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文学精品课程是高校师范专业的优质课程资源,也是基础教育教师职后培训提高的优质学习资源。深化儿童文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教师和师范生的专业化发展进程,最大限度地实现优秀教学资源共享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当今职业指导工作的一个主题。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以国家精品课程《就业与创业》为平台,以课程建设为载体.积极加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专业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并获得了“广西高等学校自治区级教学团队”荣誉称号.有效促进了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质量工程”要求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和资源共享,加强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基于远程教育中交互作用和独立学习平衡论、学习共同体理论和教师专业化理论.本文探讨了通过网络教学持续对高校教师进行精品课程师资培训的模式及其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而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开展有助于提升教师专业化的程度。本文在分析高职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基础上,分析了精品课程建设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可产生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精品课程建设是近年来国内各高校课程建设的一个热点,不少高校建成了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并发挥了精品课程对教学的示范和指导作用。然而,从全国的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层面看,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大学英语精品课程的建设必须走出工具理性的误区,实现其精品特性,与教学、教师的发展密切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精品课程、课堂实录、媒体素养与媒体素养教育。从媒体素养的视角观察精品课程课堂实录中教师的表现,指出主讲教师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不适应自身,即教学录像媒体信息创造者的角色;二是对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技能有待提高。在现代信息环境下,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媒体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身体力行地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力军,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文档、教学内容组织、课堂组织形式、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实训教学方法等方面在建设高职精品课程的过程中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本课题组通过调查分析的方式对精品课程建设对高职教师教学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及对高职教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8.
由精品课程课堂实录看教师的媒体素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精品课程、课堂实录、媒体素养与媒体素养教育。从媒体素养的视角观察精品课程课堂实录中教师的表现,指出主讲教师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不适应自身,即教学录像媒体信息创造者的角色;二是对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技能有待提高。在现代信息环境下,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媒体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身体力行地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中国数字大学城”是南京易学教育软件有限公司推出的集精品课程开发、课程建设、网络辅助教学、虚拟协同教学、教学管理、教学资源库建设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进行精品课程的开发、申报、建设、维护提供了一站式服务,为教师数字化备课、本学科的数字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为教师的教学管理提供了强大的网络辅助教学、督学功能,并且能够自动为教师建立完整的数字化教学档案。淮北师范大学校级精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使用天空教室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和网络辅助教学,精品课程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网络辅助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任课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促进了学风的改善,提高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精品课程网站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蕴含着包括教师间交往在内的极其丰富的人际交往关系。教师之间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网络交往活动,能够显著提高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水平,拓宽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推广渠道,改善精品课程资源教学应用效能。精品课程网站开启和发展教师间交往活动,需要更新教育交往观念,构建适合的网络交往技术服务体系,创设恰当的交往组织模式,以保证教师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活动能够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1.
在线精品课程作为MOOC中的高质量教育资源,有效促进了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但在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时,仍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困境。为促进教师深度反思,支持教学问题的诊断与改进,提升课程质量,构建在线精品课程评论情感分类与主题挖掘研究模型。首先,采用网络爬虫技术采集MOOC平台中25门“教育技术学”专业在线精品课程评论数据,并进行数据预处理和情感分类;其次,对负性课程评论进行词云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和主题挖掘。结果表明:教师教学能力、学习资源质量、课程内容设计、互动和反馈机制、课程考核评价是导致学生差评、影响课程学习体验和学习质量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促进在线教育中教师教学能力专业化提升、开发优质在线精品课程学习资源、打造实用生动的在线精品课程内容、优化互动和反馈机制、优化在线精品课程考核评价等课程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和关键是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在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理念指导下,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小学英语教师教育实践类精品课程群建设创新与实践”课题研究从教师有效学习和小学英语教学特点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的要求入手,探索建设具有连贯性和动态发展性的实践类精品课程群,为师范生和小学英语教师取得、共享、应用、生成和创新教师知识提供持续而系统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针对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现状,本文提出了以“单片机技术及应用”为案例的精品课程的建设方案,通过建设高素质的教师团队,选择实用的课程内容和教材,完善教学环境和实践环节,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科学的保障机制,保证精品课程顺利开展。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课程建设与改革以及教师队伍的发展,带动其他课程的优化教学,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传统教学方法往往是教育信息的单向流动、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动教学,学生被动参与,忽视学生的信息反馈。随着现代教育手段的发展,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日益成为课程建设的重点,尤其体现在精品课程建设上,它的质量直接影响了精品课程建设的成败。  相似文献   

15.
国家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教学共享应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至今已取得了一定成果,而这些课程存在未能真正实现开放及共享、缺乏维护及更新、较少投入实际教学应用等问题.为了促进我国精品课程的实际教学应用,提高基于精品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以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利用内容分析法及案例研究法,提出从教学共享应用模式的视角实现国家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论述了基于精品课程的自主学习模式,校际协作学习模式及教师“行动-反思-更新”模式.精品课程的自主学习模式强调将教学目标分解为若干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基于问题的自主学习;精品课程的校际协作学习模式则鼓励通过与优势学科建立协作关系的方式促进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与应用;教师“行动-反思-更新”模式是指同一课程的任课教师依托精品课程形成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成航 《小学教学研究》2024,(2):22-23+26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当务之急,教师专业化发展程度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而新时代下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用智能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创造了机遇。基于这样的认识,南京市上秦淮小学借助“智慧校园”建设契机,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学校教师新型智慧管理,通过教师个人成长规划唤醒教师专业发展意识,通过智能网络研修和精品课程资源提升教师专业技能,通过量化考评体系实现在互通互融的智慧化管理中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精品课程是教师教育思想、知识层构、教学经验与教学特色的融贯与传播作为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和发展性的精品课程,进一步贯彻、强调了教育部四号文件倡导的教授上讲台的教育精神,并以此作为课程建设的基点,发展建设课程体系,使课程凸显学科带头人与教学团队密切关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师资培养和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点和相互促进的两大要素.文章在分析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和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师资结构的基础上,阐述了精品课程建设对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期丰富高职师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9.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学校充分认识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扎扎实实把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落到实处。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精品课程建设是职业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好"国家精品课程"的关键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文章从团队的组成及建设目标;实行师资社会化,引进高技能人才;引进国外优质教学理念和资源;实施中青年教师培训计划,提高教学团队成员素质;制定团队建设机制,推进教学改革;开发和利用精品课程资源,提高团队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论述了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团队资源开发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