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影响生产力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劳动者的积极性、技术水平和工作经验,而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增强劳动者的积极性和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增强劳动者的技术水平而对发展生产力起着不容忽视的直接作用,因此,应当确立“精神文明建设也出生产力”的新观念。但要确立这种新观念,必须在思想认识上注意克服“空头政治”和“两张皮”等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2.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制定规划,有步骤地推进农科教统筹工作。 枝江县区位条件较优,经济发展基础较好,但经济发展的实绩与先进地区差距甚远。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归根到底是劳动者素质,而劳动者素质低的根本缘由是教育落后。要使经济快速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尤其是要大力为农户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这是富县富民的根本大计。根据这种指导思想,从1992年开始,我们紧紧抓信”人才培养——科技进步——经济振兴”这条主线,加强农科教统筹,合理配置、综合利用各部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制定并努力实施“8731计划”,即在八五期间为全县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8万户每户培养一名科技致富带头人,为乡、村、组培训7000名技术骨干,为乡镇企业培养300名中高级人才,八五期间农民应  相似文献   

3.
脑力是劳动者揭示规律和发明利用规律的中介物的能力,体力是由劳动者自身的生物能所形成的机械力。体力具有有限性,脑力具有无限性。生产的发展,科技革命的发展,都是脑力无限性的表现。劳动力的结构是脑力和体力的关系及其比例。随着脑力发明利用体力的中介物的发展,体力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而脑力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但脑力永远是劳动力一部分,不可能是100%;体力所占的比例再小,也不能是O。这样,脑力在劳动力结构中的不断增长的曲线是一条“S”曲线,而体力在劳动力结构中的不断下降的曲线也是一条“S”曲线。认识劳动力结构变迁的“S”规律,对于引导人们科学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提高国际经济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出现经济增长与企业利润下滑相伴随的现象,这被有些学者称为“悲惨式”经济增长。我国出现“悲惨式”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部分产业陷入衰退、经济粗放增长、企业缺乏核心能力等等。结束“悲惨式”增长有赖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5.
就目前来说,世界上任何社会制度的国家,其劳动报酬制度都是调动和激励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劳动者工作努力程度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劳动报酬制度是否合理公允,是否能使社会上各阶层的大部分劳动者从心理上予以接受,将直接影响到这个社会的经济生产效率及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国,自从经济体制改革的汹涌潮头波及到祖国的每一个角落之后,人们开始逐步理解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报酬制度中“按劳分配”原则所应有的真实含意。复杂劳动报酬和简单劳动报酬倒挂这种“教育的个人收益递减”现象的存在,已不再能象过去那样只要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其外表裹上一层庄严而灿烂的外衣,便可被人们所默认暗许了。这种不合理的劳动报酬制度与新时期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环境变得愈来愈格格不入,以致严重地影响到劳动者特别是复杂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到这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决定了教育的战略地位。教育是为了提高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劳动者素质而进行的一系列知识传递与创造活动。这种活动基于生产的需要而产生 ,并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产生并充分发展了的教育又回过头来成为生产力加速发展的原动力。因此 ,有人又称教育为生产力之母 ,这是不无道理的。在生产力的所有要素中 ,劳动者是最活跃的决定因素。只有掌握了科学知识的劳动者 ,才能在生产过程中表现出更大的创造力 ,而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则有赖于教育。通过教育 ,使劳动者素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及民族凝聚…  相似文献   

7.
<正> 所谓就学动机,是由根源于社会生活客观条件的需要而产生的要求学习的心理动力。关于成人的学习动机,简要地说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致富需要动机。这是一种为了改变现有经济状况和劳动条件(寻找致富门路)而产生的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的需要引起的就学动机。农村经济体制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劳动者获得了发挥知识、判断力和意志的主动权。“简单劳动”效益低,不能有效地达到致富目的。所以他们寻找致富之路的第一个要求是获得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这是近几年来,广大农民热忱参加各种学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劳动者的培养。”为了尽快地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落后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最有效的途径是在普及小学义务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一、当前制约落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我国当前制约落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体制的僵化(体制对生产力的束缚正在解除),不是资源的匮乏,不是群众不敢致富,更不是人们满足现状,缺乏进取精神,而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出现与劳动者难以适应、不能掌握运用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应有的解决。这个矛盾,一方面表现为生产力要素间的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表现为劳动者素质对生产力的束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力在开初几年发展较为迅速,这种发展取决于:1、劳动者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和发挥;2、劳动者素质与生产工具发展水平基  相似文献   

9.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一项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人才、智力支援的系统工程.高等院校承担了“产品”的生产阶段任务,培养农村人才的关键所在是要用得上、留得住,是“人才成品”而不是“半成品”.利用高等教育,加强“一村一名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使他们不仅成为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也要成为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的带头人.进而搞好农村体育活动工作,有效保护的人的健康,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产、生活、生态"教育——农村职业教育的特质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农村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教会农民拥有一技之长、参加社会生产的基础上,而应该把“生产、生活、生态”教育作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全部内容,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型劳动者。  相似文献   

11.
劳动价值论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是宣扬劳动创造财富的理论。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代表了公正公平,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美国通俗小说《飘》借“人与土地”的相互依存关系揭示了大地是人类精神家闻和灵魂的归属,并以“土地伦理”意识的觉醒及其多重意义的展现,呼吁人们不要把土地看作财富资源,应该从伦理角度来思考它,因为自然、土地才是最终的英雄,并以此倡导人类关爱自然,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哲学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对于化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对于保存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不同文明的特色具有建设性意义。从人类社会意识、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来看,儒家大同世界的思想虽然已过去两千多年了,但其先进的思想光辉至今仍然明亮闪烁。  相似文献   

14.
霍布斯与愚人的争论关系到他的整个理论体系,本文首先概括了霍布斯与愚人之争的概貌,指明了汉普顿的解释中所存在的问题。汉普顿的解释认为愚人所代表的经济人模型才是霍布斯的人性理论的本质。然而汉普顿的解释是对霍布斯的错误解读,以愚人为代表经济人模型恰恰是霍布斯所要反对的。霍布斯的人性理论强调的是逃避死亡的欲望的绝对优先性,而这也显示了霍布斯的人性理论的修辞特质。  相似文献   

15.
在错综复杂的物质索求中,现代人忽略了自然神性,迷失了自我。因而,强调心灵和自然的交流,进行精神探索是必要的。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著名诗人,不满于资本主义制度下,人被物质化地对待。诗人意识到自然是一种精神存在,是治疗工业文明所致的现代弊病的良方妙药,是调整现代文明异化社会关系的唯一方法。《孤独的收割女》恰恰反映了诗人在这一方面的思考。本文尝试探究华氏选材所体现的趋势,旨在证明华兹华斯更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观念,同时也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出了要求。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然权利论提出了一种崭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定位,从而为可持续发展观增添了新的内容。在现实的人类社会中,承认生命和自然界有一定权利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社会责任感的核心凝聚力来推进。在现代性社会里,主体的责任缺失,引发了许多关于人的生存境遇和命运的问题。强化对主体责任教育,提高主体责任意识,人类才能和谐生存。  相似文献   

18.
技能取向的能力本位观一直占据职业教育的主流,高等职业教育亦是如此,这种源自行为主义的理论依然影响着当今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认识与实践,然而经济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本身对人本性的关注都要求对单纯技能本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应当从人的内在性出发,以综合职业能力重构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及其体系,在这样的重构中,技能取向的本位及其体系得到合理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当代人文精神的特征和形成方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代人文精神是以人本世界观为核心的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以人的整体、全面、长远和根本利益为最高价值和终极关怀的态度和追求。人文精神既有历史普遍性,也有明显的时代特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都是人类普遍追求的主体性精神,它们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的福祉。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是广义的科学精神,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和终极关怀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也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不同人群、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和谐发展的全面和谐发展观。强势平衡、信仰先行、楷模示范是当代人文精神形成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20.
亚当.斯密悖论从不同角度对人性作出了周密分析,以此考察公务员的行为,可以发现其身上的“经济人”理性的必然性。因此,只有客观地对待人性,并在人性基础上进行制度设计,有意识地发扬“道德人”理性,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现代法制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