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省编现行高中语文第四册《科学的春天》一文提到过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编者把“头悬梁,锥刺股”解释为:“战国时苏秦刻苦读书的故事。他把头发系在梁上,用锥刺股,克服疲劳,坚持学习。”这说法是不确切的。苏秦苦读在古书上只有“锥刺股”的记载。《战国策·秦策一》写道:“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至于“头悬梁”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为古人看病     
头悬梁,锥刺股:话说有一个古人,由于长年伏案苦读,得了颈椎病和坐骨神经痛。他发现将头发吊在房梁上可以减轻病痛,于是,一天读书到深夜的时候,颈椎又痛了起来,他就把头发吊在房梁上。  相似文献   

3.
孙敬 汉,信都人,字文宝。幼年好学,常常编柳写经本,闭门苦读背诵。夜间,读书欲睡,就用绳子系住头发,把绳子的一头挂在梁上。这就是‘头悬梁’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近读书报,发现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青年知识手册》修订本73s页“头悬梁锥刺股”条云:“苏秦日夜伏案苦读,每当深夜瞌睡袭来的时候,他就拿起锥子在大腿上刺一下,血流出来。精神也有了,于是又接着念下去……为了不使自己睡久了,就拿根绳子,一头吊在房梁上,  相似文献   

5.
"压力就是动力."这是很多老师和家长根深蒂固的观念,因而从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大人们就鼓励孩子"树雄心立壮志",用"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用虚幻的"考上大学的美好的与考不上大学的悲惨"前景,不断地给孩子们增加精神上的压力.  相似文献   

6.
师:"头悬梁,锥刺股"是怎么回事?生:古代有个人不好好学习,考试总是不及格,他妈妈就生气的用锥子刺他的屁股,他想不开,就在屋梁上上吊自杀了。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教学学科只是“语文”,传统的学校教育被称为“读书”。语文,非读书不可,这本是一个自古都有的共识。语文,其实不是老师给“教”出来的。翻开中华民族三千多年的教育史(严格地说,中国的语文教育从甲骨文时代就开始了),那本身就是一部堂堂正正的读书史。中国是教育大国,也是一个读书大国,我国的语文教育历来重视读书。苏秦之所以能游说天下,是因为他“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地读书;杜甫之所以下笔如有神,是因为他“读书破万卷”;周总理从小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鲁迅“连  相似文献   

8.
走近书籍     
走近书籍,我们感受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道理,走近书籍,我们能看到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画面”,走近书籍,我们会从无知走向渊博。一个人如果不读书,那么他的生活就没有色彩,没有乐趣。如果我们读书,即使生活再贫困,但也觉得很有乐趣。因此,书籍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们要多读书。  相似文献   

9.
我国有许许许多多勤学苦练的志士,被历代传为佳话,“映雪”、“囊萤”、“悬梁”、“刺股”、“断韭画粥”就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勤奋刻苦读书的故事。“映雪”,是讲晋代人孙康,小时家穷买不起灯油,在冬天夜间凭借着雪光读书的故事。“囊萤”,讲晋人车胤,在夏天夜间用水白布口袋盛着一些萤火虫照光苦读。“悬梁”,讲的是汉代的孙敬,为防止读书时打盹,把头发系在房梁上。“刺股”,是战国时苏秦的故事,他由于苦学过度疲劳而打瞌睡,就用锥子刺大腿,使自己清醒,继续坚持读书。“断韭画粥”说的是宋代范仲淹的故事,他年轻时由于家贫,上不起学,一…  相似文献   

10.
吴非 《生活教育》2010,(3):69-69
我做教师多年,每次给学生写评语或是推荐信,最不愿意写的短语就是所谓“刻苦学习”。但是很多家长却特别在意评价中有没有这个“刻苦学习”,好像不写上这一句他的孩子品格就有缺陷似的。可是我一向反对“刻苦学习”,反对“发愤读书”,更不用说什么“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之类。看从古到今有关读书学习的种种说教,我终于有所发现:原来我们中国科学技术与经济的落后,乃至于文化文明的落后,很可能与中国人把读书学习当作苦事有关。  相似文献   

11.
古今读书法     
江风 《职业技术》2004,(3):41-41
古往今来,我国不少名人、学者遨游书海,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治学经验和读书方法,时下读书人当深悟之. 苦读苦读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之一,孙敬和苏秦是苦读的代表,一个头悬梁,一个锥剌股.当然,也有人不赞成这种"苦读"的,林语堂在他<论读书>中对苏秦锥刺股的做法指出:"不睡觉,只有读坏身体,不会读出精彩来."  相似文献   

12.
今夜静静地坐在新食素斋里做着一件事情——盘点自己一年的阅读。今年年初,我在学校教师业务学习会议上发出了教师要阅读教育专著的"号召",并坚定地向教师们表态:作为一名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自己将带头"头悬梁,锥刺股"。一年过去,自己的读书情况到底如何,这里按阅读时间顺序,如实向各位老师列表"交代"——2007年度马雪芳阅读教育专著情况表: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文化里有一个奇怪的传统,认为学习是苦的,读书是苦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对联至今还在不少教室挂着,历来好学佳话都是些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之类。这些苦学例子,老师们耳熟能详,经常拿来教育学生。可是很少有人去思考这话到底有没有问题。囊萤映雪,已经有学生做过实验,结果是无法看书,这故事可能根本就不存在。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种自虐倾向,从悬梁刺股的成语看,我觉得此言不虚。读书干嘛弄得如此摧残自己。古人一方面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轻易不能动,一方面又鼓励人折磨自己。你说奇怪不奇怪? 学习自然不可能很轻松,提倡下点苦功  相似文献   

14.
一、"只要你考试考好了,你喜欢什么我就给你买什么"这或许是您最善用的口头禅,而且您一定以为靠这句带有鼓励性的话语便能激发自己孩子拥有无限斗志。从此,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一心苦读。殊不知,您忘了这句话的前提是"考好了",并非  相似文献   

15.
<正>"书籍是全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可以启发人的思维。阅读是学生成长的基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阅读,让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一、巧妙引领爱阅读1.故事激趣好读书。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抓住这一特点,教师可以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述美妙的童话故事、美丽的神话传说,告诉学生,在书中我们可以与白雪公主、大海的女儿玩耍,可以跟随阿里巴巴打开神奇的门……教师要抓住各种契机,讲述历史上苏秦、孙敬头悬梁,锥刺股;孙  相似文献   

16.
刺股战国时的苏秦,深夜读书疲乏欲睡时,用锥子猛刺自己的大腿,以此振作精神,坚持学习。悬梁汉朝的孙敬,常常读书到深夜。为了防止打瞌睡,他在房梁上拴了一条绳,把自己的头发系在绳上。借光汉朝的匡衡,因家穷没钱买灯油,把自己家的墙壁挖开一个小洞,每晚借着邻居的灯光来读书。  相似文献   

17.
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发现一个学生屡将“湖”字写错,便给他讲“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要求他象故事中的人那么刻苦,照“湖”抄一百遍。学生抄完后,却弄得教师哭笑不得,因为,前几行写得象“湖”,后来成了畸形字,最后竟写成胡来的“胡”了。  相似文献   

18.
雨夕     
古人读书,向有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美谈,也有许多关于读书的妙喻慧人心目,而千载之下、百年之后,我辈埋首于青灯黄卷里,品读古人书籍,品赏古人关于读书的美妙比喻,更可见古人灵智和对于读书的会心。  相似文献   

19.
我们听多了头悬梁,锥刺股之类刻苦故事,有时甚至觉得仿佛除了受苦就无法成功;我们也见过少数教师中存在的少学、厌教和不研  相似文献   

20.
<正>古人云:"十年寒窗苦。"读书在人们心目中历来是一件苦事,不光苦,而且苦得有理,苦得光荣。正因如此,"头悬梁、锥刺股"才会被人们传为佳话。至于和读书息息相关的课堂,更是庄严的"圣地",必须人人正襟危坐,个个敛息屏气,否则,将被斥之"目无礼法",无视师道尊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