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人“说话”家数问题,迄今尚无定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理清宋元时代“说话”与“小说”两个概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深析《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本,可以得出“小说”、“合生”、“起令随令”、“商谜”新的四家说。  相似文献   

2.
袁于令在《〈西游记〉题词》中,阐述了他对《西游记》主旨以及艺术特征的认识,对古代小说理论中真与幻的问题探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学术界所公认。袁于令还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言佛不如言魔”的论点,它揭示出小说人物塑造的某种规律。  相似文献   

3.
如何看待社区服务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刑事制度中尚无“社区服务令”这种刑罚,虽然在法律框架内找不到法律依据,但在尊重我国国情的具体的实践中,尤其是对未成年犯实施“社区服务令”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归去来兮辞序》是研究陶渊明请令彭泽前后仕农生活的重要文献,涉及到陶渊明行实的一些重要问题,如请令彭泽前的生活状况、“诸侯以惠爱为德”的“诸侯”究竟指谁、陶渊明为令彭泽时是否得到了“公田之利”等问题,序文虽有交代,但因读者的理解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上述问题的看法也就存在着较大分歧。文章结合陶渊明诗文及有关文献,对上述三个问题作了辨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小说话作为中国特有的小说批评形式,它的出现跳脱了中国古代文论传统的审美评判,开始极力关注小说人物性格典型性的塑造、典型的“代表意义”与“普遍意义”及“典型化”过程等重大理论命题。细细爬梳清末民初小说话中关于“典型”问题的相关论述,既展现了小说典型化理论建构的内涵演绎,又体现着传统文论现代转型的重要一面。  相似文献   

6.
老人掉齿     
《家教世界》2013,(10):40-40
两口子带着爷爷去医院看病。丈夫看到挂号单上年龄的“龄”错印成“令”了,就对大夫说:“这个‘令’字漏掉一个‘齿’字。”“是漏掉个‘齿’字”,大夫说,“因为我们这是老年人门诊嘛!”  相似文献   

7.
《论语》“巧言令色”中的“令”字,通常被训作“善”,但对于“令”字该词义的来源,学术界却并未达成一致意见。本文在研究分析了传统训诂对于“令”的词源的观点之基础上,结合先秦语言实际,认为,训为“善”的“令”字实际是一个“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其记录的词义确切地说是“形容人品貌、名望等的美好,或由此引申为对人的敬称或对事物的美称,形容词。”同时,文章还辨析了可以训作“善”的“令”“霝”“灵”“良”几个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通常认为甲骨卜辞中“乎(呼)”、“令”、“使”已经成为兼语动词,但实际上三者都只是普通动词.三者出现于兼语句,只是特殊的语用表现,意义并未虚化.“令”、“使”演变成兼语动词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乎(呼)”一直到现代都没演变成兼语动词.  相似文献   

9.
在汉代以前优人的“优笑”表演中,后世“说话”伎艺的基本要素用口语说故事,已经有所表现。由汉至隋,俳优表演中“说”的特征被日渐放大,与口头小说合流,在以娱乐为主的同时又增强了故事性,成为俳优伎艺中的一个独立表演项目“俳优小说”。俳优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后世“说话”伎艺的基本特征,是唐前“说话”伎艺初步形成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一从”的意义,应该是凤姐对贾母与王夫人的顺从或对上的顺从。这一特征在整部《红楼梦》中几乎无处不在。“二令”的意义,当然是指凤姐对下的使令。与第一点一样,这一点也几乎贯穿了整部小说。“三人木”的意义其实极为清晰,人木合一,休也。不过这里的休并不是凤姐被贾琏休弃,前已论及,贾琏根本没有休妻的必要。“休”乃是万事皆休的意思。与休妻没有半点关系。  相似文献   

11.
对“一从二令三人木”之谜的探究,必须用脂砚斋所批之“拆字法”。谜底应是“六人令休”之意。“六人令休”是曹雪芹创作思想中存在的“因果报应观”的具体表现。这句谶语是曹雪芹在对王熙凤“爱而知其恶”的矛盾心理下设计的。  相似文献   

12.
近读到新加坡学者皮述民先生《宋人“说话”分类的商榷》(载《北方论丛》87年第1期)就历来认定的宋人“说话”四家说,依据在日本影印出版的宋代罗烨《醉翁谈录》提出宋人“说话”其实只有三家说,即小说、演史、讲经.感到很有见地,确有助于我们弄清一直缠绕不清的宋人“说话”家数问题.  相似文献   

13.
婚姻和爱情贯穿了文学的始终并成为其基本主题。在众多作家、作品中,王海令鸟的婚恋题材小说广受好评。王海令鸟紧紧抓住当代人的婚恋状态,通过其独具特色的创作模式,对婚姻和爱情进行了理性的现实主义思考。这种成功的写作模式,值得关注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说话人的姿态、小说的历史和功能、小说家的修养三方面对《新编醉翁谈录》所包含的“小说”理论进行了研究:从概念上论证了“小说”的口头艺术特征,从根源上分析了“小说”产生的历史和人性的动力,从功能上对“小说”的叙事原则和技巧进行了归纳,从“小说家”的修养方面探讨了创作主体的叙事能力问题,因此,这是比较完整的关于《新编醉翁谈录》的“小说”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一、公案小说的概念 就现有的材料来看,宋代以前还未发现有“说公案”或“公案小说”的概念。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宋人“说话”的名目中。成书于宋元时期、记载当时“说公案”情况的书籍今天保存下来的有三部:灌圃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吴自牧的《梦梁录》以及罗烨的《醉翁谈录》。记载如下:“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  相似文献   

16.
训诂须以语法学为借助 ,举《史记》训释三则以证。“首虏”是偏义词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 ,或偏“首” ,或偏“虏”。“接境壤界”是两个动宾结构并列的联合词组。“藉弟令”是同义连用 ,即“藉”、“弟”、“令”皆为含有“假使”义的连词 ,临时组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关于“宋代说话”的分类,鲁迅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根据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分为四科,即:小说、谈经、讲史书、合生,这一分类方法有误,是鲁迅先生对《梦梁录》的误读所致。实际上"宋代说话"应该分为小说、说经、讲史书和商谜四科,“合生”从属于“小说”。  相似文献   

18.
佛教俗讲、转变伎艺与宋元说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俗讲、转变与“说话”的世俗化 佛教俗讲、转变等讲唱伎艺与说话之间到底有何关系?这是小说研究者探讨已久的问题:李褰《唐话本初探》称:“唐代说话是在古代的宫廷优人说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路工《唐代的说话与变文》说:“变文的出现,比我国说唱文学出现的时间迟得多,应该说变文是吸取了我国说唱文学的营养发展起来的”;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云:“主要是市民和市民的‘说话’影响了俗讲”~①,凡此云云,其核心观点为:说话伎艺是在中国本土俳优诵说的文化传统中独立成长起来的,而唐代佛教俗讲、转变所呈现出来的种种…  相似文献   

19.
关于“宋代说话”的分类,鲁迅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根据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分为四科,即:小说、谈经、讲史书、合生,这一分类方法有误,是鲁迅先生对《梦梁录》的误读所致。实际上"宋代说话"应该分为小说、说经、讲史书和商谜四科,“合生”从属于“小说”。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有自己“心目中的小说”,“说话”、“精神”、“实与虚”、“中与西”等四个层面体现了贾平凹的小说创作思想和创作实践的一贯追求。为了努力实践自己心目中的小说理想,贾平凹在小说创作理论领域和创作实践领域锐意探索,在追求和实践的矛盾中小说创作理论不断丰富不断完善,小说创作也不断推进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