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建构主义学习观提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和思考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猜——试——想——议——做”的方式.努力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相似文献   

2.
北京2008年残奥会的会徽,由“天”、“地”、“人”三部分组成。乍一看,像个中文的“之”字;仔细瞧,又如一个运动的人形。标志采用红、蓝、绿三种颜色,分别寓意太阳、蓝天和大地。“之”字有生生不息和到达目的之意,也表示经历曲折才能获得成功。而“天”、“地”、“人”把中国的文字、书法和残奥精神融为一体,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输·赢     
喜讯传来,我们班的王珊珊同学被评为“县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了1这一年来,她一直是同学的“小老师”,我的好帮手。荣誉当之无愧属于她。当我郑重地把大红奖状呈给王珊珊母亲时,她不以为然地撇撇嘴说:“奖状?老师,你来得正好,我要向你告状!”我懵了:“告谁的状?…‘告王珊珊的状呀。”我简直难以置信了。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教育注重读,求知学习称之为“读书”,这种说法一直延用至今,而且无论是上小学还是上大学,甚至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博士后皆称之“读”。中国人可谓深悟“读”之道,深得“读”之传,深受“读”之益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谈的是对文章的理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是由读向写的迁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是读能使视野开阔,  相似文献   

5.
一群人归拢在一起,那尚不是一个“组织”;四、五十个学生以简单机械的手段聚于一室,那只能称作一个“组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班级。真正健全的班级应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有一个领导核心,有优良的风气,有严格的组织纪律。由“组合”到“班级”是一个飞跃。  相似文献   

6.
有一类学生常被称为“差生”。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这类学生又被称为“后进生”、“学困生”、“潜能生”。但这些称呼多见于媒体、文件等正式严肃的语境,而在私下随意的语境中还是呼之以“差生”。甚至在很严肃的场合中也用“差生”称呼,  相似文献   

7.
[案例背景]二OO五年度宁波市镇海区语文七年级(七)期末统考试题中,有这么一道题语言积累和运用题:“诸葛”是复姓,其实我们国家还不少复姓,如“上官”、“司马”、“公孙”、“欧阳”等等。  相似文献   

8.
冯俊 《小学教学研究》2005,(12):23-24,26
当前许多“版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越来越“理想化”和“细化”的误区。教学评价应努力尝试从“真实”、“扎实”、“大气”、“灵气”等四个方面来重构新课程下小学数学好课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成功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可能地交给学生,因此,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师应重视和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活”起来,使学生会读、善究、巧思、活用,  相似文献   

10.
当时间的脚步踏入2010年,“90后”这个代表新生力量的群体,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我就是群体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1.
象·像     
子晨 《中文自修》2009,(9):64-64
“象”和“像”,是我们经常使用但又很容易混淆的两个字,它们的区别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相似文献   

12.
首先对“势”和与其密切联系的几个概念——“体”、“气”、“泽”的关系加以辨析,认为“势”这个概念在《定势》中理解为“语体标准”或“语体特点”较为恰当;由此指出几个在理解“定势”思想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并给以相应的辨析。  相似文献   

13.
我原本是一名音乐教师,以往关注的常常是音乐教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平日更多的是忙于活动和竞赛,后来角色变了,成了京口区教育局教科所一名专职研究人员。作为一名教育科研人员,如何适应新的工作需要,及时进行角色转变,通过参与我区承担的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区域推进有效教育研究”,我深有体会。  相似文献   

14.
五月的北京,“科博会”总是个热门的话题。从创立开始,“科博会”就是一个留学人员活跃的展示实力的舞台。今年的“科博会”,无论是举办人才招聘、创业论坛,还是力推创业新锐、创业成果,都浓缩着当今“海归”求职、创业已是艰难百战的现实。而同期由本刊与有关单位联合推出的“留学论坛”活动,仍传递出“海归”们在“去”与“留”之间的艰难抉择。这些,不约而同地汇聚成人们对“留学后的思索”。  相似文献   

15.
扫墓、踏青、插柳。始于何时? 扫墓:始于战国的“墓祭”,盛于唐代。后称“上坟”、“上墓”。清代上坟从清明前夕起到立夏日止,长达一个月。有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相似文献   

16.
作为教师,我们无时不在思考和探讨着如何教育学生才能让学生听话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从早时的“严师出高徒”、“因材旆教”,到当今的“师生角色变化”、“换位思考”等方法和措施,都细心揣摩和研究过,但却忽略了一些看来平常而教育效果非凡的做法,那就是微笑、宽容和赞美。  相似文献   

17.
有些同学可能一读到作文材料中的“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反哺”’.心中窃喜.这不就是写感恩吗?如果这样认为,就大错特错了。这句话只是材料中的一个“兴”.命题者的目的是要我们写关于“文化反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三难”:起笔难、组材难、表达难。针对这“三难”,我指导学生从“小”“真”“想”三方面入手进行写作.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实地参观有利于幼儿获取真实的、直观的相关知识和真切的情感体验,是让幼儿感受生活、感受真实世界的好方式,也是我园《发展幼儿能力课程》的一大特色。下面就大班参观“消防队”一例看其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将发生这样那样的稀奇事、新鲜事、亲身经历的事……可是同学们在写作文选材时却显得平淡,立意不新。那么如何写出好文章呢?同学们不妨从“新”、“趣”、“奇”这三个字上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