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翻译体验观以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为基础,对译者的翻译认知能力具有巨大的解释力。翻译体验观指导下的翻译认知能力要求译者通过认知主体的体验认知活动,增加对语言、文化及文本世界的体验经历,并以翻译实践的检验培养和不断提高翻译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强调了翻译过程中体验与认知的重要性,坚持翻译是认知主体主观能动性和制约性的动态平衡。认知语言学翻译观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翻译研究视角,对翻译教学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本文指出了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的弊端,并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翻译能力培养的要素和翻译课堂教学的目标,阐明如何基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视域构建新的翻译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关联理论是一种以认知为基础的交际理论。交际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明示-推理、创建最佳关联的过程。关联翻译观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静态的语码转换,同时也是一种动态的认知推理过程。在翻译的时候,译者应该认清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具有最佳关联性。这种交际的翻译观和传统的忠实翻译观并不矛盾,两者结合才能实现翻译效度和信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言学是以体验哲学为基础的一门跨领域的学科.严格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史就是一部体验史.从这个意义来说,翻译活动也是一种体验,它要关涉到译者对原文的体验.翻译作为一种体验过程离不开语境并受到语境的制约.本文试从认知语境的角度对杜诗《春望》的七种英译本进行解读.提出语境匹配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遵守的首要原则,也是评价译文质量的一把尺度.  相似文献   

5.
翻译理论与语言学的发展一直联系紧密。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催生了新的边缘学科"认知翻译学"。电影作为当下影响力巨大的文化传播媒介,其片名翻译体现了大量的认知机制。本文以认知翻译学的主要观点"体验观"、"多重互动观"及"创造观"为视角,分析电影片名翻译背后的识解方式,以期为片名英译汉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强调体验和认知的制约作用,突出主体认知活动在翻译中的表现。这一翻译观对英语专业三年级笔译教学的启示是,教学活动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再现翻译过程,培养翻译能力。也就是说,培养学生从体验中认知原文本及原文本所展示的世界的能力,以及用自然的目的语重构原文世界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苏粤 《考试周刊》2009,(5):43-44
在关联理论框架下,语境被定义为一个动态的概念,翻译过程被看作是一个三元明示推理过程,能否提供最佳语境效果,使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在认知上互明,达成与译语读者的最佳关联是翻译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本文从语境观角度分析了关联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倡导全面的、互动的翻译,注重翻译中各个交际环节的多重互动,并以人的体验感知为基础达到和谐的翻译。本文对《峨眉山月歌》的译作进行分析,论证了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通过认识语言学的体验认知观,以及在其影响之下所产生的翻译身体学理论,对文学翻译主体性内涵和内在结构进行了解释。在文学翻译主体性当中,包含了对基于体验的翻译认知、翻译者的翻译体验等内容。同时,在二者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对话。在"翻译本体研究回归"的讨论、"翻译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理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反思等方面,体验和认知理论为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关联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认知语境强调了听话者在交际中发挥的认知主体作用。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交际双方在认知语境上越趋同,交际就越成功。以该理论为基础所引入的趋同性认知语境概念,突显了"最大化互动-渐进性趋同-最大化相似"理念,呈现了如何定位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词汇、短语、句子及篇章意义及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习者建构趋同性认知语境。  相似文献   

11.
图式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图式理论最早由康德于1781年提出,到1930年进入认知心理学,经历了七十多年的发展,在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都有发展和应用。图式理论不仅广泛应用于篇章的理解过程,近年来又与翻译理论相结合,对翻译的理论与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自闭症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回溯与探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自闭症 (autism)儿童的研究已走过了近 60年的历史 ,对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发展的研究也取得显著进展。在这些研究中 ,三大理论模式 ,即“认知语言障碍论”、“心理理论”和“情感认知障碍论”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试对上述主要理论及基于这些理论所作的研究作一综合性阐述与分析。同时 ,对这些研究给我们留下的未决的课题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80年代初认知语言学的诞生,到1990年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成立,再到本世纪十年来认知语言学理论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广泛研究,表明了认知语言学是语言研究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翻译,为我们展现了有别于传统的翻译理论的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综述了认知语言学理论与翻译研究这一课题在中国的研究状况,分析了其研究范围、相关课题、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翻译仅仅被当作是语言层面上的转换.受到传统语言学研究的限制,有关学者对隐喻的翻译研究也只是在修辞学层面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翻译研究逐步朝着跨学科方向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给翻译研究带来活力.本文以赛珍珠和沙博理的《水浒传》英译本为案例分析材料,在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下,对比两位译者的跟动物相关的人物绰号的翻译,分析他们在翻译此类绰号时的认知过程,借此探讨绰号翻译的一般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15.
Lakoff的体验哲学为当代认知语言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历时描写是体验哲学关注的重要课题,而语法化现象是历时语言学的重要内容,因此语法化现象的研究理应归于体验哲学的范畴。本文以体验哲学为理论基础,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深入探讨语法化的内部动因及其运行机制的认知体验基础,从历时的角度佐证语言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相似文献   

16.
意象图式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分析意象图式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意象图式进行概念化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及应用认知语言学。本文试讨论意象图式的概念识解操作,并通过对李白诗作《送盂浩然之广陵》及其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来探讨这一理论对汉诗英译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7.
拟从札德将模糊理论引入语言学的范畴谈起,详细回顾、阐述了模糊的定义,再论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及汉语文化的模糊性,模糊与翻译的结合顺理成章地促成了翻译美学的发展,从而使得英文读者能够欣赏到含蓄隽永,意境空灵,形神兼具的汉语文化的魅力。笔者将模糊与翻译美学的结合运用于英语教学中以利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提高大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18.
李权东 《海外英语》2012,(1):144-145,166
功能翻译理论以现代语言学为基础,应运二十世纪日益频繁的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对传统翻译研究和服务提出全新挑战的时代背景而生,功能学派也因此成为翻译研究领域的一支主力军。功能翻译理由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曼塔里的翻译行为理论、弗米尔的目的论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原则构成。在功能理论的理论基础和目的论的适用性备受批评和质疑之际,诺德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的原则,以完善功能理论的不足,但该原则却缺乏切实的可操控性。  相似文献   

19.
奈达翻译理论引发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奈达在其著作《翻译理论和实践》中充分运用了语言学等研究成果,发展了交际翻译理论和研究模式,对西方和中国翻译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根据关联理论,产品说明翻译是动态的明示---推理过程,建立最佳关联是译者追求的目标。产品说明翻译效度受认知语境的影响,但取决于相关因素的趋同度。提高产品说明翻译应遵循3C原则,力求从信息、语言、文化三个方面寻求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