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方奎明 《武当》2014,(10):17-18
本人研习太极拳近三十年,对太极拳内功和太极拳养生等诸多方面,已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今不揣浅陋,谨就太极拳内功与养生简要阐述如下,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一、太极内功 习练太极拳不仅要有外在的形体运动,还应该有内在的意气运动。外在的形体运动源于内而形于外,是一种表现形式;内在的意气运动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内涵深厚,即我们所追求的太极内功。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作为内家拳典型代表的太极拳,十分注重内功训练,讲究功招合一。即所谓“功无招无以为用,招无功招法皆空”。因此可以说,习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调整形与气的关系的过程。形是方法,气是内容。习练太极拳不能只停留在外形姿势上的标准与否,更要深入提高太极拳内功“气”的层次,才能达到意、气、形合一,才算真正掌握了太极拳运动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中常讲的“劲”不同于一般的力,是太极运动中特有的一种力量素质.劲与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太极之“劲”有内劲和外劲之分又有整体性,是一种整体劲,在实际运用中均以整体形式发放出来.文章从古人论述和现代科学角度对太极拳的整体劲进行论述,希望能够对太极拳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充实.  相似文献   

3.
试论太极拳的呼吸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珍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1):101-102
太极拳运动中的呼吸方式与动作的配合,对于提高太极拳演练水平和技击技巧以及健身效果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太极拳运动深入发展的课题.文章运用综合论述法对太极拳运动中的几种呼吸方式进行阐述与分析,着重论述了不同的呼吸方式在太极拳运动中的运用,以及在练习太极拳时常见的几种影响呼吸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1.呼吸在太极拳中的作用 太极拳是一种注意内功的拳术,而调节呼吸对太极拳运动起到特殊的作用.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 但其实在太极拳运动中并不只是只有这一种呼吸方式比如初学者练习时的自然呼吸法,陈式太极拳中的发声呼吸法,还有在进行太极推手时胸式呼吸的运用.下面分别对这几种呼吸方式来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5.
初学太极拳的感受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极拳运动是一种异于寻常的、以身体、四肢为主要运动的自我锻炼。内讲意、气、力合,外讲松整、自然,动作练习过程具有用意不用力、缓慢均匀等特点。这些特点与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西方体育运动不同,与一般的随意运动也不同,因此,初学者往往会感到难于掌握。要想又快又好地掌握太极拳运动,就更困难了。借助太极拳前辈的传承经验,通过多年的太极拳教学实践发现,如果让初学者先通过一些基本动作体会出身体各部在“太极拳运动状态”下的运动感觉,“跟着这种感觉走”,会加快掌握太极拳运动的速  相似文献   

6.
1.呼吸在太极拳中的作用太极拳是一种注意内功的拳术,而调节呼吸对太极拳运动起到特殊的作用。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但其实在太极拳运动中并不只是只有这一种呼吸方式比如初学者练习时的自然呼吸法,陈式太极拳中的发声呼吸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对二十四式太极拳套路运动节奏与音乐节奏进行了分析,对太极拳运动特点、太极拳教学发展趋向等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从而使音乐内涵融合于太极拳中,以提高竞技太极拳运动的观赏价值。1前言太极拳既是一种合乎生理和体育原理的健身运动,又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是在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选取二十四式编成的。学习简化太极拳不仅是对中华。  相似文献   

8.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又叫“缠丝功”,是陈式太极拳运动内缠外绕相结合的总称,也是陈式太极拳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9.
老六路是杨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杨健侯宗师教家里人练的一趟以内功练法为主的.一趟传统的太极内功拳,它完全按照拳道学总则——阴阳修炼。阴指内功神.意、气的修炼.阳指外形肢体运动。练太极拳应包括肢体运动与气势运动两项.人的内气是先天具有的.人们后天的劳动.取代了先天内气的使用.先天内气变成潜在的能量。由于先天内气长期未被调动利用.所以未能有效地增长壮大。现在杨式太极拳老六路  相似文献   

10.
为了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好太极拳,笔者总结了太极拳教学四部曲。1.观看太极图,使学生了解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太极图是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一表示其运动和结构有规则,二表示其运动以旋转为基本形式,三表示其运动是流畅圆润的,也就是说,太极拳的手法、身法、步法的动作轨迹呈弧形,拳式与拳式之间的动作衔接也是“圆”。2.学习和掌握基本动作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包括:手形、步形、预备势、站桩和缠丝,因太极拳动作是以各种弧形曲线为基础构成,基本动作学习要求学生尽量将动作做得舒展大方,克服紧张僵硬,要有意识地强调…  相似文献   

11.
一、为什么要放松? 1.太极拳运动是一种在放松状态下的运动,心静体松、缓慢柔和、轻灵沉稳、连贯圆活的技术特点决定了放松是太极拳第一要素.就像走路需要速度、跳高需要弹跳、推铅球需要力量一样.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是东方古老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诞生之日起发展到今天,太极拳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运动,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太极拳从生命学意义上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一种已被亿万人的锻炼实践证明、经现代科学研究验证的太极健身运动方法.坚持参加太极拳的练习,能够明显地改善和提高人体不同系统的功能.太极拳是一种科学的健身方法.  相似文献   

13.
“内劲”是太极拳传统劲力理论中常见的重要概念。事物是对立统一的,因此,也相应出现了“内劲”和“外劲”的概念。什么是“内劲”?什么是“外劲”?太极拳界的许多拳家从不同角度多有阐述。有的说“太极拳内劲是通过练内功而激发出的一种潜能”;有的说太极拳“内劲”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肌肉群收缩与伸展、紧张与放松的变化所产生的强有力的弹性力”;有的说“太极内劲的实质是意气结合、神气合一”……  相似文献   

14.
浅析太极拳的健身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太极拳是中华武术具有健身、养身的一种特殊的套路运动,其内容博大精深。太极拳运动不仅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而且还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所以千百年来历经岁月冲刷却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不断继承与发扬。文章分析了太极拳运动的生理学基础,阐述了太极拳的健身功能,对练习太极拳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以期太极拳运动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是一种注意内功的拳术,而调节呼吸对太极拳运动起到特殊的作用。我们以竞赛套路中42式太极拳为例,全套42个动作在5-6分钟内匀速完成,其中的深蹲下势、高举腿独立等动作,都是太极拳独特的用力表现形式,其动作和缓,气力相合。作为一个完整套路演练则必须自始至终调整好呼吸与动作的配合。一般来说,练习太极拳时呼吸与动作配合的要领是:动作在起身、屈臂、手臂向内收、蓄劲时,采用吸气配合;动作在下蹲、伸臂蹬脚及手臂向外开发、发劲时,采用呼气配合。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修身养性的体育形式,它作为一项传统体育项目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太极拳的健身作用进行分析.太极拳有健身、平衡心理和提高精神境界的作用,对太极拳进行普及可以使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素质都得到提高.太极拳是一种重要的健身与预防疾病的手段,它对身体各部位都具有良好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它强调阴阳平衡,内修外练,注重发挥“调心”的作用;形、气、神融合一体,从内到外,从动到静,养练结合,使人的心理和情绪达到安逸和稳定;净化心灵,宁静致远,让人与自然、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达到和谐统一,对人的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是在我国广为流传的,适合不同年龄段和人群健身的优秀拳种之一,也是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首选推广运动项目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太极拳运动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同时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和预防疾病的作用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本文通过对太极拳的养生与保健原理的研究,阐述了太极拳对人体呼吸、消化、运动、心血管、神经等系统的保健作用,并分析太极拳对延缓衰老的作用.为喜爱太极拳运动的人们提供一定得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圆道观哲学思想是以圆周运动、对立统一、相互反馈为特征的宏观哲学理论体系,它揭示了宇宙万物循环往复的圆周运动规律。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圆道观哲学思想的角度对中国太极拳行功走架、气机运行与理法中的"圆"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太极拳由外到内,由表及里,从肢体运动到气机运行,无不遵循着圆道螺旋运动规律;同时,太极拳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圆道智慧——智圆思维与和谐思维。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的拳术运动,学生对此颇感兴趣,但是,高等院校(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身体素质比较差,学习困难大。如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会太极拳,作者通过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兴趣、明确的教学思路、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是学好太极拳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翟维传 《武当》2003,(11):20-21
武式太极拳在修炼要求上特别注重“内外相合”。内是充盈于身体内的内功,外是指身体的四肢躯干,运动时以内动带动外形,达到内外合一,才符合武式太极拳“内外相合”之要求,达到“周身一家”之境界。要达到“内外相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和探讨。 第一,要认识内与外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