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本诠释是诠释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在现代诠释学形成之前,诠释的重心是对作为“经典”的文本之理解。在现代诠释学中,诠释重心移向了一般意义上的文本。当代诠释视野中,有人甚而提出了只有“文本”而无“经典”。通过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中西双重学术视野中整合诠释传统的思想资源,以创建中国诠释学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实现的。现代中国诠释学应以“立德”为主旨,其理论形态乃是“经典诠释学”。  相似文献   

2.
李圣锋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1):89-90,101
从义理的角度论述了朱熹的经典诠释方法,认为“理明经通”、“理辨真伪”、“理为纲纪”、“理一分殊”是朱熹的经典诠释方法。从义理的角度通过对朱熹经典诠释方法进行总结概括、挖掘整理,以期达到对朱熹经典诠释方法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3.
在中西诠释学思想发生的早期,诠释主体所理解的文本都是中西文化传统源头上的经典.孔子删定"六经",无疑使他成为中国经典诠释文化传统上第一位自觉的经典诠释者."六经"只有被历史所认同的合法化诠释者在其特定的时代所给出的权威意义,这种权威意义即是"六经"的诠释意义,而不是文本的原初意义;经学诠释学是为了传达"六经"的真理,这比还原"六经"的原初意义更为重要.诠释学对文学批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不应该仅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视域来研究中国诠释学,而应该从经学的诠释学传统来建构中国诠释学.从<左传>对<春秋>的历史性诠释及<易传>对<易经>的系统性诠释来评价,中国早期经学诠释学的形成,一开始即呈现为存在论的诠释学,而不完全是技艺学的诠释学."传"、"注"、"疏"、"笺"、"正义"、"章句"、"训"、"训纂"、"训诂"、"解诂"、"说"、"说义"、"微"与<易传>的"十翼"等,构成了中国经学诠释学的技艺学诠释方法论,但其中潜含着丰富的存在论的中国诠释学思想.经学诠释学作为中国诠释学的主脉,正是在儒家经典的历代诠释中生成.  相似文献   

4.
奥利金是早期希腊教会最有影响的神学家,也是《圣经》诠释史上一位极为重要的思想家。在奥利金的基督教神学中,深深地打上了希腊哲学的烙印,具有很强的哲学思辨性和知识性。奥利金的诠释学力图使信仰与知识并行不悖,他不仅通过对基督教经典的诠释来阐发他的神学思想,而且发展了隐喻解经法所具有的知识性。奥利金的经典诠释方法论,对贝蒂和伽达默尔等人的诠释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深入解读奥利金的诠释思想,不仅是一项思想史的梳理工作,同时也是一项理解推动当代诠释学发展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
奥利金是早期希腊教会最有影响的神学家与《圣经》学者,是《圣经》诠释史上一位极为重要的思想家。在奥利金的基督教神学中,深深地打上了希腊哲学的烙印,具有很强的哲学思辨性和知识性。奥利金的诠释学力图使信仰与知识并行不悖,他不仅通过对基督教经典的诠释来阐发他的神学思想,而且发展了隐喻解经法所具有的知识性。奥利金的经典诠释方法论,对贝蒂和伽达默尔等人的诠释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深入解读奥利金的诠释思想,不仅是一项思想史的梳理工作,同时也是一项理解推动当代诠释学发展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
中国具有悠久的经典诠释的传统和实践,然而没有系统性的理论形态的诠释学,在西方诠释学的“西学东渐”以后,在西学的参照下,我们试图建立自己的诠释学,为了这一目标,简单地比较中西阐释学的方法、思想以及诠释的对象等,对于更好地思考我们当下的诠释实践应该是有所裨益的。该文从西方诠释学的三个转向为对比维度,简单地考察了中西诠释学的差异,并试图找到当下中国诠释学的具体实践的路向。  相似文献   

7.
朱熹是我国南宋大思想家和教育家,文章主要结合朱熹读书法对其经典诠释方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诠释理论的传入和创建“中国诠释学”的努力,中国古代诠释传统开始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其中,朱熹诠释思想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探索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思路和视角,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传统诠释思想的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9.
诠释学从本体论和生存论的高度探讨理解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张隆溪《道与逻各斯》正是在诠释学理论背景下,探讨合理理解的可能,其以诠释学为其理论基础,通过探讨东西方文学作品里以"契合"现象出现的语言的复杂内涵,旨在加深东西方文学的交流与互通。以之为例,从诠释之所以必要、如何诠释、诠释的趋归三个方面进行一番梳理,诠释学的基本脉络便可以得到一个整体的体认。  相似文献   

10.
张宇初的道教哲学诠释学,立足于传统经典,深入道教哲学思想史的内在话语,对明初中期道教哲学思想趋势流变和话语模式转换进行了诠释性重建和实践性把握。理解、诠释和实践,可以作为分析张宇初道教哲学诠释学层层递进的思想论域的三个研究视角。张宇初道教哲学诠释学的意义和局限性也应得到研究者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方拥有悠久的经典诠释历史,随着西方诠释学传入我国,激励了对本土经典诠释历史与诠释方法的整理,并以之为参照系试图建立起中国诠释学。其中汤一介先生首开其先,张江则于近年充分发掘传统经典诠释资源,参考西方体系,着力建构以“公共阐释”理论为核心的“中国当代阐释学”,黄玉顺则立足原始儒学提出“前主体性诠释”概念。《史记》作为传统史学与文学经典,以诠释学视域来看,理解的历史性与时间距离是其经典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视域融合”则在新的历史处境下产生新的意义,实现文本的历史性与人的历史性统一。诠释活动中理解、解释与应用的三位一体,揭示文本意义的生成路径。当代《史记》诠释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诠释主体视野更为开阔,理论资源也更加丰富,《史记笺证》《史记疏证》以及《史记研究集成》代表了当代《史记》文本阐释的三大范式,雅俗共赏,普及性与学术性兼备。  相似文献   

12.
明代士人多采取信仰型的解经路向,他们的经典诠释主张相当繁杂,经典视域各不相同,在同一学派中也无统一的诠释思路和解经策略;但明代士人们对经典文本的现场感有很强的领悟力,这为后来的经典诠释学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诠释学作为一门指导文本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在以前类似于修辞学、语法学、逻辑学,从属于语文学。到了20世纪,诠释学由一种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论发展成为一种哲学理论。诠释学的哲学转向与世界意义的多元化转向并行。随着古典诠释学向现代哲学诠释学的转换,诠释学不再仅是对经典文本的诠释而具有多元化的意义,从而为自己找到广阔的诠释空间,因此在诠释学的视野下比较诗学也具有更加开放的被诠释可能。以诠释学为背景,进一步探讨比较诗学在学理意义上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便会发现:比较诗学之“比较”不是工具论意义上的一种手段而是存在论意义上的一种思维方式,从而为比较诗学学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通过诠释儒道经典而产生和发展的玄学,其本身是一种诠释学。玄学在其发展进程中呈现为王弼的本体诠释学、嵇康阮籍的生命实践诠释学、郭象的实然的知性诠释学以及东晋时期的佛玄诠释学等形态。此形态之嬗变推进了玄学思潮的历史进程,促发了新思想的创生与文化形式的转变,对后世思想尤其是对宋代义理之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直接的启发作用,也能够为构建中国的诠释学提供理论与方法论资源。  相似文献   

15.
朱熹共有五部论语学著作传世,其中最能代表朱子论语学学术成就并借以构建其理学思想体系的著作是《论语集注》。朱熹对《论语》的诠释过程也与他理学思想的成熟过程相始终。朱熹诠释《论语》的学问宗旨是二程之说,而其最终的目的是在于发挥经典中的微言大义,探索圣人之道,重建儒家道统。朱熹的《论语》诠释开创了理学论语学的时代,把论语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16.
"理解"与"误解"是诠释活动中的重要问题.现代西方诠释学围绕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关系形成了三种不同向度的诠释学: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作者中心论主张"理解"就是对作者原意的正确把握,"误解"则相反 读者中心论认为"理解"是意义的创生和构造此在的过程,"误解"的消极因素在这里完全被抹煞了 文本中心论则克服了以上二者在作者和读者两方各执一词的极端片面性,强化文本在理解中的中心地位,把作者和读者很好的协调起来.  相似文献   

17.
在两千多年的《诗经》诠释史上,文学的视角从未成为主流,政治教化、道德教化、历史训诫的角度才是主流。郑玄与王肃两位《诗经》诠释大家也以这样的视角诠释《诗经》。王肃自幼习郑学,然成年以后,却越来越觉得郑玄的《诗经》解释在在都有问题,立志重新诠释《诗经》,取代郑玄的权威地位。郑、王均以"述先圣之元意"为职志,但所看到的"先圣之元意"却大不相同,这是经典诠释学中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诗经》诠释中的"郑、王之争",是中国经典诠释史上的一个热点问题,清理这一热点问题,梳理历代《诗经》家在这一问题上的取舍,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中国经典诠释学的曲折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爱莲心《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内篇分析》一书对《庄子》之"蝴蝶梦"解说入手,指出爱莲心的诠释原则是"读者意图"为中心的以隐喻为主的解读方式,摇摆于"哲学经典"与"文学经典"之间,对《庄子》的价值定位不明确,致使他的解读过程有值得商榷之处。同时,以《庄子》之"蝴蝶梦"与唐宋诗词之"蝴蝶梦"为例,指出以隐喻方式诠释"经典"的得失,并说明"哲学经典"与"文学经典"诠释的不同之处,以此分析学界之"《庄子》的‘朦胧美’研究"立题的悖谬之处。从而阐述对"经典"的诠释,与"文本意图"、"作者意图"及"文本历史"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过度诠释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简述朱子经典诠释实践是儒家经典实现由"注疏"到"义理"经典诠释转向的典型代表。阐述在《大学章句》的诠释实践中,朱子通过补"格物致知传"及对"三纲八目"理论架构的重新梳理,实现其解经方法从汉儒训诂到推衍文义的转变;另一方面,朱子从涵养、践履的工夫论角度出发进行哲学诠释实践,在客观上建立起一整套以理学为核心的方法论与本体论统一的新儒学体系,使其经典诠释活动超越方法论的局限进而将传统诠释学提升到哲学诠释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在一种经典诠释学视域中,实践(践履、笃行)对于王船山的经典诠释活动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王船山对《周易》乾、坤两卦的诠释亦可用来观照其人生实践和人格美学。但王船山对历代诗歌的品评却又表明,王船山由诠释《诗经》这一儒家经典而获得的诗教主张与其诗歌品评实践之间既有一致之处,也有冲突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