作品,历代都有较多解读。孔子认为,《十月之交》的特点是善于揭露和批判,《小曼》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执政能力的怀疑。这些评论,对推进《诗经》相关作品研究的深入,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冯涛 《语文知识》2015,(2):38-40
至今为止,我国对先秦时期中国诗学的研究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以下简称《孔子诗论》)的问世,将会扩充我们对先秦理论的研究,增加中国先秦诗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深度,这对于中国学术史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一、《孔子诗论》简介《孔子诗论》是一部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著作,它在说《诗》方法上勇于探索,突破了此前断章取义的方法。《孔子诗论》按其内容可分为诗之综论、诗之题旨、  相似文献   

5.
辛慧 《现代语文》2009,(11):7-8
上博简《孔子诗论》与《韩诗外传》中都有关于情志、性情的论说,本文将《孔子诗论》中有关性情论的部分与《韩诗外传》中对《诗》的讨论加以对照,发现其在学术、思想上有相关之处。二者都将"情"置于重要的位置,抒发诗情、人情,大力宣扬情的合理性,重视情的地位、价值。  相似文献   

6.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荀子>有一脉相承的联系.在对于"情"以及"情"与"乐"关系的认识层面上,关于<诗>与礼的论述中以及关于<诗>的艺术特征上,它们的"<诗>论"都具有一致性.<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荀子>"<诗>论"的相似性、<荀子>与毛鲁韩三家<诗经>传授联系以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毛诗序>的相似性,则非常有力地印证并丰富了孔子--七十子--一七十子后学--苟孟--汉儒这一条先秦儒学经籍传授以及思想延续的主线.  相似文献   

7.
关于《诗.邶风.柏舟》诗的主旨历来有歧义,但以《诗序》所说的"仁人不遇"之诗为近是。上博简《诗论》第26简的内容,为此提供了新的证据。《诗论》以"闷"字来评析《柏舟》,字意为忧愁。这个评析,是孔子政治思想以及他对于隐士看法的表现。在孔子看来,《柏舟》诗的作者,为国事孜孜以求而不遂其志并被小人排挤的时候,是何等的忧愁,然而这又是非常美丽而无奈的忧愁。  相似文献   

8.
关于《孔子诗论》的时代与作者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目前大多数学者已经接受"《孔子诗论》为孔子著作"的观点。但是,从对"■"的断字、"孔子曰"的称呼方法、《孔子诗论》的结构、《孔子诗论》的解诗方法以及对《孔子诗论》内部诗学思想的分析来看,《孔子诗论》虽然杂有孔子之《诗》学思想,但总体来看,其应当属于战国中前期的《诗》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上海博物馆整理的战国楚简中的《孔子诗论》进行逐简的解读,主要从文论角度揭示其理论内涵,包括诗乐功能和情志关系理论,《孔子诗论》作者对《诗》的解读方式,《孔子诗论》与《毛诗序》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0.
《诗经&#183;邶风&#183;燕燕》之终章非错简所致,《毛诗序&#183;燕燕》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相关内容可相互发明。《燕燕》抒情于终章得“以礼节情”、“情礼和谐”之义,胜于始初“恣情违礼”之状态,《诗论》“贤于其初”者,其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11.
上博简《孔子诗论》简一所载“《诗》亡离志,乐亡离情,文亡离言”的文字对孔子《诗)教具有重要意义,“乐”应为“《诗》乐”,“文”指“《诗)的文采”。“《诗》志”、“《诗》情”和“《诗)言”构成孔子《诗)教的三大核心内容。孔子籍《诗》培养个人的社会文化知识、情理涵养和辞令谈吐,由“志”——“情”——“言”的过程是君子以《诗》入学由浅至深、由内修至发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上博简《孔子诗论》的论诗特色及其作者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孔子诗论》与传世文献相比较可以见出:首先,《孔子诗论》论诗具有明显的“重情”或“主情”色彩,它所说的“情”与“诗言志”的“志”是一致的,并与“礼”相统一;其次,它对《诗经》诸篇的境界和审美过程的分析是划分层级的,而由对上博简内容与传世文献的对比研究,本文认为《孔子诗论》的作者应是孔子的弟子高柴(字子羔)。  相似文献   

13.
上博楚竹书《孔子诗论》释"颂"数语准确地揭示了《颂》诗的内涵,且是《毛诗序》对"颂"的阐释的直接依据和来源。颂时王之成功以告神是《诗经》三《颂》的本质特征。以上博《孔子诗论》释"颂"数语与相应诗篇相对照,在考查诗篇之义的基础上,考释《诗论》对《颂》的评语的含义,并纠正前贤之误。  相似文献   

14.
上博楚竹书《孔子诗论》释"颂"数语准确地揭示了《颂》诗的内涵,且是《毛诗序》对"颂"的阐释的直接依据和来源。颂时王之成功以告神是《诗经》三《颂》的本质特征。以上博《孔子诗论》释"颂"数语与相应诗篇相对照,在考查诗篇之义的基础上,考释《诗论》对《颂》的评语的含义,并纠正前贤之误。  相似文献   

15.
从语言和文意的角度出发上博简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第三简《邦风》部分当读为:"《邦风》其纳物也,溥觀人俗焉,大斂材焉。其言文,其声善。"《邦风》的主旨是"纳物","溥觀人俗"和"大斂材"分别是"纳物"的两个方面,此句与"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好辟。"(《礼记·王制》)相合。  相似文献   

16.
汉代对《诗经》的研究继承了先秦研究《诗经》的成果,同时也注入了汉儒对于《诗经》的独特思想和汉代的时代特色。上博简《孔子诗论》的出土,使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地认识先秦与汉代在说《诗》态度、对《诗经》社会作用认识、对《诗经》政治作用认识、对《诗经》历史性认识等各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研习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以下简称“上博简(五)”)的过程中.读到部分记录孔子与其弟子言行的简文,生动有趣,可与传世儒学文献参照.以深入认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8.
周丙华 《天中学刊》2014,(1):100-102
上博藏楚竹书《诗论》第三简“内勿”释读为“纳物”,从《左传》有关材料来看,应是春秋以来的成语,其内涵渊源有自。结合儒家的诗教传统,《诗论》谓《邦风》“纳物”,就是说其风物可以“纳民于物(轨)”而可施教化,也就是说可以“设教”,因而则可“溥观(示)人欲”。“敛材”应是“取材以章物采”之意。  相似文献   

19.
在上博简《孔子诗论》中,孔子大量地以德说诗,如"诚"德,"反己"之德,"孝"德,"中庸"之德,"专一"之德等。对《诗》的理解和解释,贯穿了道德、仁义的立场和观点,显示了儒家"德治诗观"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关于上博简《孔子诗论》的读书札记。主要涉及第十七简、第二十三简、第二十九简的内容。本文试图从文字、训诂的角度对简文中的一些有争议之处,如“其爱妇悡”、“以乐词而会、“律而士”等的释读提出一些看法和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