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鸬鹚》是一篇传统经典课,中有一句:“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很多教师在上这一课时,都会紧扣住句中的这个“抹”字做章.最近听了本校的两堂关于这一课的公开课,两位教师也都不例外地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挖掘这个词的内涵,通过换词比较、朗读,潜心体会此处用“抹”的好处:一是说明了鸬鹚是多么训练有素,二是可以看出渔人是多么爱惜鸬鹚,所以他舍不得“敲”,舍不得“赶”,舍不得“挥”……教师这样的处理,听上去似乎无可厚非.  相似文献   

2.
浙教版第七册《鸬鹚》是一篇传统经典课文,文中有这样一句:“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几乎所有的教师在上这一课时,都会紧扣句中的这个“抹”字做文章。最近听了本校的两堂关于这一课文的公开课,两位教师也都不例外地引导学生挖掘这个词的内涵,通过换词比较、朗读,潜心体会文中此处用“抹”的好处:一是说明了鸬鹚是多么的训练有素,二是可以看出渔人是多么的爱惜鸬鹚,所以他舍不得“敲”,舍不得“赶”,舍不得“挥”……教师这样的处理,听上去似乎无可厚非。然而,随着学习过程的推进,两个班的许多…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鸬鹚》有一句:“··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鸬鹚》是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写的,原文中那一句为:“··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该文选入1987年小学《语文》第九册时,并没有将“忽然”改为“只要”;而现在改成了“只要”,改出了毛病。课文中所写的,是作者亲眼看到的景象,而不是想像出来的。事实上,课文的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所叙述的渔人驱赶鸬鹚下水、鸬鹚捕鱼的情景、渔人的忙碌、渔人停止捕鱼后喂鸬鹚吃…  相似文献   

4.
《鸬鹚》这篇课文 ,结构比较简单 ,内容的蕴含却比较丰富。开始 ,小湖水平如镜 ,鸬鹚站在船舷上 ,渔人悠然地吸着烟 ;后来 ,渔人赶鸬鹚下水 ,小湖一片欢腾热闹 ;最后 ,渔人让鸬鹚停下 ,吃食 ,回去 ,小湖又恢复了平静。小湖有静有动 ,鸬鹚训练有素 ,渔人悠然、欢快。如果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来教学。那么每一段都要涉及到小湖、鸬鹚、渔人 ,势必会使教学显得重复、冗长 ,学生也会感到乏味。备课时 ,我没有按以往做法从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入手 ,而是从指导学生认识事物入手 ,安排教学步骤。通过逐步认识事物 ,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语言。教学时大…  相似文献   

5.
[教材简析及教法提示]: 《鸬鹚》这篇课文构思新巧,意境和谐,文章虽短,但韵味隽永,十分耐读。全文共七个自然段,以鸬鹚的活动为线索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共五句话,分别描写了湖面、岸边、渔船、渔人、鸬鹚等景物和人,用极简练的语言点出了景物和人的特点;第二部分(2至5自然段)写鸬鹚下水捕鱼打破了湖面的平静。这一部分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渔人赶鸬鹚下水,再写鸬鹚捕到鱼怎样上船,渔人怎样把鸬鹚喉囊里的鱼挤出来,以及鸬鹚不断地跳上来,渔人繁忙的情景;最  相似文献   

6.
《鸬鹚》一文,按捕鱼前、捕鱼中、捕鱼后的顺序,生动地描述了渔人赶鸬鹚下水捕鱼的经过,以及湖面由平静到不平静又恢复平静的景色的变化,表现了小湖自然环境的宁静优美及渔人快乐的心情。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赏析美的语言,领略美的意境,培养美的情操。一、揭示课题,感知课文,理清层次因为学生对鸬鹚不太熟悉,所以教师在板书课题后,首先出示有关鸬鹚的幻灯片,对鸬鹚作以简单的介绍。然后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去阅读课文:1.课文主要描述了什么?2.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3.捕鱼前后湖面有什么变化?4.课文…  相似文献   

7.
《鸬鹚》一文描写了湖面、渔夫、鸬鹚,造成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既有水墨画的静态美,又有舞蹈的动态美,音乐的节奏美。静态美。课文第一段描绘了湖面的静态,给人以宁静的感觉。文章依次描写小湖、垂柳、稻田、渔船、渔人、鸬鹚。“没有什么风”“平得像一面镜子”,可见小湖的平静。“一望无垠”写出了空间的广阔,更加衬托出环境的静谧。讲船、人、鸬鹚的静谧:船  相似文献   

8.
《鸬鹚》选自郑振铎写的《鹈鹕和鱼》,编者有修改。鸬鹚俗称“鱼鹰”、“水老鸦”。《鸬鹚》图画的含蕴深刻,与学过的看图学文的课文相比较,文字的覆盖而相对偏少。图画只反映了第一段文字.文章的落脚点也就在这幅画上。它是图意的纵深发展和延伸。全文配合图画着笔于“湖面”、“鸬鹚”、“渔人”的静态和动态描写。不论是描写湖面的景象,还是描写渔人和鸬鹚的活动,都着重突出了湖面景色的洵  相似文献   

9.
张道南 《阅读与鉴赏》2009,(10):12-13,54
到湖南旅游.朋友请我观赏鸬鹚捕鱼。这是当地一个特色项目。湖边芦苇.渔筏过处.每每有鱼惊草动.筏上兴奋无比的鸬鹚便会直奔鱼群而去。渔夫说.鸬鹚捕鱼本领与生俱来.可潜水十多米深.屏气可达一分钟左右。我注意到.当鸬鹚满载而归登上竹筏.从鸬鹚的脖子中挤出“战利品”时.渔夫总要给鸬鹚留下三条小鱼.  相似文献   

10.
《鸬鹚》一课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渔人怎样利用鸬鹚捕鱼,以及随着鸬鹚捕鱼,湖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课文语言明快,是一篇融静态美和动态美为一体的写景文章,是陶冶学生爱美情趣的一篇好教材。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意境美,推敲语句欣赏语言美”。通过“巧设板书,读中品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陶冶爱美情趣。  相似文献   

11.
毕海燕 《中国德育》2006,1(1):77-77
郑振铎的《鸬鹚》是一篇动静结合、节奏感很强、有着山水泼墨意境的文章。“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人、湖、鸬鹚都平静得像一幅画;随着“渔人拿竹篙往船舷上一抹”,小湖的平静打破了,鸬鹚入水、出水,渔人不再吸烟……小湖一派喧闹景象;夕  相似文献   

12.
五年制第七册和六年制第九册第1课《鸬鹚》,属于看图学文。按照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读书能力的要求,笔者就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了“联想对比学习法”。现介绍如下: 教材分析总的来讲,指导学生看图学文要做到有顺序、有特点、有联想、有情感。具体到一篇课文的教学,却应该有所侧重。《鸬鹚》一课的教学,侧重于“有联想”。要通过联想,还要通过对比,才能学懂这篇课文。《鸬鹚》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和图上画的内容相吻合,可以把这段文字看作是对图的“实写”。后面几个自然段连用“钻、拍、跳、抓、吞、挤、甩”几个动词,把渔民放鸬鹚捕鱼的活动写得维妙维肖。图在  相似文献   

13.
在一堂小学的市级观摩课上,有一位教坛新秀上《鸬鹚》一课。当课结束时,老师表扬学生说:“鸬鹚和渔人的配合可以说是巧妙绝伦,而今天这堂课,大家和老师也配合得非常好,谢谢大家!”  相似文献   

14.
《赶花》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主要写养蜂工为了采到更多的蜜,一年到头不停地奔忙,不失时机地去赶花时的生活。“赶”是养蜂工生活的特点,只能“人赶花,不能让花等人。”课文处处突出了一个“赶”字。阅读此文,抓住“赶”字,有利于学生独立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白作者写作意图。一、抓住“赶”字,理清脉络。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带着“什么叫赶花”?“谁赶花?”“怎样赶花?”的问题初读课文,查字典理解主要生字词让学生初步  相似文献   

15.
小学六年制语文第九册看图学文《鸬鹚》和《梅雨潭》两课中都出现一个“浮”字。我们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细心领会作者用词的意义。《鸬鹚》这一课中有“几只又窄又长的小渔船浮在湖面上。”教这句话时我首先问学生这个“浮”能不能换另外一个词,许多学生  相似文献   

16.
《鸬鹚》是篇描写景物的抒情散文.作者以优美的文笔,清新的格调,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鸬鹚捕鱼图,反映了渔家丰收的无限欢乐.课文结构严谨,意境优美,妙语连篇.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会使学生感受到美在其中,接受美的教育. 教学《鸬鹚》可作如下设想. 一、理脉络,感受结构美《鸬鹚》采用两条线交织的描述手法:一条是湖面,写了湖面从平静到不平静又回到了平静的过程;一条是这湖面的“静——动——静”与鸬鹚的活动的紧密关系.两条线相互依存,相互衬托,显出作者精心安排结构的妙处. 怎样通过阅读,使学生感受这个结构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与新知     
世界最小的潜艇世界上体积最小的潜艇最近在澳大利亚问世。这艘被命名为“塞拉菲娜”的潜艇仅有40厘米长,是世界上可自我控制的最小潜艇。这艘潜艇的造价很低,约700美元,却可以潜入水下5000米的深处,随意转动、翻筋斗,执行各种水下探测任务。无人驾驶水下飞机这是一架被称为“鸬鹚”的水下飞机,能够以潜艇为基地进行水下起降活动“。鸬鹚”最关键的设计特点就是它不必靠近潜艇起飞和降落,以保证潜艇的安全。起飞时,潜艇释放“鸬鹚”先让它漂浮到水面,在找到一个合适的发射位置后在固体火箭推进器的帮助下起飞。在降落过程中,使用降落伞先帮…  相似文献   

18.
《鸬鹚》描绘了江南水乡傍晚湖面景色的静态美,以及渔人赶鸬鹚下水捕鱼时湖面的动态美,给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供了理想的教材.一、图文结合,欣赏静态美.教学开始,教师指导学生按湖面顺序观察图画.提问:图中画了哪些景物?学生说出图画中画了湖面、渔船、稻田、渔人、垂柳,鸬鹚等景物.教师再指导学生看课文,提问:课文中哪部分写了图上所画的情景?(学生指出是第一部分)教师再提问:课文怎样描写画上的景物?学生回答:(平得像一面镜子的)湖面,(又窄又长的)渔船,(一望无垠的)稻卧(悠然吸烟的)渔人,(几棵)垂柳,(灰黑色的)鸬鹚.最后结合上面的词语再观察图画,思考:你认为这里的环境怎样?给你  相似文献   

19.
笔者有幸观摩了“浙江省第四届小语阅读教学评比活动”,觉得《鸬鹚》一文的教学设计独具匠心(此文由绍兴钱清镇小金明东老师执教,获第一名),尤其是对文中“一抹”的理解,更是让人听后难以从脑海中“抹去”。现将有关教学片段介绍如下:一、辨析“一抹”,体会内涵1.这些列队的士兵,这些灰褐色的鸬鹚在等待一个什么命令?(引出“一抹”,请一位学生板书“一抹”二字,其他学生在自备本子上写两次,老师特别提醒“抹”字右边两横上长下短。)2.“一抹”是什么意思?生:“一抹”就是一搞。生:“一抹”就是某样东西在某样东西上摩…  相似文献   

20.
在个性化阅读中,怎样处理“一个哈姆雷特”与“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关系呢?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课程目标、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和谐统一呢?一、个性化阅读要以读懂文本为前提一位教师在执教《鸬鹚》一课时,抓住“一抹”这个词,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