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2 毫秒
1.
探讨了古代散与古代诗歌、小说、戏剧等学样式之间的相互影响,认为这咎探讨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把握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2.
韩愈对发展和完善古代散的体裁品种和艺术形式,做出了重要贡献。探讨韩愈散的艺术技巧,指出韩愈散及其学主张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浅谈宋代楼台游记散文的议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楼台游记散议论化这一学现象,在我国古代学史上特别引人注目,本试就宋代楼台游记散议论化的原因和类型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看高中的语课本,它的“前言说明”中说高一是以古代散为主,高二全部是学作品,高三的学作品也占到了三分之二;全套高中语教材编排的学作品占总数的60%。从学的角度看,这套教材编得不错,学价值较高,成色很足,简直可以称之为学读本了。  相似文献   

5.
世欲性浓郁的海派化滋养了余秋雨,使他天然地具有重视世俗社会的倾向,信同“雅俗共赏”的原则。余秋雨从接受美学出发,以开放的散观念,将戏剧与小说因素植入散写作,把深奥的学理阐释得通俗浅白、生动形象。余秋雨散所获得的世俗性成功,既显示出了严肃学锲入世俗社会的充分可能性,也昭示了世俗社会认同严肃学的巨大潜在性。  相似文献   

6.
丽尼的生活和学创作道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代表着一个学史不小的层面。目前,丽尼散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远远不够。丽尼对中国现代散诗发展的贡献、外国学尤其是俄罗斯学对他的影响、丽尼及其相似的散作品研究等方面,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现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指出二十世纪出现的几种散现象。以学本体观作为理论的基点,重于整体性的把握,重于对学现象作鸟瞰式的勾勒。诸如:关于“美”问题、关于杨朔散现象的再认识、关于对化散的宽容与界定等,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对百年来突出的几种散现象进行重新认识和界定。  相似文献   

8.
学的审美泛化 网络学、摄影学、短信学的出现,再加上此前的电影学、电视散等,这些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学借助现代科技媒介而走向了泛化。然而。对于学的泛化,有人视之为洪水猛兽。大力进行围追堵截;有人视之为畏途,犹豫徘徊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实,这些都大可不必,纵观学发展的历史我们便可看到,学的泛化是学发展中的常见现象。  相似文献   

9.
散在中国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新学中有重要影响和成就的体裁,新中国建立后,散的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新时期散的变革虽起步较晚,但却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无论理论建设还是创作实践,均成就卓。  相似文献   

10.
戴峰 《培训与研究》2005,22(6):F0003-F0003
2005年7月11日至13日,由武汉大学学院、湖北教育学院中系、中国古代散学会联合举办的“中国古代散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武汉大学和湖北教育学院召开。本次研讨会共有来自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以及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家的80余名散研究的专家学参加,共收到论70余篇。  相似文献   

11.
刘熙载的散文理论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特质论”,探讨散文的内实;二是“创作论”,这是其文论的重点,论述散文的写作;三是“品评论”,阐明散文的批评。刘氏“文论”为中国散文理论体系的当代建构提供了借镜。尤其是其中主“情”尚“意”、讲“法”论“辞”、追求“雄而逸”之美等凸出汉语散文特征的论述,更是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2.
朱瑜章认为新《语文教学大纲》中将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作为文言文教学目的没有涉及它的精神内涵。应予修改。并提出要用“古典诗文”来指称语文教材中的古代作品。这是朱氏对“阅读能力”的一种误解,更是对《大纲》精神的误解。新《语文教学大纲》中的文言文教学目的是合理的,“古典诗文”一词并不能取代“文言文”,“文言文”的概念可以涵盖“古典诗文”。  相似文献   

13.
关于唐代骈文、古文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中期,一部分人提倡古,反对骈,至韩愈、柳宗元出来,一度声势颇盛,形成与骈对峙局面。但至晚唐、五代,古即趋衰落,骈似占明显优势,直至北宋,古运动方才取得胜利。唐代大多数骈风明白晓畅,甚至通俗化。这种风被宋代古家讥为浅俗,相比之下,唐代不少古反而显得深奥。唐代小说绝大多数用散体写作,骈句只占少数,但其句式整齐,语言浅显通俗,风格与崇尚古雅的古不同。现代有的史研究认为唐代小说体与古运动有密切关系,乃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4.
这里从给“古翻译”正名开始,通过对古翻译的历史和现状的观照,从而认为“古翻译”应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古翻译学。古翻译的实践呼唤着理论的探索。古翻译所研究的对象包括语言学各个方面。它所研究的意义不单是使译语能力有所提高,对建设精神明,振兴中华有重要意义。进而对古翻译的理论基础、原则、方法、标准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晚明小品文是中国历史上创作个人化的一个高潮,它在许多方面与“小女人散文”的个性化写作有相通之处。后人对晚明小品文的评价多从艺术角度加以肯定,而对其蕴含的知识男性生活意识和生存方式给以忽略,而对“小女人散文”则带有负面的性别审美倾向。该文在论述这一文学现象后,认为女作家“女”性意识的客体化在“小女人散文”遭受不公平评价中应负有责任。  相似文献   

16.
散文与结构     
60年代初期有论者指现,散文忌散,又有论者指出,散文贵散,要“形散神不散”,其实,散文之散,与骈文相对,而与作品结构之散无关,西方之prose和essay二词,通常译为散文,随笔等,这种文体与诗歌,小说相比,确实较为自由灵活,甚至容许“松散”,五四以来,不少人认为散文可以写得随便些,此说可能受到西方散文文体论的影响,然而,文学为艺术,文学作品重结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中国行秦至今的散文,其佳者莫不结构完善,前呼后应.“形散神不散”说至今仍然误导人。希望在辨释散文之本义与结构之重要后,“形散神不散”的误说,从此烟消云散。  相似文献   

17.
断裂中的痛苦与困惑--20世纪散文理论批评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散理论存在着严重的缺失:一是散理论未获得独立的品格;二是散的概念模糊不清;三是没有完备的散理论体系。新世纪的散理论能否突破和跨越,关键在于明确概念,规范学科,构建新的散话语,确定现代意识的散理论批评视野。  相似文献   

18.
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必要延伸。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在晚清“文界革命”的铺垫下,于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推导出自身的现代性构想。在“人的文学”观念主导下,以“人性的”、“个人的”、“个体的人”为价值设定的主体性因此成为现代性的理论基质。散文现代性理论主要倡导者的林语堂,进一步将散文现代性理论的基本设定明确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出发点——使“闲适”在主体性理论所坚执的文学独立自由精神辐辏下,成为散文美学追求,其意正在避免散文在文化启蒙运动中弘扬的文化批判性沦为实用性和工具性。  相似文献   

19.
文章针对我国当前的“随笔”和“文化散文”热,阐明呈现这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由,着重论述了“随笔”和“文化散文”的文体特征,指出它们虽然各有其相对独立的文体个性,但从文体源流和类型字上看,其仍旧归属于散文。文化品格是中国散文不可或缺的传统。  相似文献   

20.
当下汉语散文在其发展形态上存在很多问题,复兴汉语散文,就必须重建汉语散文的新思维。本文结合女性散文的具体特征,从汉语散文的文体意识、宏观意识、语言的文化意识、性别意识与修辞系统等多个方面具体论证汉语散文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