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育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传统的德育方法,只注重对受教育者实施道德知识的输入和笼统的品行要求,缺少可操作的科学措施,从而使德育过程缺少必要的调控。  相似文献   

2.
在普通教育中,德育对青少年学生成长起着走向、定性和定势(即提供动力和调控)的决定性作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德育过程同其他心理过程一样,有其固定的心理结构,这一结构由影响源、道德认知、道德感抉择、道德意志调控、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  相似文献   

3.
班主任德育心理效应举隅甘肃省武威市教师进修学校马希良大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说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在学校教育中使学生形成积极。高尚、科学、优良的品德心理,即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是班主任工...  相似文献   

4.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受教育者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促进受教育者提供道德认知,增强道德信念,养成道德行为的教育过程。可德育是一个千古难题!在社会转型和生活剧变的新时期,德育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更艰巨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5.
<正>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好小学生的思想品质与道德行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小学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德育效能的高效与否关乎学生的思想品质与道德行为培育的效能。本文分析了小学班主任工作德育效能的内涵,以及小学班主任工作德育效能的具体体现——价值引领、精神激励、行为规范、人格塑造,探索了小学班主任工作德育效能的现状,并从工作重心、素养提升、选聘机制、增进培训四个维度提出建议,以为小学班主任工作德育效能提升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启示。一、小学班主任工作德育效能的内涵及体现  相似文献   

6.
品德心理结构是德育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它对研究品德发展的规律、德育过程、德育方法、德育评价等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处在人生道德启蒙阶段的幼儿期,其品德心理结构有何特点,如何使德育过程更好地适应这些特点,以取得最优化的德育效果,这是为广大幼教工作者所共同关注的课题。国外的心理学理论,往往把品德看成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体。美国心理学家柯汀斯(W.M.Kurtines.1984)等在《品德、道德行为及其发展》一书中提出:“纵观品德的研究,一般都将它分为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我国教育心理学界大都也持这样的观点。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认为,任何  相似文献   

7.
德育泛化是指“对学生的非道德行为加以‘不道德'或‘道德'评价,并施以教育干涉”;其本质是不当教育对非道德行为的否定.尽管众多因素干扰了德育泛化的识别,但其危害真实存在:对道德教育、道德权威、学生行为自由的多重侵犯.基于归因分析,本文就如何矫正德育泛化提出了相应举措.  相似文献   

8.
感恩教育:一种德育的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感恩教育:一种新的德育尝试德育过程就是教化的过程,其最重要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化,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并转化为道德行为。我们所期望的德育实效性是指通过德  相似文献   

9.
礼仪教育与德育的内在一致性,决定了礼仪教育本质上就是德育。大学生对礼仪的学习和运用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接受道德熏陶和教育,提高道德是非鉴别力,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自律精神的道德社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傅雷家书》中体现的傅雷德育观集中于他对德育地位、目的、任务、原则以及方式的主张。他认为,“做人第一”,德育应放在教育的首位;德育的目的在于“鼓励孩子培养自己”成为“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人才,“以便对社会对人类有所贡献”;德育的任务应包括:进行人生观和马列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优良道德传统教育、道德行为习惯训练、道德情感培养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德育应贯彻“及早教育”、“严格要求”、“联系社会生活”、“及时反馈”和“以身作则”的原则;熏陶是德育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1.
作为“社会良心的大学”是引导社会道德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上责无旁贷。德育目标是有层次性的,基础道德教育目标是实现高层次教育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受不完善市场经济和外来道德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道德建设现状不容乐观.在高校扩招和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大的今天,基础道德教育尤其重要,督勤促俭应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是高校德育目标的起点。  相似文献   

12.
张庆松 《天津教育》2022,(24):34-36
<正>在时代快速发展及新课程理念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我国重新定义了教育目标及要求,提出了“德育先行”及“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环境及学业带来的压力与困扰,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容易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引领者,重视对学生心理教育,加强德育知识渗透,是教师的重点工作。语文学科作为主科之一,其丰富的教材内容及专业知识,对规范学生道德素养、行为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基于此,班主任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要利用好学科教育优势,在教学中合理渗透德育知识。  相似文献   

13.
行动学习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德育实效的重要环节。德育理论以一定的道德信念、道德理论为基础。道德理论来自道德实践,道德实践又检验和修正其理论的正确与否,道德修养境界通过道德实践的洗礼与净化而得到升华。德育可通过社会实践锤炼道德品质,提升道德境界,强化匡正道德行为,使道德理论与道德行为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4.
一、构建高校德育实践模式的意义及作用德育实践模式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阶级和社会的要求 ,遵循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为出发点 ,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的互动中 ,发展和巩固其良好品德的活动过程。大量事实证明 ,大学生参加德育实践不仅有利于他们道德认识的发展 ,而且有利于他们道德情感的提升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目前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进行 :一是德育理论教师通过“两课”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方面教育 ;二是通过德育工作者的日常教育、管理 ;三是全体教职工的教书育人、服务育…  相似文献   

15.
诗化德育的主要内涵是以使德育焕发诗意魅力为出发点,以提升学生道德境界为价值取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诗教”与学校德育融成一体,让学生在诗意文化的熏陶下,学会用诗意的眼光审视生活,从而自健其德的主体化、生活化、审美化的教育活动。它在诗化学生的道德认知、熏陶道德情感、完善道德意志、疏导道德行为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其实施的基本策略在于营造诗意德育“场”,建构诗意德育“观”,开掘诗意文化“流”,巧妙选用德育“法”。  相似文献   

16.
德育,简而言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品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整体结构,从其所涉及的心理过程来看,道德的发展一般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情”、“意”、“行”四要素。一般来说,德育的具体实施可以以任一个要素为起点。心理学研究发现,整个小学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小学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呈“马鞍”型,低年级和高年级较高,中年级较低。低年级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处于一种依附性很强的“父母和教师的权威”阶段,其行为习惯具有不稳定性;随着儿童独立性和自觉…  相似文献   

17.
一德育过程是德育实施的基本环节,是教育者价值引导与教育对象自主建构道德的过程,是思想道德规范知识教育与主体自身道德情感体验生成的统一。德育过程应该具有一定的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应该从德育过程的特殊性中得到界定。如果德育过程本身是“不道德”的,或者是“无德”、“缺德”的,难以想象德育实施的效果。故此,从“应然”的德育过程来看,德育过程应该是道德的。然而,从“实然”的德育过程来看,德育过程却未必道德。如果说“道德”的德育过程未必能够培育人的德性,那么倒是可以肯定地说,“不道德”的德育过程肯定不能培养出道德的…  相似文献   

18.
论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航 《中国德育》2009,(5):14-18
对德育含义的准确理解,是区分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的基本前提。德育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德性教育,直接指向道德人格。区分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的主要标准是:是否为社活动;是否以道德价值为核心;是否指向德性,并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诸方面引发积极变化;是否体现有目的、系统的、持续性的努力;是否体现学习者的道德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德育过程的外铄与内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德育过程外铄与内化的特点与作用德育过程的外铄是指从外部输入的教育,即利用理论灌输和行为训练,使人在言论行动上表现出符合伦理规范的要求。外铄的特点是重视强化的作用,即利用奖惩的方式刺激学生,使其反复识记某些道德规则、纪律条文,不断重复某种行为以至养成习惯。德育过程的外铄,强调道德的客观性和约束性,重视德育的形式和结果,也就是说,它较多关注学生做了什么以及结果如何,而忽视学生内心感受的动机需要,忽视如何把这些价值观念转化为学生内心的信念。在这种教育下学生所形成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是受外部条件和外部价…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实效性差,缺少魅力,德育很难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不少学生对德育表示厌倦。其深层原因是教师的德育观念陈旧,缺乏道德创新精神,对德育对象的新变化缺乏敏感,对新形势下的德育如何操作,缺少方法上的调整和适应,德育过程中的情感投入不足。因此要构建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德育,就必须进行德育的创新,将德育引入新的境界。一、让德育走进生活,构建生活的德育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德育工作远离生活,“口头德育”、“说教德育”缺乏德育的生活性、生动性和实践性,难以真正把学生德育落到实处。而生活的德育观是把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