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文心雕龙·时序》是刘勰阐述“文学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文学发展规律的篇章。文章对有争议之处提出了个人见解,即“梗概”有大概、耿介、慷慨三个含义,《文心雕龙·时序》中“故梗概而多气也”的“梗概”应解为“慷慨”;“尽其美者何,乃心乐而声泰也”中“何”属上句。  相似文献   

2.
建安诗歌慷慨风格与建安诗文频繁地使用“慷慨”一词有一定的关系。“慷慨”一词在建安诗文中的内涵是不同的。慷慨风格在建安诗人作品中的表现也各异。建安诗歌的慷慨风格有一个渐见具体、逐步形成的过程,不是凝固、封闭式的,而是运动、开放式的。建安诗歌慷慨风格的形成,与曹氏父子的大力提倡,人们生命意识的觉醒,思想的解放,使用质朴劲健的语言等分不开。“建安风骨”与建安诗歌的慷慨风格不能等同。  相似文献   

3.
这里所说的《论语》不是指孔子的弟子编撰的《论语》,而是指由上海滩名流邵淘美出资创办的在现代学史上很有影响的刊物《论语》。邵洵美出身名门,为人慷慨豪放,轻财重义,交游很广,热衷化出版事业,有“坛孟尝君”之美誉。说起《论语》的诞生还很有点意思。  相似文献   

4.
<正>理解曹操诗歌选文的“慷慨悲凉”内涵,总结其诞生的原因,是教学之需要,更是理解其他建安文学作品美学理论的根基。一、“慷慨悲凉”的美学内涵正确理解“慷慨悲凉”的美学内涵,是读懂曹操诗歌的基础。“慷慨悲凉”中的“慷慨”与“悲凉”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5.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色,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曹操的诗慷慨悲凉、雄劲、质朴和古直,有一种雄浑壮闸的悲壮美;曹丕的诗委婉含蓄,秀美细腻,具有宁静、柔扣之美;曹植前期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清刚健美,而后期隐曲深沉甚至哀伤忧愤,情绪低徊。本文从社会环境、个人地位和经历对作者作品风格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角度出发,对“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正>真实,未必是真正发生过的,但一定是被你解释过的。——题记看见一块蛋糕,您最先想到的是“好不好吃”,还是“会不会胖”?看见一件新衣服,您会先赞叹“好美”,还是先感叹“好贵”?认识一位新朋友,您会先关注这个人“是否幽默”“是否慷慨”,还是“颜值高不高”?……生活中,对同样的事物,我们有不同的判断,一般来说这没有好坏优劣之分。  相似文献   

7.
徐毅  左萍 《中学理科》2005,(6):15-15
古希腊著名的评论家Proclus曾经说过一句话:“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确实,在浩瀚的数学海洋中,美丽的风景无处不在.她用形式简洁的数学公式及定理表达了自然世界的和谐、对称、严谨及韵律,她慷慨回馈给能够了解、欣赏她的人,并散发出理性和睿智的光辉.  相似文献   

8.
曹植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对后世诗歌影响很大。本文试从慷慨悲凉之美和微婉隐约之美两个角度来分析其诗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慷慨     
这个世界,永在的美,都是慷慨的。太阳播撒温暖不止不休,大地承载万物不辍不弃。云幻化无方,蹈美于穹宇而无尽;水激荡无形,献姿于川泽而不绝。但凡世间大美,能有大包容,必也有大慷慨;能有大慷慨,必有大气象。是的,时空的宏大架构里,任何贪婪和自私,任何促狭和狡诈,任何器小和悭吝,都不可能永恒。  相似文献   

10.
香港见闻     
香港见闻郭海燕“真、善、美”在香港时时可见早就听说香港这个地方“人情薄如纸”,不免对它心存芥蒂。然而在这里生活了几个月,才逐渐品味出蕴藏在几百万香港人民内心深处的不轻易外露的真、善、美的情感。只身赴港,一切要靠自己,然而每每遇到难处,总是香港同胞慷慨...  相似文献   

11.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美”的本意是“羊大为美”,而“羊大为美”又是因为“羊大”吃起来味道美。但这个观点有几个可疑之点:一是许慎并未过甲骨文,二是日常常识告诉我们“羊大”未必好吃,三是“美”、“善”、“义”字等都与“羊”有关,善、义、美同意,从这些疑点出发,本文认为“羊大为美”的关键是要解决为什么羊“大”就美,进而认为“羊大为美”乃是因为羊在古代作为等价交换物,羊越大换得的东西越多,换得的东西越多,人们心理也就越有一种美滋滋的感觉,自然也就认为羊越大越美。  相似文献   

12.
当代著名作家李国文,过去一直以小说闻名全国。近年来,他把笔触转向了文史研究,短短几年就在“历史大散文”的领域,独树一帜。他的随笔,关注文人的命运,尤其是古代文人的命运;其作品,神游千古,放眼时代,慷慨笑骂。他对人生的洞悉与感悟,见解精辟而深刻,笔锋犀利而传神。拟从其发表在《文学自由谈》上的系列文人随笔,探讨其驾驭语言能力的独到之处,从中探究其修辞策略并涵泳其辞格运用之妙。重点品味移时、频词、排偶、双齐、顶真、序换、同语、同异、转类等等多种修辞格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以及由此产生的均衡美、变化美、侧重美和联系美。  相似文献   

13.
月月亮,高挂苍穹,与太阳“轮流上岗”,为人类照明,真是大自然的慷慨恩赐。与日光不同,月光皎洁而柔和,晴朗静谧的夜晚,月亮成为幽美的景观,给人美好的感受。因此,在古代诗歌中,月亮首先是一种“美”的意象:“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  相似文献   

14.
由于经济、政治、社会思想等的影响,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精神,对女性美的认同与肯定的标准也不一样。汉代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认为女性的美应是体格上的“和谐美”与伦理上的“品德美”的结合,是”自然美”与“修饰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生于十八世纪末(1792年),死于鸦片战争爆发的第二年(1841年)的龚自珍,出身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但很不幸运地碰上了“不合时宜”,虽有“少年揽辔澄清志”的抱负,却实在是没有实现抱负的用武之地,只好辛酸地“卷矣应怜缩手时”,对自己感慨不已。其诗通过“剑”与“箫”两种意象,表现了其极想“狂来舞剑”,事实上又只得“独出心裁骈吹箫”的慷慨不已。其诗通过“剑”与“箫”两种意象,表现了其极想“狂来舞剑”,事实上已只得“独出心裁骈吹箫”的慷慨,怅 惘,狂豪,幽怨,悲愤,姜惋的无奈心境,反映了那个时代英才寻找自我的艰难及先驱者的痛苦与尴尬。  相似文献   

16.
冬日读雪     
此诗描写了边关将士的艰辛悲苦.抒发了一种轻生为国的壮烈情怀,通篇充满着悲壮慷慨的激情。前半部分重在描述边地艰苦:边城风雪,胡笳声断.战马迟缓,客子心悲。“哀”与“暗”用字精妙,写出了凄苦的情境。后半部分诗人之笔陡然一转,写出一番慷慨壮烈之语:我这样看轻生命、重视义气.原本就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个人私利啊!如果你还不相信的话,请看我抚剑扬眉、必死疆场的决心吧。全诗利用环境渲染作铺垫,塑造了一个慷慨卫国者的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17.
阮籍与陶渊明,同中有异:经历相近,而入仕动机和陷入官场程度有异;阮成为意识形态的突出代表,陶仅是个善觉之“达人”;两人都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优秀代表”,阮“忧愤无端,慷慨任气”,陶则“超然事外,平淡冲和”;创作上,阮多写忧生之叹,多比兴寄托,陶对阮有传承更有突破,多抒情写志,平淡朴素。  相似文献   

18.
刘健梅  韦宝光 《广西教育》2013,(30):13-13,22
美育一词是由德国诗人席勒提出来的,他将美育定义为“人性”的自由解放与发展,开创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审美的生存”的新人文精神的重铸之路。化学蕴含着许多独特之美:有物质的色彩、结构之美,有化学、物理变化之美,化学实验之美等。化学教学应挖掘和体现美,引导学生发现化学中的美,把美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化学教学与美育的结合,要从课堂教学和化学实验两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建安文学在唐代受到普遍推祟,并传播海外。唐人对建安文学的接受集中在“建安风骨”与建安文学的写实精神。唐诗创作也受到建安文学的影响。建安文学慷慨磊落、使气命诗引起唐代诗人的共鸣,建安文学文本中那种厚重的生命力感,激发了同样慷慨豪迈的盛唐诗人的诗情。  相似文献   

20.
传统个人时代──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美何文林川端康成说:““悲哀’这个词同美是相通的。”(《不灭的美》;在他的创作中,“美”与“悲”是紧密结合的,构成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悲伤”与“美”、“哀怨”与“美”、甚至“死亡”与“美”,是贯穿川端文学的主调。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