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与写作是紧密联系的。在阅读中,我们如能很好地借助语文课本,紧扣教材的特点,巧设小练笔,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巩固和延伸课堂所学知识,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一、在模仿中练笔这是“随文练笔”最重要的形式。因为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都是名家名作,文质兼美,无论是语言还是构思,都有许多独到之处,是学生写作极好的范文。在学完课文以后,可抓住课文的特点,模仿其写作方法和具体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练笔。如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可仿课文的结构练笔《我爱故乡的》。学了《长城》一课…  相似文献   

2.
周瑾  马秀兰 《云南教育》2002,(31):33-3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神奇的塔》这篇课文讲广播电视塔在星星的眼里,它很高;在月亮的眼里,它很美,就像一盏明亮的宫灯;在妈妈的眼里,它很神奇,“能让我们看到多彩的世界”。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资源,发掘并运用它,可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教学本课我们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针,以课文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让孩子们的情感飞扬。一、谈话导入,…  相似文献   

3.
陶忠华 《云南教育》2002,(13):24-25
试用修订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关于阅读”中明确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学中,我们只有用活教科书,抓住教学的切入点适时有效地指点,才能正确处理“牵”与“导”的关系,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如何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呢?1.抓住课题作切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多数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有的课文题目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  相似文献   

4.
黄盛勇 《读写月报》2022,(27):52-56
<正>[教材、文本分析]《短文二篇》是部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由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两篇文章组成。部编本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此单元围绕“自然山水”主题编排了《三峡》《短文二篇》《与朱元思书》《唐诗五首》共4组课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  相似文献   

5.
教材中的课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获得语文能力、得到思想情感滋养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托,还是教师自己从课文中汲取营养,滋润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下面以苏教版六下第21课《莫泊桑拜师》为例,谈谈这一课给我们语文教育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李耕拓 《湖南教育》2008,(11):37-37
《三峡》作为散文名篇,多次被选人初中《语文》教材,今义见于人教版的《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课文写的就是“三峡”,事实上并非如此。早已有人指出,它写的只是三峡中的“巫峡”。  相似文献   

7.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各类版本的教材中,有很多描写亲人之间真挚感情的课文。我们姑且把这类课文称之为亲情类课文。不久前,江苏省丹阳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学员们从现行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中选取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爱如茉莉》《姥姥的剪纸》等10篇课文,从“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方面对这类课文的教学进行了专题研讨。  相似文献   

8.
林夏慧 《福建教育》2006,(11A):22-23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识字教学内容的编排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随课文识字,二是学“识字课文”识字。“识字课文”是编者借鉴传统语文教育经验和多种识字方法而精心编写的识字教材。识字课文中的词串识字,分开来看,是一个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词语:连起来读,又像一首音韵和谐的诗歌。学生学习这样的课文,既识了字,认识了事物,又可以在诵读过程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相似文献   

9.
新课改强调了课程不仅是文本知识,更是体验课程,下面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谈谈自己的做法。一、“一词一句总关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作为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一字、一词、一句所体现出来的情感因素,准确把握字里行间跳跃的情感脉搏,做到“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二、通过创设情境,提供情感体验的时空。如学习《三峡》一课时,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欣赏大屏幕上的长江三峡美景  相似文献   

10.
生活中有美,教学中也有美,教学中的美正是来源于生活中的美。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就是美的使者、美的载体。在课文的选材上它贴近学生的生活,多以童谣、小韵文及儿童故事等形式出现,让学生在美中收获知识、开启思维、发展能力、凸显个性。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结合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它要求教师要充分借助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对学生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诸方面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逐步提高审美鉴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说:“语文课是教师在课堂上用教材作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写话。”这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导向。语文课上,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表达,教的应该是语文,而不是课文。那么,怎样用好一篇篇文质兼美、富有思想感情的文本例子呢?我在教学《沉香救母》这篇课文时,努力尝试把课文作为例子,结合低段语文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让学生在具体而实在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触摸语文、感悟语文,向“藕花深处”漫溯。  相似文献   

13.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一篇很受孩子喜爱的课文。教学这个民间故事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感悟文中主人公雄日的诚实品质,做一个像他那样诚实的人。教学这种教育意味较强的课文,很容易陷入说教的俗套,导致学生对“诚实”的感悟显得苍白而干瘪。“形象大于思想”,是文艺理论的重要观念。教学这一类课文,我们可以从语言和具体故事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人物形象,逐步领悟诚实的道理。如果学生能充分感受课文中雄日的形象,相信“诚实”也能植根在他们心中了。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新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描绘大自然,记叙现实生活,刻画人物形象,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好教材。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内涵,牢牢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及年龄特点,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引导他们去认识美,体会美,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受到美的教育。一、创设意境,让学生在文章的诗情画意中感知自然美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教材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印记。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和美好,也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的责任所在。本文以高中语文必修5中的《边城》这篇课文为例,浅析在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审美教育的主渠道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采美、栩栩如生的形象美、异彩纷呈的结构美、情景交融的环境美 ,故语文教学有着实施审美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散文《春》、诗歌《沁园春·雪》、文言文《为学》等许多篇目都是审美教育的佳作范文。这些文章有的描绘了祖国的山河之美 ,有的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人生之美 ,有的蕴含了人生的奋斗之美。总之“美”在语文教材中处处显现 ,因而我们要通过语文学科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以课文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切入点。19世纪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曾说 :“美是到处都有的 ,…  相似文献   

17.
审美素质是每个人必备的素质之一。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课题。一、发掘语文教材中的美,针对学生实际进行美育语文教材中,可以说篇篇都渗透着美:写景中的绘画美,叙事中的含蓄美,童话中的想象美,诗歌中的音乐美、形象美,等等。如小学语文教材中:《趵突泉》《春雨的色彩》《长城和运河》《春天在哪里》等都是典型的美文。帮助学生发现美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文教材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教师要结合课文,挖掘课文中的爱国主义情愫,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语文教材在这方面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如《最后一课》、《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后一次讲演》等课文中的主人公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别林斯基说过:“德育与美学是亲姐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内涵的美育因素,如意境美、语言美、情节美、祖国河山景色美、英雄人物行为美、心灵美等等,使学生被一篇篇课文给出的各种艺术  相似文献   

20.
《谈礼貌》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第10册中的一篇课文。苏教版教材中还选编了《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学与问》等说明事理的课文。这类说理文的行文逻辑和表达方法都大同小异。从结构上看,都有一个议论文的大体框架;从写法上看,都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我在教学《谈礼貌》时,着重思考的就是把握说理文的文体特征,关注阶段特征,让说理性的文章说出“语文的理”,成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