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他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滋润着幼儿教育发展。美术教育属于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幼儿美术教育融会贯通起来,让幼儿贴近生活开展美术活动,让每一个幼儿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用自己的意愿创造,做到"教、学、做"合一,从小培养创新人才。本文阐述陶行知生活教育基本理论,联系实际对陶行知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理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30多年来,国内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界广泛开展学习宣传陶行知的活动,研究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但是创新和发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动因和动力明显不足。解决这个问题,一要厘清生活教育、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三个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多种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二要转换研究范式,由对陶行知理论文本的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的教育实验活动研究;三要树立问题意识,进而推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海洋,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运用语文,是学习语文的最佳渠道。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刻领会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育理论,践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克服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浮躁和功利思想,真正打破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封闭模式,让生活之花在小学语文课堂绽放,从而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结下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教育史上,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具有深远的影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与实践的联系,倡导在生活中学习,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该教育理论对当前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介绍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涵及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启示,探究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立足生活的教育,就是说教育源于生活,也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而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同样离不开生活,学生的作文内容应该是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积累,在生活中创造。这样学生的习作才是真实的,有感染力的。  相似文献   

6.
生活教育理论人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1.探讨生活教育理论的涵义。2.探讨生活教育理论的特点。3.探讨生活教育理论的本质。创造教育思想研究者普遍认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和生活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生活教育是研究人的生存、生活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教育;创造教育是研究如何开发人的创造力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创造教育的源泉和基础,创造教育是生活教育的精华和发展。也有学者认为:1.造就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基本思想。2.实现“六大解放”,“满足三个需要”和具备“一大条件”是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师从于杜威,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创造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部分所构成的生活教育理论,这对于促进当前我国的教育理论发展、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荚丽玲 《家教世界》2014,(Z2):73-74
<正>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穷其一生的精力为中国教育指明了方向,作出开创性的伟大贡献,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的陶行知教育思想,时至今日仍对我们的教育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学原型,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和已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都认为生活是习作的源头活水。在习作教学中,笔者运用陶行知教育理论指导小学生的习作教学,立足生活,发展习作思维;走进生活,丰富习作素材;创造生活,在想象中创新。总之,学生们的习作能力源于他们自身对生活的真切体验。  相似文献   

10.
姜国山 《教书育人》2014,(10):73-73
“生活教育”是我国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们应积极地把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加以运用,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感知社会和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常识。  相似文献   

11.
在新课程实施中,综合实践活动几乎将教师熟悉且习惯的一切颠覆,从教育理念到实践操作都开拓出一套全新的系统,为我们解读教育的本质和使命开辟了新背景。此课程在教育创新方面的意义有四:首先,通过实践活动而养成人的课程逻辑,旨在回归育人的教育本质;其次,以生活世界为课程开发主要资源,奠基了其课程价值的独特性;再次,以学生探究为课程实施的主要形态,有望实现创新精神的救赎;最后,以德性教学为课程价值追求,有益于教育回归生命意义的追寻。  相似文献   

12.
追求人生的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境界学说以儒释道三家为代表。儒家文化注重人性修养、道德养成与人生境界的提升,以推崇“圣贤”作为其境界追求;道家主张让人超越名利,通过出世修行,摆脱外在干扰,获得真正的自由与解放,成为“真人”是其境界追求;佛教侧重通过“戒、定”获得“慧”,去除欲望,消除痛苦,最终达至“圆满”之境界。新儒家将传统境界学说推向新的高度,形成了“多层次”的境界思想。教育从本质上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人文化成的过程,而境界则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精神标识,也是教育的根本价值指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境界学说对于当代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培育有境界的人是当代中国教育的理想追求;强调体悟、践行是当代中国教育的行动逻辑;注重家国一体是当代中国教育的重要使命;开展境界教育则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生命伦理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伦理教育面临现代挑战和德育中对生命伦理的长期忽视,德育出现了许多违背生命伦理的行为和现象。生命伦理教育通过进行生命文化建设,培育新型的生命价值观,以及开展生命情感和意志教育等途径,以此激励人们注重生命,尊重生命,形成健康的生命伦理。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上海的传播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成于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的"生活教育"理论并没有因为学校的关闭而停止.相反,陶行知曾一度以上海为基地继续针砭时弊,反思"生活教育",倡行"科学下嫁",创办"山海工学团",建立小先生制,投身国难教育.这不仅在理论上深化了"生活教育",而且在实践上推动了这一新教育理论在上海乃至全国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反对封建教育,主张“立人”以“兴国”;反对迷信权威,主张独立思索;反对闭门读书,主张“留心世事”;反对一味灌输;主张革新教法,是鲁迅先生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现美好生活的功能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实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发挥美好生活的功能方面却暴露出一些新问题,如教育目标的功利化趋向,使人成为远离自身的“客观物”;教育内容的无我化特点,造成“我”的缺失和遗忘;教育手段的滞后化实际,使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被“遮蔽”;教育方法的强制化取向,使受教育者自我体验能力欠缺。从对阻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实现美好生活功能的问题分析看,功利主义思想在社会中的泛滥、“主知主义”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盛行以及生活世界的缺失共同构成了其“缺席美好生活”的原因。因此,要想解决上述问题,需从其教育目标的更新、教育内容的优化、教育手段的改革及教育方法的创新方面入手,助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美好生活功能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7.
生命教育论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是三重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以此为据,全人的教育是由自然生命的教育、精神生命的教育和社会生命的教育构成的一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开放的复杂教育系统。“全人教育”理念的论证。既超越了以往所提出的“全面发展教育”和“完满人格教育”的“不全面性”,具有全面性;又超越了以往对人的教育的一种工具性理解,具有生命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们基本生存问题的解决,个人的生存质量受到更多关注。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过度强调教育的谋生功能而忽视了人存在于世的更多追求。职业教育树立“乐生”的价值取向,全面提升人的生活品质,才能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使人的个性充分发展、价值得以彰显,使人生充满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主要应该包括要教育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创造生命、超越生命。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课程传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倾注,在各专业课、公共课、教学管理中渗透,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加强,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中维护。  相似文献   

20.
生命教育:学校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当下的教育在重视“何以为生”之时,却忽略了“为何而生”这样一个终极的教育目标。对物质追求的迷失和生命意义的缺失,生存压力的增加和生活意义感的消失,人际关系的淡薄和孤独感的产生,功利主义对教育的统治和理想信仰价值的弱化,我国特有的忌讳死亡的观念等,使得生命教育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亟需重视。生命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和感悟生命的意义。通过建立生命至上、生命平等的科学生命观,开设生命教育课,让学生在生命情境中体验生命的宝贵和力量,把生命教育置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以期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