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民美德和制度正义紧密联系,两者都蕴含了协作、平等、宽容、公正等价值精神,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和幸福生活的价值追求。从制度正义角度看,公民美德不仅是制度正义的价值内核,还是制度正义的实践前提和重要动力源泉。应充分利用公民美德资源,将公民美德与制度创新、制度实践、制度精神培养等结合起来,推进公民美德和制度正义协同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正义功能。  相似文献   

2.
宋建丽 《中国德育》2007,(12):16-20
市场经济社会的典型特征是多元分化,如何在多元分化的现实基础上构建一个团结、和谐的社会,已经成为我国能否拥有一个美好未来的关键。从公民资格的理论视角出发,制度的正义安排与合法有效运作是和谐社会建构的制度基础,而日常生活层面的公共礼仪的培育和政治生活层面的公民美德的塑造是和谐社会得以建构的两块基石,也是当代中国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唯有如此,正义的制度设计才会内化为一种公民性的责任,才能保证政治的正义性及其维续,也才可能真正拥有正义秩序下的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3.
正义美德是大学生培育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必要而重要的维度。大学生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有赖于大学生公民个体性的获得与丰富、大学生公民社会性的拓展与成熟、大学生对正义美德的道德确认和价值共识、大学生正义美德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罗尔斯公平正义论和马格利特正派社会论的双重理论视角,对我国大学制度正义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三个主要观点:凸显正义品性是大学制度的根本旨趣和首要美德;深度对话和平等协商是实现大学制度正义的基础机制;消除制度性羞辱是促进大学制度正义的着力举措。  相似文献   

5.
罗尔斯主张社会基本结构是正义的首要主题。实现社会正义,需要寻求恰当的正义原则规范社会制度,而个人的正义责任仅仅在于服从和维护这种正义的制度。科恩对制度进路提出批评,认为规范社会制度的原则同时也适用于个人行为,就促进社会正义而言,制度并不占据特殊地位。然而,科恩的反驳并没有削弱制度进路的合理性。通过分析和回应这个批评,我们可以更加充分地理解制度、行为和社会正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制度正义是指社会制度可以充分保障公民的安全、平等、自由等基本权利,有效协调各阶层的利益关系。自由是人们对客观性和必然性的正确认识,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追求。人的自由与制度正义关系密切,制度正义是实现人的自由的重要前提,人的自由是制度正义的价值目标。应从制度正义和人的自由出发,探究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建设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更好地实现人的自由。  相似文献   

7.
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是现代化法制国家必须承担的一种国家责任,是公民享有的一项社会基本保障权利,是司法为民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我国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虽然有一些规定,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不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由此,我国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有必要从立法体系、适用对象、启动程序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从而保障司法人权,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为参照,将公平正义作为政治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目标,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顶层制度设计,其中关键的问题是处理好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关系,要把程序正义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当然,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从根本上说还是观念问题,需要在公平正义上形成公共理性,达成重叠共识。最后在社会基本结构及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层面,还是需要由社会中的公民去承担其责任和义务。因而社会制度的正义性建构,对社会公民的文明素养和政治道德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项贤国  郑禾 《唐山学院学报》2011,24(2):16-18,28
唐山市已经初步建立了统一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包括最低生活保障、专项救助、社会帮扶捐助救助和应急救助制度.但现行社会救助制度仍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诸如救助标准不统一,救助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不健全,流浪人员救助制度不完善等,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唐山市现行的社会救助制度,从而保障公民基本的生存权,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10.
正义是人类社会探讨的永恒话题,是人类公共生活的价值诉求,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制度是调整个体与集体行为方式和关系的一系列规则结构,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制度结构承担着维护社会正义的功能。我们要在分析制度正义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对制度承担的正义功能及其实现路径进行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一、公民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关系厘清(一)公民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区别公民教育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那时候公民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好公民,即他的所有能力得到和谐发展,而且具有节制、勇敢、宽容和正义的公民美德。中世纪,在封建专制和教会统治下,人身依附和绝对服从使得公民身份不复存在,培养公民的教育就此中断了。  相似文献   

12.
政治与伦理之间的内在价值冲突决定了政治伦理化实现的底线与限度;个体生存、群体生存以及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决定了政治伦理化的实现必须以实现个人美德、社会正义以及环境正义之间的价值共契为限度;而这一"价值共契"的实现则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和健全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  相似文献   

13.
法律制度永远以正义为最高价值追求,因为制度正义是实现社会正义的首要条件;只有通过法律将应有权利不断确定为法定权利,即使公民拥有充分的法定权利,才能为实现权利奠定基础;当然,法定权利得以实现并转变为现实权利,还要法律制度的有效运行为保障.可见,在应有权利→法定权利→现实权利的顺利转化下,权利正义才会产生并促进着社会正义的实现.通过对现实中大学制度的考察我们发现,可能因为高校法律制度本身缺失的原因造成权利的大面积流失,最终影响了整体社会正义度.文章通过分析大学制度缺失的类型、权利流失的样态来探讨制度缺失与权利流失、社会正义的变量关系,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对大学法治建设的足够关注.用正义的制度堵住公民权利流失的缺口,才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从法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近代资产阶级正义观进行了批判,把对作为制度美德的正义的追问由形式上升到实质,从而显示出独特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5.
早在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就曾谈到城邦公民习惯对于政治制度具有决定作用,但国民习惯如何影响制度正义,学界尚未有明显结论。正义是一种价值判断标准,制度内涵本身就包含着对人的习惯、尤其是社会人的习惯的考虑。国民具有地域性,并受文化传统的影响,从而形成国民习惯。制度的建立、运行及评价都需要考虑国民习惯,只有考虑国民习惯的制度才是正义的。  相似文献   

16.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第二卷第二篇中详细论述了其正义思想.斯密的正义思想可以从个人品德和社会伦理两种视角来解读.从个人品德视角看,正义是一种不伤害他人生命、不干扰他人利益的美德,它并不崇高和圣洁,但不可或缺;从社会伦理视角看,正义是一种维护社会存在的制度伦理,它具有强制性,违必受罚.斯密的正义思想对我国现阶段的伦理道德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不过它本身也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和谐,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对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义在古希腊是先哲们探求的重要课题。思想家们的正义观经历了由天道到人事的转变,在转变中他们对正义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刻,并具有以下特点:把正义分为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正义是一种美德;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构成状况复杂,问题日益突出,影响到社会稳定与发展,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之音。本文从制度三个维度,并借鉴罗尔斯的正义原则,探讨弱势群体现状及其如何对弱势群体尊重与认同,从而构建关心、帮助弱势群体的制度正义体系。  相似文献   

20.
正义秩序之追寻——兼论罗尔斯的公民资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直存在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两种不同的公民资格传统,前者视个体自由为最高政治价值,后者视美德为最高公民典范.罗尔斯一方面对自由主义仅仅强调个体权利的倾向作出修正,增加了公民资格理论对实质平等的关心,用以解决社会正义问题,一方面提出一种公共理性的公民资格观,用以解决多元和统合的政治正义问题,从而在其正义理论的框架中彰显其独特的民主公民资格观,对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两种不同的公民资格传统进行了一种调和,目的在于:在个人自由和市场社会基础上重建公共自由和集体认同,以维持和保障正义之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