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静 《教师博览》2014,(6):46-46
<正>当我们长大成年,对于家庭的回忆哪些是定格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呢?是和父母一起围坐在火炉旁读书,还是父母陪我们玩耍、肆意奔跑?是在父母陪伴下第一次去购物,抑或是全家一起的第一次旅行?不管是哪一个,最暖心的就是父母的陪伴和爱;当我们转身做了父母时,对于孩子,要给予他们的东西很多,充满爱的家庭是第一个!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每年2月的第三个周一是法定的familyday(家庭日),这一天大人不用上班,孩子不用上学,很多商店也休业。家庭日的设定是为了在新年和复活节假期之间加入一个公共假日,省府号召省民与家人一起分享快乐,体会家庭温馨。在上幼稚园中班的小儿子2  相似文献   

2.
黄琦 《中学生博览》2023,(15):76-77
<正>如何与家长沟通,才能触碰到他们的心灵?绘本《和爸爸一起读书》用温情画面告诉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影响着孩子的个性与未来。原生家庭是指我们出生并成长的家庭。直到结婚,和伴侣、孩子共同生活,建立起自己的核心家庭之前,我们都会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原生家庭对一个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家长用合适的方式陪伴他们,在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家庭陪伴教育应从内而外考虑如何保鲜坚持的毅力,文中从触发双方内因正能量的"赏中带狠"呵护功能和"可调目标"引领作用,以及形式上要"多元化"等几个坚持过程的注意事项谈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中华家教》2016,(4):49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怎能少了父亲的参与?父亲是孩子智慧的启蒙者;父亲是孩子最重要的游戏玩伴;父亲是孩子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塑造者。"父爱如山"正是对父爱坚毅、深厚无边的最好注解。但很多父亲因为工作忙,往往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和陪伴。为了促进家庭和谐,助力孩子健康成长,本刊特举办"父爱伴孩子成长"图文比赛。主题要求:自2016年3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征稿时间:以"父爱伴孩子成长"为主题,用文字或摄影作品去反映家庭生活中父亲与孩子在一  相似文献   

5.
吴凡 《宁夏教育》2008,(12):77-77
家庭心理环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包括家庭成员的个性心理品质、思想感情、观念信仰、风俗习惯等。家长的性格、兴趣、才能以及情绪状态等,时刻表现在家庭生活中,影响着家庭心理环境。影响家庭心理环境的诸因素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的。他们的合力如同一个磁场,对每个家庭成员,特别是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家庭心理环境,就能造就出孩子什么样的个性。  相似文献   

6.
在DonaldTapscott的《GrowingUpDigital》一书中 ,将现在两岁到22岁之间的人们称为网络后代(NetGeneration)。国外有些学者也将这一年龄段的人们称之为“数字后代”(DigitalGeneration)。“数字后代”的生长环境与他们的父辈不同 ,一方面 ,在家庭中他们是独生子女 ;另一方面 ,计算机陪伴他们玩耍、学习、工作。由于“数字后代”受特殊的家庭环境、现代化的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他们在个性品质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而他们又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是国家的栋梁 ,他们的个性品…  相似文献   

7.
孩子成长期间,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不是老师不是朋友,是孩子的父母,正所谓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自己的父母,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自己的家庭。对于学前阶段的学生,家庭是他们最重要的教育场所,父母也是他们最好的老师,这个阶段的学生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这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同时也决定着孩子今后的个性发展,孩子的习惯以及学习态度的养成与父母的教导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人生十六七》2015,(1):15-16
1.为什么生活富足了,孩子却不快乐 家长的补偿心理妨碍孩子内心成长 富裕家庭的父母总是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出于补偿心理,他们总是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这等于在情绪上离弃了他们的孩子,鼓励孩子抛弃内在的成长,让他们依赖他人和有形的物质来找到自我。  相似文献   

9.
由于特殊家庭背景的影响,高校特殊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十分突出,其消极心理特征已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文章通过分析其主要的心理特点,提出认知矫正、情绪管理、社会支持、个性优化等四个有效解决高校特殊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策略.  相似文献   

10.
王星妮 《文教资料》2013,(4):122-123
家庭结构对儿童的个性形成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家庭结构分为核心家庭结构、主干家庭结构、特殊家庭结构.分别探讨不同家庭结构类型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家庭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青少年时期在社会性方面所受到的培养和熏陶奠定了人生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家庭是儿童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重要影响源 ,对儿童社会性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 ,家庭必须丢弃“自我为中心”观念模式 ,用社会性意识规范儿童行为 ;必须珍视家庭气氛和交往互动的教育力量 ,注重家庭对儿童社会性和个性的教育 ;必须让儿童自尊、自信 ,在“自律”中求得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8,(1):7-8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些不幸家庭中的小学生内心有着其特殊的心理矛盾和压力,存在着许多个性上的弱点和不足,他们往往表现得自卑、冷漠、胆怯、不合群。他们的心理状况体现在平时的作文内容中,就是习作内容显得苍白无力,缺少对生活的热爱,缺乏成功的喜悦,缺乏一种幸福的体验和感觉。如何提高他们习作中的生命力,做打开他们心灵钥匙的人?  相似文献   

13.
刘美 《早期教育》2014,(10):51-53
本文以家庭闲暇教育为出发点,对家庭闲暇教育的价值和目前家庭闲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作一些分析,提出了家庭闲暇教育的指导策略。对幼儿家庭闲暇教育作了一些思考和设想,从而让孩子拥有更多自由、自在、自主的时空,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同时,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当前家庭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家庭规模缩小、家庭结构简化。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中小学生家长对于儿童发展的总体评价比较积极,同时认为他们的部分个性品质不如上一代;在儿童成长的环境方面,学校教育环境较令人满意,社会环境有待改善,儿童养育对社会支持和政府干预的需求有所增长;家长普遍认为家庭是儿童养育最主要的场所,不赞成亲子分离,同时希望国家和公共机构应在必要时承担责任。家长的养育观念、行为和养育环境存在城乡差异,并受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儿童对家庭的感受以及情绪的表达,除了语言之外,绘画活动是通往他们内心的重要工具。同时,家庭模式和结构的改变,影响着儿童对家庭的认知。隔代抚养家庭下的儿童,他们与亲子抚养家庭儿童在家庭关系、自我概念等等方面有何差异,引发很多学者关注。本研究在Burns和Kaufman的家庭动力绘画(K-F-D)理论的基础上,对亲子抚养家庭和隔代抚养家庭儿童的家庭动力绘画进行分析讨论,并从绘画表现的差异特征中了解和探知其家庭关系和家庭成员的互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亲子抚养家庭的互动较隔代抚养家庭较差,存在父母对儿童的潜在忽视;2)隔代抚养家庭的养大于育,儿童存在情绪困扰状况,对父母认同感较低;3)不论亲子抚养还是隔代抚养家庭,家庭的阅读气氛不佳。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离异家庭儿童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人群。父母离异意味着儿童缺失一方父母的陪伴,家庭结构的改变会给儿童的学习与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部分儿童因缺乏情感支持与学习支持产生了厌学心理。分析了离异家庭儿童厌学问题,并从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角度提出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7.
班级嫌弃儿童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注和转变班级嫌弃儿童既是“以人为本”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教育平等原则的重要举措:嫌弃儿童孤单失群,他们抗争-失败-再抗争,以致恶性循环,陷入心理危机中。其形成原因有学生自身、学校教育、家庭社区等多方面。为此,教育应采取有效措施,重塑嫌弃儿童的健康心理,优化人际关系,用爱、信任、耐心陪伴他们走出因境  相似文献   

18.
五四运动两代学人,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为代表的先生辈,以傅斯年、顾颉刚、俞平伯等为代表的学生辈,他们是五四运动中反叛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的生力军。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传统家庭伦理道德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以昭示民族的开放振兴,个性的解放、自由。对传统家庭伦理的反叛就是解放思想,就要砸碎几千年的封建枷锁,和错误路线、方针,观念彻底决裂。  相似文献   

19.
正对今天的父母来说,"陪伴"无疑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功课之一,一是因为陪伴是实现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二是因为我们对自己、对孩子有了更高的期待,希望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与亲情。当然,对今天的孩子来说,陪伴也是父母送给他们童年的最好礼物。"你觉得陪伴意味着什么?"最近,我们向几个家庭发出了这样的问题征集,得到来自父母这样的回答。  相似文献   

20.
熊希龄是近代杰出的教育家和慈善家。自幼深受父母家庭教育的影响,晚年致力于教育,尤为重视家庭教育,并创办了著名的家庭总部以践行其家庭教育思想。家庭总部教育宗旨在于保证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发展儿童的个性、促进了解家庭之道与社会之事,家庭总部的教育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家政教育、礼节教育和个性教育。其思想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对当今我国留守儿童教育仍然有不少启示:加强寄宿学校建设,倡导"小家庭制";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提高家长的素养;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重视儿童自理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加强家校合作,定期组织家庭交流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