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我国木版年画不仅是年节五彩缤纷的一种点缀,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一种载体与工具.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阐述滩头木版年画所蕴含的民俗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倡议通过振兴木版年画的创作、出版、流通,实现其祥瑞文化、民俗信仰、礼仪说教、审美价值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李舒  张寅 《出版广角》2021,(20):44-47
当前,有声出版已成为全民阅读新的增长点.在移动互联背景下,有声出版呈现制作主体多元化、传播介质数字化以及用户群体细分化的特点.有声出版的发展要紧密围绕有声创作与认知规律相契合、审美价值与知识价值相化合、文化逻辑与技术逻辑相耦合等难点,从融合传播、场景传播、垂直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等方面寻求多维度突破.有声出版不仅要丰富和发展口语文化,更要在重构社会关系、提升社会文明水平、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等方面实现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3.
价值观与出版具有融合的客观基础和内在要求,一方面,出版活动作为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具有天然的价值功能,出版物的外部性又放大了这种价值功能,出版物的商品属性也是传播价值观的自然机制;另一方面,出版的公信力强化了出版的价值责任,出版业自身的发展也需要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出版融合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出版的应有之义,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面,为此,出版工作中要通过制度保障、强化特色、加强评价和创新形式等路径,主动融合,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力、吸引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朱诚逸 《今传媒》2016,(11):165-166
苏州桃花坞年画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极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及较为广泛的影响力,在我国民俗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现代印刷技术的冲击,桃花坞年画日趋衰落.互联网时代,桃花坞年画的传承和发展应该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借鉴其他民俗艺术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快捷的特点走向国际,探索出符合时代特点的发展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平台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具有全域、全媒体等特点,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为了强化互动交流的效果,将自身内容实施"人格化处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形成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交融发展的潮流,使学术出版自身核心价值得以有效展现,逐渐凸显出其特殊优越性,促进学术出版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筹发展。本文就新媒体时代学术出版的媒体融合转型发展展开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化媒体平台的发展与思维模式的创新,越来越多的出版活动主体希望借助平台化的模式提升自身在整个出版活动当中的地位.目前大多数出版活动主体借助自身构建的APP或者通过WeChat建立公众号,改善出版流程的工作效率与传播影响力.本文希望通过研究这两种模式对出版活动平台化运营的现实作用与效果,找寻适合现阶段我国出版企业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学术资源的开放存取出版是数字化时代的大势所趋,是一种新的出版模式和学术交流机制,其特有的优势和价值在促进学术传播的同时,给阅读者带来便利.我国学术期刊的开放出版从一开始就没有足够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开放问题.因此,需要准确认识和理解开放出版,重塑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和标准,使知识产权保护和开发在开放出版中能得到充分重视;在培育期刊经营意识的基础上,优化开放出版的平台建设,使开放出版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建立健全以知识产权为中心的全出版产业链,使开放出版在发挥其阅读优势的基础上,为期刊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8.
杨石华 《出版广角》2017,(20):12-14
国学经典出版伴随国学热的出现得到迅猛发展,但在其快速发展中也面临着同质化、娱乐化、碎片化等诸多问题.国学经典出版作为一种特定知识传播的社会交往行为仍有着自身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国学经典出版是集工具合理性、价值合理性以及交往合理性为一体的社会行为.在这些合理性的基础上,国学经典出版对全民阅读、阅读推广的创新与深化,对国学知识合法性的建构与传承,对当下现代性的纠正与治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面对数字出版的发展,传统出版社在内容资源的整合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在数字技术、传播渠道上先天不足.因此,在数字化转型中,传统出版社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主动地弥补自身在全媒体生产、制作、融合和传播以及数字技术、传播渠道上的不足,在数字出版的合作、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突破口,带动出版社数字出版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西方戏剧在中国的译介出版及其道德价值传播为对象,文章简要梳理了西方戏剧在中国的译介出版状况,探究了其道德价值传播的源起,从通过剧本改编实现道德价值重构、通过副文本和文本的互文实现道德价值彰显和通过多元传播路径助推道德价值弘扬等方面归纳了其道德价值传播路径,简要评述了其对当下戏剧译介与出版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杨晓兰 《出版广角》2015,(15):58-59
作为民间艺术的重要一种形式,木版年画起源于隋唐时期,宋代,民俗文艺的活跃,也让木版年画的发展达到高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转型加快,包括木版年画在内的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失的危机.本文以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例,对木版年画的出版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下实际情况,为进一步弘扬木版年画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寻求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2.
张尧学的《互联网与数字出版传播研究》一书,综合运用传播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理论,分析互联网与数字出版传播的现状,具有宏观性和实用性.同时,该书还探讨数字出版传播领域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对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机制的完善、法律法规的健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88年年画市场,读者购买踊跃,许多地方月历、台历不到元旦就脱销了,历画、沙发画、贺年片,销势很旺。从1983年以来,年画市场连续5年供不应求,这是整个图书市场中少有的情况.多年的供不应求,推动了年画出版的迅速发展,1983年全国只有20多家出版社出版年画,出版品种总共约1000种,到1987年上百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剖析知识付费与传统出版业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指出知识付费的发展是传统出版业转型升级的绝佳机遇.出版机构应以知识付费产品为切入点,探索知识内容呈现和传播的创新,在有效规避并解决知识付费短板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已有优势,做到三个方面的坚守与创新:产业定位是服务而非产品,关键业务是传播而非售卖,核心价值是创造时间而非节省时间.  相似文献   

15.
在自媒体的冲击下,出版审核角色不断弱化,这使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版人公民化成为新的趋势.在数字出版盛行的当下,出版人要找准自身定位、把握自身优势,了解自媒体的传播特性以及传统出版存在的不足,寻求两者之间的合作空间,增强出版人的职业素养,在出版环境的变革与转型中适应新业态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6.
出版体制是一定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出版的生产、管理和传播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是出版专业化生产的组织构架与制度安排.出版体制下的精神产品生产、管理、传播、消费等内部诸因素,同处于一个共时态的互动过程.同时,出版体制与社会发展也体现出一种互动的关系:出版体制通常受制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会产生不同的出版体制;出版体制对出版事业自身发展也具有组织、管理等调控作用,推动出版的社会生产和扩大传播效果,进而影响到出版在整个社会体系中的调节作用.因此,出版体制是作为一种制度化的力量而被纳入到复杂的社会体系之中的.  相似文献   

17.
出版的品质     
贺圣遂  姜华 《编辑之友》2012,(7):27-29,37
出版人的品格与追求,决定了出版的品质与成就.优秀出版人有着良好的修养,对文化和出版充满热爱、憧憬之情,有自觉承担启迪时代精神的社会责任感,有将文化圣火通过自身的出版活动播撒到更广大的民众中去的雄心与抱负;能敏锐地捕捉到作者灵光一现的创意洞见,催生出有价值的思想并使其广为传播,为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具备非凡的商业才华,使文化的价值发挥出最大的效力.  相似文献   

18.
保障学术成果传播实效与动态反馈,推动学术协同研发与开放竞争,实现学术创新引领与社会效益提升,是学术期刊出版的时代价值体现.当前,国家对学术期刊出版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期刊创新发展改革体系过程中,突出学术期刊出版的价值功能,调整学术期刊出版理念创新与融合发展方向,优化学术期刊出版运行机制,实施行之...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前,大运河沿线就已形成了经济带和文化带。江苏作为大运河必经之地,区域内传统年画的兴起与传播大受裨益。隋唐大运河的畅通,促进了江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为传统年画的兴起提供了生产者、消费者和丰富的创作题材;京杭大运河更是江苏传统年画国内北上南下,国外远播日本、东南亚等地的重要通道。大运河对沿岸城市传统文化的发展及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张凯 《出版广角》2018,(5):58-60
《参天台五台山记》在东亚地区环流传播,不同地域的学者站在各自的文化立场上对其进行校正与知识续写,形成了典型的文化圈书籍、知识环流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典籍得到不同地区的传承和发展,文化圈的价值凸显,这对当今东亚出版所面临的困境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回顾历史,放眼未来,发扬《参天台五台山记》之精神,将文化圈从认识论上升为方法论,成为当今东亚出版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