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4 毫秒
1.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不再是一种终结性教育,它打开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的大门,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不仅解决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紧张问题,而且有利于优化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结构,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有鉴于此,对我国目前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模式及其具体形式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发展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问题。本文针对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有效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衔接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分析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基础,并提出具体措施。分析表明,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机衔接的基础是要更新教育理念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可通过"校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从办学规划上实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的衔接,从基础建设上实现师资队伍与实训基地的衔接,从制度建设上实现招生制度、评价机制的衔接等措施来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有利于推动目前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是关系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有关政策的分析,提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若干对策:1.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设立高等职业教育预科;3.发展综合性高中;4、探索初中后教育-贯制高职的试点;5.倡导普通高中开展职业预备教育;6.沟通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并试图找到两者衔接和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要“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为标志,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终于迈开了衔接的步伐,并初步探索出了多种比较成功的衔接模式,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然而,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才刚开始,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所以,要确保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适应和促进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还必须建立健全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保障体系。一、必须加强政府行为对…  相似文献   

6.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教育“立交桥”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办出高职特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搞好中、高职的衔接。本文对衔接形式、衔接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了实现顺利衔接的有效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7.
促进残疾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我国残疾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面临着衔接体制缺乏统筹性、培养目标缺乏层次性、专业设置缺乏延续性、教学内容缺乏连贯性等挑战。需要进一步创新残疾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体制,拓宽衔接的模式与内涵;明确残疾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细分培养的定位与层次;规范残疾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研制衔接的目录与标准;改革残疾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探索衔接的方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8.
促进残疾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我国残疾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面临着衔接体制缺乏统筹性、培养目标缺乏层次性、专业设置缺乏延续性、教学内容缺乏连贯性等挑战。需要进一步创新残疾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体制,拓宽衔接的模式与内涵;明确残疾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细分培养的定位与层次;规范残疾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研制衔接的目录与标准;改革残疾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探索衔接的方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9.
高原  曹晔 《职业技术教育》2004,25(34):36-39
实现中、高职教育农科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是推动农科职业教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的客观要求.本文对当前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农科专业课程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课程内容重复、专业技能倒挂等问题,并对建立中、高等职业教育农科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机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分析了构建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的理论基础 ,首次提出了构筑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引桥”———教育转换中心 ,在此基础上分别以学校和课程体系为中心 ,提出了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 6种模式 :以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为主体的对口直升型衔接模式 ,由中专改制的内接贯通型衔接模式 ,以中等职业学校为基础的联合型衔接模式 ,以“教育转换中心”为“引桥”的开放型衔接模式 ,以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为基础的统合型衔接模式和以统一的课程标准为基准的衔接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中高职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针对"3+2"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中出现的问题,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提出了衔接机制,为实现有效衔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是中高职衔接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它是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为桥梁,利用自学考试灵活开放的形式和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优势,三方无缝对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办学模式的创新,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浙江省在实施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办学理念认识不足、衔接不充分、专业设置脱离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等问题,应进一步完善中高职自考体系和课程体系,并合理设置专业,加强中高职教师之间的衔接沟通,才能使中高职衔接教育取得预期效果,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3.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高职教育规模扩张时期广泛存在的办学形式,自始即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困境。笔者认为,在当前高职职业教育提升质量,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时期不宜作为一种推进中高职衔接的重要形式加以推广。五年制高职在理论、法理、政策操作上,更主要在实践操作中均存在内在矛盾,比较稳妥的推进中高职一体化的方法应是"3+3"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高职教育衔接要想顺利实现,其关键和核心是课程的有效衔接。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现状发现,我国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还存在一些问题。我国的职业教育要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必须区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建立基于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递进式层次课程标准,开发出贯通中高职教育两个不同层次的课程教材,才能建构出合理有效的中高职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同时也为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建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实施中高职自考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试点衔接项目的开展符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精神,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还存在着中、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缺乏依存性、中职教师专业素质偏低、中职生学习能力欠缺等诸多问题.应切实将中高职培养目标和专业真正融通,并加快中职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建设,在中高职自考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上进一步加强协调,才能使中高职真正地衔接起来,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6.
中高职的衔接主要有“3+证书”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高职院校对口自主招生、中高职连读等模式;中高职衔接还存在专业设置错位、学制衔接不协调和课程体系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应该从改革招生方式、合理化专业设置、推行“模块化”课程结构、实行弹性学制和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与保障等方面来促进中高职的衔接。  相似文献   

17.
教育部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明确了中等和高等职、Ik衔接发展,为中高职自考衔接指明了方向。对中职学校而言,中高职自考课程体系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并在学习中使其心灵与情感得到升华。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的真正目的应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和自学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中职与高职的有效衔接,是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由于中国中高职衔接起步较晚以及招生制度的缺陷,不论是实践还是理论方面,中高职衔接都是非常初步和不完善的。综观有限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以下一些欠缺:一是缺乏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二是缺乏研究体系和理论依据;三是研究缺乏对微观领域和具体专业的课程衔接研究。因此,关注中高职衔接的制度设计和具体专业的课程衔接研究,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对中高职衔接进行思考与设计,应是未来中高职衔接研究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中职升高职缺乏直接升学渠道,高职出现招生难现象,制约中高职的进一步发展。建立中职与高职的有效衔接,是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即拓宽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习的通道,又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从中高职衔接的现实意义入手,分析中高职不衔接的主要表现,进而进行相应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率的大幅度提升,出现了全国性的高职院校生源不足的现象,有些高职院校甚至感受到了办学的危机,必须在原有的高招模式下,调整与改革高职院校的招生政策,逐步扩大中职学生“推荐免试”升入高职院校的机会,将“注册入学”作为中职学生对应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的途径,建立起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有机衔接的办学机制,使高职院校获得充裕而稳定的生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