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数学",望文生义,它是指对数的学习。数,它是一个概念,也是一个知识类别体系,是横贯数学学科领域的经和纬。而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对数的认识还尚在蜻蜓点水阶段,对数的应用也经验不足。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扬"认数"与"用数"两面大旗,引领学生摘取"数"的桂冠。一、认识为先,应用断后学习如同用兵打仗,需要智谋和技巧编排兵卒,然后方可行动。何为智谋和技巧?它是一种认知,是临门一脚前的  相似文献   

2.
<正>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所谓数感,就是指人们对数的一种感知能力,数感的强弱直接决定着一个人数学水平的高低,也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一、以生活经验为基础,让数感无痕渗透数感是一种对数的感知能力,而在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这是学生形成数感的重要源泉。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要善于以生活经验为基础,达到在教学中无痕渗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建立数的表象,是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数的内涵的重要桥梁.只有对数的表征认识清楚、到位,才能在具体、直观的基础之上逐步抽象,最终真正建立起数的概念,理解数的意义.文中,笔者从整数、小数和分数三种数的认识出发,分别阐述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数的表象,从而丰富数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长时间以来,有相当多的教师对数概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计算教学中重算法轻算理,使数概念教学与计算教学相脱节,严重制约了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心理》第四讲“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一开始就提出:“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与数学概念的掌握紧密联系的。计算以理解数学概念为基础,而很多数学概念又要通过计算实践才能获得巩固和发展。”又指出:“任何一种算法,都是在一定算理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而算理又以正确概念为依据。”因此,在数概念的教学中要为计算教学作好准备,在计算教学中要充分利…  相似文献   

5.
数感是一种主动、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也是一种对数和运算的直觉.学生获得数感,不能光靠教师讲解,而要结合具体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即经历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淀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叶青 《江西教育》2010,(5):36-37
数感是一种主动、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也是一种对数和运算的直觉。学生获得数感,不能光靠教师讲解,而要结合具体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即经历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淀的过程。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11~20的认识”并不是全新的知识,  相似文献   

7.
让学生在数学中形成一定的数感并能理解数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小学生数感培养在小学低年级就应引起我们的重视,需要进行长期的训练与培养。  相似文献   

8.
数感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10个核心概念之一。小学生数感的培养,教师需要引领学生,联系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或情境,通过在实践操作中,感悟数感的形成过程;在比较辨析中,促进数感的积累与发展;在拓展应用中,深化数感认识的品质,实现对数感的深度学习和有效建构。  相似文献   

9.
数感是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指对数的理解或数概念的形成。小学生数感的形成有赖于充分的感知和体验.是对数概念的意义建构.是学生历经不断的试误到顿悟的过程,更是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体验数学问题,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让学生在数学中形成一定的数感并能理解数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小学生数感培养在小学低年级就应引起我们的重视,需要进行长期的训练与培养。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小学生的心理负担也越来越重.小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生活没有全面正确的认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模糊,缺乏处理问题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极容易走上心理"弯路".只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才能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良好的数感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数感,就能对数的认识和运算作出准确、迅速的反应.因此,教师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把握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促进学生数感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黄忠华 《考试周刊》2012,(89):59-60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在数学教学中应当结合有关知识,学生生活经验,实践操作,训练数感等,采用一定教学策略,加强数感的培养.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对数的概念认识与理解是数学学习的开始,理解数的概念与意义对今后的数学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引导小学生认识数的概念与意义,旨在帮助小学生建立数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谢加荣 《教师》2012,(18):22-23
数学学困生在数量上往往多于其他学科,数学学困生问题是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对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如何让数学学困生走出困境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数感"这一概念.数感是一种学生能主动自觉地理解数、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数以及能正确运用数的意识.要使学生形成数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学习、积累、沉淀、思考、运用和提高.作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全新领域,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促进学生理解数感,在学生观察生活、感受体验、操作交流、解决问题中,使学生加强对数的感知、放大对数的感应、加深对数的感受,促进学生数感的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教师真正把数感的培养当成数学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去思考,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途径持续加强数感的培养,才能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8.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学生认知数学对象,继而成为数学气质的心智技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数感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应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发展学生的数感。同时,教师应在原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运用了一定的科学手段去培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对数产生了一定的感觉。  相似文献   

19.
《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评析设计理念数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物,尤其是大数感的建立,由于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建立它的表象就尤为重要.教师能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从室内扩展到室外,从校内延伸到社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认识数,让学生感觉数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体验数感.  相似文献   

20.
我们常听到老师抱怨学生没有数感,抱怨学生在使用计量单位时的错误.其实数感是学生对数敏感性的一种直觉,是对数学概念的直接反映,是学生建立明确的知识概念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桥梁.它不是本来就有的本能,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下面笔者就<毫升与升的认识>的几个教学片断进行剖析,谈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