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是一个在同一个"理想认知模式"(ICM)内用一个概念实体作为工具,为另一个代表认知目标的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途径的认知过程.本文从这一观点出发分析了Radden,G&Z.Kovecses提出的与转喻生成密切相关的六种典型ICM,并探讨了唐诗<琵琶行>中三种主要的转喻映现类型.  相似文献   

2.
张璐 《怀化学院学报》2010,29(7):104-106
以框架理论为理论背景,以同义/近义为逻辑关系,拟构"喜悦"框架。探讨了"喜悦"框架中以转喻映现为基础的汉语成语转喻类别及多种形式表征的转喻动因。研究表明:受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的限制,转喻映现中不同的源域选择是导致一义多形现象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在间接回指的释义过程中,回指语和其隐性先行语之间能够建立起心理实体的同指关系,是由于转喻的操作机制在起作用。这一过程中,相关概念能够被有效地激活和接受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而且,回指语和隐性先行语必须是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之内的概念映现,才能实现转喻的概念框架的转化。  相似文献   

4.
形状量词是量词的一种次范畴,事物凸显于其上的外在特征在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借用概念合成理论,对汉英语形状量词隐.转喻同现的认知现象进行探析,并指出:在形状量词隐、转喻同现的认知机制中,隐喻和转喻构成了一种连续统,在这种连续统中,形状量词的隐喻构成了其进一步转喻的基础,并最终形成了隐、转喻同现的认知机制;建基于形状量词隐喻和转喻认知构建的隐、转喻同现认知机制,其概念合成最为庞杂,互相映射的三重输入空间、从属于一个上位类属空间的三个次类属空间与合成空间一起构成了一个极为典型的多重空间概念合成模式.本文认为,汉英语言中之所以出现形状量词隐,转喻同现的量词使用现象,是因为认知主体思维的连贯性、相通性、相融性以及客观事物间的相似性和关联性所致.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仅是一个符号系统,而且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反映.文章以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为视角,对美国手语的转喻类型和转喻与隐喻以及象似性的概念互动进行初步探讨,从文化语境上探究转喻手语表达的概念空间映射,旨在拓宽聋人手语研究的语言学视野.  相似文献   

6.
随着认知科学的深入与发展,概念转喻视角下习语的研究也逐步展开、深入.本文认为,语言模糊性为概念转喻提供了可能,而同一认知域中概念的连续性及概念的拓扑空间则为概念转喻提供了映射基础.本文以含有人体名词"眼睛(eve)"为例,从概念转喻的角度分析了习语的形成机制及概念的连锁映射,同时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习语进行了对比.该研究将对习语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合成空间理论在之前的研究中已成功应用于对实时隐喻的解释,这一理论同样能够应用于概念转喻的认知分析。概念转喻包括命题转喻和言外转喻,两者可视为空间合成从点对点映射经过类属空间再到层创结构生成的动态认知过程,进而推出话语的实时语用意义。因此,合成空间理论可用于阐释概念转喻的实时意义建构和分析实时转喻过程中包含的语用推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概念转喻的本质、认知原则、认知运作模式及其认知理据等的解读,说明转喻作为一个认知域中的概念映射,是一个概念实体或载体,在同一ICM或认知域内运作,向另一个概念实体或目标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过程。其认知的基本原则是邻近性相对突显性和可及性原则。它可以在多种转喻生成关系的同一ICM中运作,其目标义在概念上是突显的。通过分析汉语熟语在概念整合网络中的在线意义构建和幕后认知,认为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对于转喻性和隐喻性习语表达方式的工作机制和解释提供了一种适当的理据。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一些学者主要从概念邻近性对转喻进行认知研究。这种转喻观是以结构主义的空间邻近性为基础,并从认知角度对其研究进行了拓展。但认知框架下的概念邻近性转喻观研究仍有一些不足,如未说明转喻是实体间关系还是域间关系,未澄清转喻是否必须要发生指称行为,未探讨影响常规转喻和新奇转喻形成的因素等。从概念邻近性角度对转喻定义不应忽视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的影响,概念邻近性转喻观仍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0.
汉语成语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同民族文化关系密切.本文以意义具有双层性的四字格成语为主,从语义认知学的角度研究了隐喻和转喻在成语意义构建中的重要作用.隐喻和转喻映现常常超越了原有的使用语境,在更一般和广泛的相关语境下使用,使成语获得了普遍的概括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评析了不同学者对概念转喻的阐释后,概括和分析了概念转喻三个基本认知特征:转喻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转喻是一个可以进行双向识解的认知过程;转喻这一认知过程是发生在同一ICM中。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性地为概念转喻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定义。  相似文献   

12.
转喻认知导向的英语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喻思维渗透在语言、生活、思维和概念的各个层面.转喻是在同一个认知模式里,一个概念实体(源域),提供另一个概念实体(目标域)的心理可及.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学生言语形式单调和不地道的原因是缺乏转喻认知思维,明确了培养转喻认知思维的必要性,提出了突显事物的典型特征、构建事件的全过程、明晰英汉不同的认知视角等具有转喻运作机制的...  相似文献   

13.
概念隐喻的本质是相似性,概念转喻的本质是相邻性,概念转喻到隐喻之间是一个认知的连续体,可以从四个方面区分转喻和隐喻。  相似文献   

14.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转喻认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外一些学者主要从概念邻近性角度对转喻进行认知研究。他们从认知角度对以Jakobson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提出的空间邻近性转喻观进行了拓展。原型范畴理论转喻观则把转喻看作是以空间上"部分-整体"邻近性为原型的范畴。虽然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转喻认知研究对当前的转喻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但仍有待继续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宁波话"V有(哦)"中的"V"涉及到语境中的成分交显和语法上的连续转喻问题.突显是指背景中某要素的临时语境突显,而语法转喻则是语言和认知相互作用的语法产物,二者均与认知有关. "V有(哦)"结构中的"V"通常是由"V(+受事者)+的+施事者"这一名词化概念经历连续多层转喻之后而来的.  相似文献   

16.
概念转喻思维与英语词汇习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喻是人类基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其对语言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概念转喻思维在词汇词义理解、词义扩展及概念转喻思维模式方面产生了积极效用.转喻思维有助于学生英语词汇习得,转喻理论对词汇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名词动用的实质是受转喻促动的,隐喻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选取名词动用的实例从隐喻、转喻的角度阐释其深层机制,旨在将认知理论成果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促进名词动用的习得。按以转喻为主和隐喻、转喻共同作用生成的名词动用对实例分类阐释,以转喻为主的名词动用下分八小类以揭示其转喻理据,对隐喻、转喻共同作用生成的名词动用分来源于转喻的隐喻映现、基于名词隐喻义的转喻和基于转喻机制的隐喻延伸三类加以解析。  相似文献   

18.
概念转喻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方法。本文首先对概念转喻进行文献综述,并对相关国内外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其次,用概念转喻对近五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以下简称“澳网”)男子单打决赛(以下简称“男单决赛”)的英语网球新闻报道进行文本分析。在分析了概念转喻在文本中的使用频率和形式之后,可以观察出在英语网球新闻报道中,概念转喻多体现选手的荣誉或者赛事最突出的特征,通过使用概念转喻,体育新闻报道能更加生动有趣。  相似文献   

19.
转喻的认知功能及其对汉语俗语的认知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是一个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ICM)内用一个概念实体作为工具(vehicle),为另一个代表认知目标(target)的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途径(mental access)的认知过程。本文从这一观点出发分析了 Radden,G.&Z.Kovecses 提出的与转喻生成密切相关的六种典型 ICM,并讨论了汉语俗语的四种转喻生成模式。  相似文献   

20.
Fauconnier与Turner等人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实际上是Fauconnier所提出的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此理论强调了概念整合就是将来自不同概念域的框架结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动。概念整合网络的构建依靠跨空间映现的建立来完成,其特点是构建一个具有新结构的复合空间,同时与整个网络保持概念的连接。通过概念整合对西方幽默语言现象的个案分析,概念整合对语言现象进行阐释具有可行性,有助于揭示人类思维能力背后所隐藏的认知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